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瞄影評 | 【哪咤之魔童鬧海】的「索隱式解讀」

2025-02-04影視

潮新聞客戶端 林瑋

這個春節檔,【哪咤之魔童鬧海】一舉創獲中國電影的多項紀錄,強勁地顯現出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持久生命力,有效地回應了關於「電影已死」的論調。而相比於其遊戲化敘事、特效化場景引發的討論,更值得關切的可能是這部電影在輿論場上重新引發了一種狂歡性的「索隱式解讀」,讓電影與社會的關聯變得更加清晰。

看過電影的觀眾,接連在網上指出電影中隱藏的細節,似乎都在暗示當前國際政治的某些話語形態,以及面對這些形態的中國智慧。網友共同參與的「索隱式解讀」,於2010年12月上映的姜文導演的電影【讓子彈飛】中出現過一次。那次,有很多觀眾提出電影開篇的十匹馬拉火車是一種象征、遍地的銀子是某種符號性表達,還有十八星鐵血旗、槍口上的9853數位等等符號都有寓意,甚至有觀眾仔細考證年譜以證明張牧之(姜文飾)的「本事」。對比這兩次針對電影的「索隱式解讀」引發的大眾參與,不難看出其後的社會輿論正在發現偏向——從指向中國自身發展,轉向了國際社會的輿論鬥爭。而這一轉向的象征意味與深遠影響,是值得電影創作者、觀眾和研究者共同思考的。

表面看,一部電影能夠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尤其是願意披沙揀金地從中探索出某些文本細節的寓意,是它能夠繪制社會共識最大公因數的表征,也是電影與社會關聯的直接顯現。一方面,有意味的解讀能夠延伸電影的熱度和接受、反思、余興之鏈條,因而,也有電影試圖將這種大眾化的解讀作為一種行銷手段。如2023年10月上映的【河邊的錯誤】,片方就在微博上大張旗鼓地辦過「解讀大賽」,但應者不多。而另一方面,研究者透過觀眾對的電影解讀,可以間接地窺探大眾的普遍社會認知和時代情感結果,從而使電影研究走向社會意涵的叩問。

更深層地說,【哪咤之魔童鬧海】正在重構中國神話宇宙的傳統內涵。一方面,它高度聚焦「哪咤」的叛逆性,並將其轉入國際話語場域中,從而削弱它對中國傳統集體意識的消解。這就讓中國神話宇宙中不同於現實儒家士大夫心態的超越性愈發突出,還體現了振奮民族精神的獨特效果。在中國傳統敘事中,神話多帶某種叛逆性。誇父追日、精衛填海、嫦娥奔月,乃至水漫金山、姜女哭夫、梁祝化蝶……它們構造了一種中國古代社會現實中很難出現的民族精神。而這種精神在中華民族話語體系的潛流中,始終發揮著激發民族想象力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哪咤之魔童鬧海】的故事主線在「魔丸」(哪咤)與「靈珠」(敖丙)之間,覆寫了傳統哪咤傳說的對抗性,使龍與人本質上得以和諧相處,進而也讓「龍」(並非「dragon」)作為中華民族圖騰的國際話語表達變得更加清晰。

【哪咤之魔童鬧海】是脫胎於中華神話宇宙的「新神話」,它以及「封神」「白蛇」等系列動畫電影共同構成了「中國新神話宇宙」,彰顯出動畫藝術特有的時代想象力,有可能讓中國動畫學派進一步走入世界影壇。而「索隱式解讀」構成的大眾狂歡,則是這一行程的輿論支持、民意動力與想象力激發。它不僅象征了文化自信從政治話語轉化為藝術創作的過程,也見證了屬於這個時代的中國大眾文化意蘊。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