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中國短劇拯救好萊塢!好萊塢失業演員的新飯碗,是霸總的愛情

2025-06-10影視

「好萊塢已死」,這是美國電影人心照不宣的事實。

曾幾何時,「洛杉磯」,「好萊塢」,幾乎就是電影的代名詞,然而在過去幾年間接連不斷的天災人禍下——洛杉磯大火、好萊塢罷工、疫情、線上工作常態化、串流媒體的興起和實體院線的衰落——如今的洛杉磯早已不是拍攝的預設選項。

根據非營利組織FilmLA的數據, 2024年票房最高的十部真人電影竟無一在洛杉磯拍攝 ,今年提名的最佳影片也如此。

如今,只有大約五分之一的美國電影和電視節目是在洛杉磯拍攝的,用【傲骨賢妻】編劇Courtney A. Kemp的話說:

「那些外景拍攝場地,現在就像鬼城一樣。」

自然,因為行業的劇烈變遷,許多美國電影人在失業邊緣掙紮。

他們萬萬沒想到,最終讓他們保住飯碗的救星,是從中國來的。

它就是豎屏短劇。

(短劇片場)

在Ins上,你經常能刷到這樣的短片:一位國防公司的男CEO被安排了相親,席間女方問他能賺多少錢,他回答:「五六......」

還沒等說完,女方將他粗暴地打斷: 「五六萬?真不敢相信我爸爸給我介紹了這麽個窮吊絲。」

「錢是唯一重要的東西,」她急吼吼地沖出餐廳,根本不想在他身上浪費一秒。

但透過男主的畫外音我們得知,「五六」後面的單位是「千萬」。

此時,餐廳裏另一位目睹了一切的女人找上男主,說她家裏催她結婚,如果不結,就斷掉她的零花錢。

男主賭氣一般,當場決定和第二個女生結婚。而等他面見嶽父嶽母時,他們都以為面前的人是個窮小子......

後面的事大概也無需介紹了,用腳趾頭也猜得到劇情走向。

裝X打臉,扮豬吃虎,屢試不爽的劇情套路,國內網文圈無論男頻女頻,都在20年前就寫濫了,濫到如果你今天再寫這種劇情,會被觀眾罵「無腦爽白」。

但歐美觀眾顯然還沒有經歷20年網文的洗禮。

以上這段就是熱門短劇【錢、槍,聖誕快樂】的其中一集,在外網各大平台,這部短劇收獲了超過1700萬播放量,貨真價實地讓一個小劇組保住了飯碗。

(【錢、槍,聖誕快樂】)

-

在國內,短劇早已成為一個新興的龐大產業。

它的鏡頭、對白、劇本、演技、光影、服化道、都不需要像電影一樣考究。在正經電影行業沒出路的年輕電影人,至少可以在短劇領域嘗試一展拳腳。

更重要的是,短劇的門檻夠低,報酬卻不一定低。

早在2023年,短劇行業的總收入已經來到了52億美元,現在又是兩年過去,估計這個數位已經增加了不少。

幾年前,短劇之風也刮到了美國。

我們其實在去年年初就介紹過這事,國外短劇領域的龍頭是一個叫ReelShort的APP,它背後是瘋狂楓葉工作室(CrazyMaple),在北京、深圳和加拿大都有辦公地點,其創始人叫賈喬伊(Joey Jia,音譯)......

這還沒完,瘋狂楓葉工作室是北京一家數位內容公司COL投資的,這公司在國內叫「COL中文線上」,手裏握著不少網文IP,查一查會發現 起點背後的閱文集團是COL的股東之一

(網上能查到的股東資訊)

綜上,美國這股短劇風潮背後幾乎可以肯定是中國人在搞出海......

