【北上】觀後:運河湯湯,少年跌宕,煙火氣裏尋得見眾生相?

2025年開年,改編自茅盾文學獎作品【北上】的同名電視劇登陸央視一套,首播即破3的收視率讓這部劇早早貼上「爆款」標簽。運河邊的六個少年、三代人的命運糾葛、非遺文化與時代洪流的碰撞——看似「頂配」的題材,卻在口碑上呈現兩極分化。有人盛贊其「煙火氣裏見史詩」,有人卻直指「男主角人設崩塌」「年代細節翻車」。這場關於「運河精神」的熒幕實驗,究竟成色幾何?

煙火氣VS懸浮感:細節是金,也是刀
劇組宣稱用6000余件道具復刻90年代,從搪瓷缸、金豬存錢罐到老式諾基亞,年代符號堆砌的誠意肉眼可見。夏鳳華煮面的氤氳熱氣、運河船上偷西瓜的頑童剪影,確實讓觀眾直呼「DNA動了」。然而,當2007年的重點班學霸被設定為「努力上一本」、高三少年偷油籌錢的邏輯漏洞頻現時,觀眾立刻從懷舊濾鏡中驚醒:「編劇是不是對江蘇教育大省的實力有誤解?」 年代劇的命門在於真實,細節的精準是金,但邏輯的硬傷卻是刺向觀眾信任的刀。

少年群像:演技炸裂,人設崩塌?
老戲骨胡軍飾演的「龍王」謝天成,一個眼神便撐起運河船工的江湖氣;薩日娜、王學圻等配角更以教科書級演技勾勒出市井百態。

小演員們的表現堪稱驚喜:李洛伊飾演的「假小子」夏鳳華,打架時的虎勁兒與委屈時的倔強,讓觀眾瞬間夢回90年代胡同裏的「孩子王」。

然而,男主角謝望和的成長線卻遭遇滑鐵盧——少年時期偷瓜的「頑劣」尚可歸咎於童真,成年後自負空談、偷油砸車的「降智」操作,讓觀眾直呼「人設勸退」。當角色淪為推動劇情的工具人,再厚重的運河文化也難掩敘事裂縫。

【北上】的演員生態對映了當下影視行業的縮影:小演員以專業素養打破年齡偏見,成年主演在突破與爭議中探索邊界。若說小戲骨們證明了「演技從無童星與戲骨之分」,那麽白鹿、歐豪的爭議則警示行業:角色適配度與表演深度,遠比流量與資歷更重要。正如運河之水,唯有順勢而為,方能滔滔不絕。

結語:運河終歸海,劇集路向何方?
【北上】的閃光點與瑕疵同樣刺眼。它用6000件道具搭建了一座精致的年代博物館,卻未能填平邏輯與深度的溝壑;它讓老戲骨與小演員貢獻了「教科書級」表演,卻讓主角在單薄人設中迷失方向。或許正如劇中運河的興衰啟示: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若後續劇情能緊扣「運河精神」內核,讓奮鬥與傳承真正落地於人物的血肉之中,這場「北上」征程或仍有逆襲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