最近賈喬伊接受了【紐約】雜誌的采訪,他對記者透露說,他們旗下最重要的是一個叫「My Fiction」的平台。

簡單地說,這個平台就是個網文平台,可以在上面寫書和看書。它也是瘋狂楓葉工作室最大的IP生成器,工作室的員工們會密切追蹤My Fiction上最火的小說,然後找機會給它改成短劇。

因為坐擁整個平台,工作室手裏的素材能支撐他們制作海量的短劇,有時候拍的東西直白又奇葩,比如 【把我的處女身賣給黑老大】 ...

(【把我的處女身賣給黑老大】)

【被我討厭的Alpha男擁有】...

(【被我討厭的Alpha男擁有】)

雖然名字都不咋樣,但這兩部短劇的播放量可都不低,前者1950萬,後者因為是歐美觀眾喜歡的狼人題材,高達9400萬。

據瘋狂楓葉透露,這類短劇的最大粉絲群體是中年和千禧一代女性,而不是TikTok的主要使用者Z世代。目前瘋狂楓葉也正在想辦法拓寬使用者群,讓更多年輕人也沈迷進來......

比如這部【永遠不要低估女生的數學】,女主是一個青少年,講的是她在學術上的野心和抱負,跟情情愛愛無關,算是大女主劇情。

不過這部的播放量就顯著變低了,只有700萬。

(【永遠不要低估女生的數學】)

另一個嘗試的方向是利用Z世代對「Tradwife」的癡迷,打造「契約婚姻+年齡差」的劇情樣版。所謂「Tradwife」就是「Traditional Wife」的縮寫,也即「傳統妻子」,在家相夫教子的全職主婦。

比如這部【反抗勞艾德先生】——你聽名字就能大概猜到劇情了,女主的經濟來源被家裏斷了,但她需要掙錢上學,而比她大很多的「霸總」勞艾德先生想找老婆......

(相當令人震驚地,這部劇在Imdb上居然還有個頁面,評分高達8.1)

還有一個方向是吸引男性觀眾,編劇們往往又回到了「裝X打臉,扮豬吃虎」的模式,比如這部【你炒掉了科技天才】,主要劇情大概就是主角是個AI天才,是整個公司最重要的員工。

某天CEO不在,讓他兒子去幫忙解雇一個人,還特意囑咐他不要炒錯人,尤其不要炒主角,結果他還是意外把主角炒了......

(【你炒掉了科技天才】)

如果你去問一個好萊塢編劇如何寫對白,他會告訴你,角色說出來的話不重要,沒有說出來的潛台詞才重要。 姜文就很喜歡用這一招,比如大家吵著申遺的那部:「轉譯轉譯,什麽叫驚喜,什麽,tmd,叫tmd,驚喜?」

張麻子真的在乎「什麽叫驚喜」嗎?他真正的意思不是這個。

台詞不重要,潛台詞才重要。

但在短劇裏,是沒有空間給編劇寫潛台詞的。 在90秒內,你要推進劇情,強調反轉,還要給剛剛刷到的人總結前面發生了什麽。所以在ReelShort拍的絕大部份短劇中,角色在說話時就是有什麽說什麽,或者摸著下巴,望向遠方,用畫外音告訴我們他在想啥。

總而言之,所有短劇的制作邏輯都基於:觀眾沒有「仔細品嘗」的耐心,刷到視訊的前三秒就決定了他會不會劃走。

(短劇片場)

像【永遠不要低估女生的數學】這樣的短劇,基本每集都以懸念收尾,整部劇可能有多達七八十個反轉,勾著你繼續看下一集。前幾集是免費的,但後面就要收費了,看完整部劇可能需要50美元甚至更多,並不比一部電影便宜。

賈喬伊透露,具體到哪一集開始收費,是公司根據5500萬使用者的大數據決定的。有時一個看似很理想的劇本,最後的數據卻並不理想 ,他們甚至會再花30~50萬美元重新拍一遍,以提高觀眾參與度,類似於「導演剪輯版」——或許該叫「演算法剪輯版」?

有一類電影叫「作者電影」,認為電影和小說一樣,是導演的作品,可以非常私人化,比如伍迪艾倫的作品基本都是這種。

短劇是「作者電影」的反面,它是「觀眾電影」,它的制作、最佳化、發行,都純粹為了適應觀眾的口味 。某種程度上,它就像一面面反應當代觀眾愛好的鏡子,每一面都只存在90秒。

-

3月一個炎熱的下午,加州一個一個臨時搭建的外景地,導演Cara Lawson正在忙著給為期8天的拍攝收尾。她的團隊裏大多是電影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年輕稚嫩,在簡陋的布景中工作。

整部劇的預算只有25萬美元,摳出這簡陋的布景已經很不容易,他們用一輛拖車代表了整個拖車公園,主角和她辛勤的母親就生活在裏面。

疫情和好萊塢大罷工給整個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而短劇卻逆勢在整個行業的低迷中崛起。

Lawson的助理導演Edoardo Novello表示,四年前,他從義大利威尼斯來到洛杉磯學習電影,可畢業後,所有紀錄片、劇情片的機會都消失了。

「每個人都開始做豎屏,因為沒有其他選擇。即使現在電影和電視工作有所回暖,豎屏仍然是掙快錢的重要來源,像是好萊塢的零工。」

(短劇片場)

負責幫Lawson選角的,是瘋狂楓葉工作室的人才主管郝薩米(Sammie Hao)。

她是公司的老資歷了,自2022年3月,工作室開始拍第一部豎屏短劇起,她就負責監督每一部短劇的選角。

「那時候,工作既輕松又困難。輕松之處在於,當時正值工會罷工,很多演員都失業了,正在尋找新工作。」

「困難之處在於,並沒有一個專門的人才市場供你選角。因為豎屏行業太新了,沒人有經驗。不過沒多久,我們就透過【後台】這類行業刊物上的廣告找到了演員。 而現在,【後台】上可能80%的廣告都是招豎屏演員的。

久而久之,好萊塢的低迷讓大量演員在短劇領域找到了機會,短劇本身也培養出了一大批新演員,他們很可能都沒拍過「正經電影」,只在短劇領域工作過。

郝說,有些演員甚至拿到了獨家合約,這意味著短劇行業的「類制片廠」體系正在興起。

(短劇片場)

Lawson的執行制片叫張博凡,根據她的個人區域網絡站,她的履歷相當輝煌,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參與過Vogue的計畫,拿過電影節獎項,在育碧做過亞洲業務......

但現在,她也投身短劇行業,在瘋狂楓葉做執行制片。

張博凡透露,她目前負責Reelshort在洛杉磯的全部自制劇,工作量大得嚇人:「工作量很大,因為我基本要同時監督6部作品的制作。」

像【永遠不要低估女生的數學】這類劇,寫劇本大概是一個月,而拍攝平均只要8天,拍完之後,公司內部的後期制作團隊負責視覺特效、聲音設計、色彩校正等工作。

從劇本初稿送到張博凡的桌子上,到最後上線釋出,有些計畫只需要三到四個月。

這也算是在預料之中,因為短劇並非是劇情驅動的,而是爽點驅動的。

觀眾所追逐的東西很少在最後才出現——一切裝X打臉扮豬吃虎,早就在標題告訴你了。

像【天才寶貝找回爸爸】...

(【天才寶貝找回爸爸】)

【聖誕節找到一個流浪億萬富翁老公】...

(【聖誕節找到一個流浪億萬富翁老公】)

很難說你最後看到了什麽反轉,畢竟標題連大結局的日期都告訴你了......

所以歸根結底,短劇不需要太在意拍攝的連貫性,只要前期規劃到位,一次性可以拍N多鏡頭,其制作速度自然超乎尋常。

3月,【紐約】雜誌的記者和Reelshort的幾位巨星一起吃了頓飯,地點在Reelshort的洛杉磯辦公室。

這裏的墻上掛滿了【落跑公主新娘】【屈服於我的教授】等短劇的海報,而現在,這些海報中的男主角之一Marc Herrmann就坐在餐桌旁。

(Marc Herrmann)

Herrmann很帥,191的身高,刀削斧鑿的下頜線,略顯粗糙的胡茬,頭發剪得很短。在進入這行之前,他出演了好幾部那種「專為電視觀眾打造的電影」,算是這個圈子裏冉冉升起的新星。

第一次來到短劇的片場,他感到非常熟悉:「這跟‘電視電影’的片場感覺差不多。」

(短劇片場)

Herrmann相當敬業,即便是拍短劇,他也很負責地讀劇本,做筆記,但這種負責的態度卻給他惹上了一些麻煩。

第一次拍片時,他和導演就有些意見不合:

「(導演)有時候不得不打斷我,然後說:‘好吧,Marc,你看: 這是個豎屏短劇,故事這麽講,是因為它是豎屏。我們的確可以嘗試把它推向傳統的敘事方式,或者說更正常的方式,但最終它只能停留在一個尷尬的中間地帶 。’」

「當他這麽說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好吧,確實有道理,這確實是個新事物。」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Herrmann簡直成了短劇屆的湯姆克魯斯。他不僅是演員,也經常能給編劇和導演提建議,隨著ReelShort越來越紅,他還推動劇集向新型別開拓。

比如四月份上線的【臥底監獄王】,是部動作片,脫離了短劇常見的愛情題材。這部片的導演叫R. Ellis Frazier,沒什麽成名作,但確實拍了不少正經電影。

頗為搞笑的是,Frazier之前的「正經作品」幾乎沒有一部超過5分(滿分10分),但這部【臥底監獄王】,imdb高達9.2.......

(【臥底監獄王】的imdb頁面)

所以也難怪影視圈的人都開始投身短劇了,據Herrmann說,除了Frazier以外,也有一些其他資深電視導演開始嘗試進軍這行:

「不僅是電影系的學生在拍這些東西,而是整個行業都在湧入短劇。在這個電影低迷時期,短劇這裏反而湧現出很多新東西,而且大家都很喜歡它。」

餐桌上的另一位是Adam Daniel,他就是【你炒掉了科技天才】的主角。

(Adam Daniel)

他說,自演了這部短劇後,他收到了不少科技行業觀眾的留言贊美: 「他們很喜歡看到職場中出現男人的陽剛氣息,這顯然是觀眾樂見的。」

選角主管郝薩米透露了另一個原因:「當時正值裁員大潮,尤其是科技行業。」

雖然Reelshort的總體受眾以女性為主,但 【你炒掉了科技天才】的觀眾有60%以上是男性,這說明他們的劇也開始抓住男觀眾的焦慮和興趣 。未來,他們還會繼續用大數據,去最佳化和改造更多男性向短劇。

毫無疑問,短劇的熱潮已經勢不可擋,隨之而來尖銳卻不可避免的問題是:

電影行業是否會被短劇逐漸取代?現代人是否已經變得太沒耐心,太沒品,以至於只配享受這種「粗制濫造」?

其實我們不妨以歷史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在攝影剛剛出現時,有人說這是對繪畫的褻瀆;百余年前電影問世時,也無非被視作馬戲團娛人的把戲。

但最終事實證明,攝影和電影只是媒介,能不能利用媒介拍出偉大的作品,最終還是藝術家的事。

可能短劇也一樣——隨著現代人越來越原子化,電影這種普遍的,大眾的,時代的,主流的媒介都在逐漸走向衰微,取而代之的是無數自我選擇的「微文化」。

雖然目前的短劇看起來只是傳統電視劇的「降級版」,但沒有人規定90秒內就一定拍不出好東西。

Herrmann說:「如果你看看Lifetime電視台的評論,大家罵得簡直太難聽了:演技拙劣,劇本糟糕......評論你都看不下去,天吶。」

「但是在短劇裏,粉絲們都很有愛,大家都很支持你,他們很友好,喜歡你的作品。做別人喜歡的東西,感覺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