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蔣馮戰爭,國民政府風雲之8

2025-01-11軍事

08蔣馮戰爭

就在蔣桂戰爭末期,蔣介石要給新桂系李、白致命一擊時,北方的馮玉祥站出來了,為新桂系分擔了火力,間接救了李白新桂系的命。

作為國民黨新軍閥裏資格最老的大佬,馮玉祥的政治手腕和軍事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相對於新桂系、東北軍、晉軍的威脅,馮玉祥的西北軍,應該是老蔣最難纏、最難打敗的對手。

畢竟馮玉祥從袁世凱時代開始,就以能攻善戰著稱,先後與吳佩孚、張作霖搬過手腕!

二期北伐蜜月期一過,蔣介石、馮玉祥這對結拜過的兄弟,就開始兵戎相見!

對於老蔣,同樣喜歡寫日記的馮玉祥寫道:蔣專弄權術,不尚誠意,既聯甲以倒乙,復拉丙以圖甲。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權力是鬥爭的本質。

為何有沖突?

軍閥的立身之本:一是地盤,二是軍隊。

而恰恰在這兩點上,蔣介石深深傷害了馮玉祥。

1928年6月,國民黨新軍閥趕走奉系,開始新一輪分贓。

進入北京時,馮玉祥雖然分得的地盤很大,包括河南、陜西、甘肅、寧夏、山東等省,但大多是貧瘠地區,其中山東的濟南,還在日本人手中。

而他一直覬覦的河北、天津,卻沒有他的份。

要知道平津僅海關一處收入比甘肅一年收入還多!

馮認為他在對奉系軍閥作戰中,出力最大,付出最多,論功行賞,河北和平津應劃給他。

但蔣介石卻決定將這一省二市,交給閻錫山,馮對此大為不滿。

老蔣給出的冠冕堂皇理由是:

京津一帶有外國駐軍和僑民,情況復雜,馮玉祥性情剛直,不適合搞外交,萬一發生意外,可能釀成第二個「濟南慘案」。

相反,閻錫山的性格更合適與老外打交道。

當然,這只是場面話。

蔣的真實意圖是平衡馮玉祥和閻錫山的實力,讓兩人相互敵視、牽制。

閻錫山曾為了搶占京津,曾挑撥離間說:請你翻開歷史看看,有幾個沒吃過他的虧?

當時蔣介石的部隊分布在東南五省,接受的雜牌部隊多,戰鬥力拉胯,如果戰線太長,肯定守不住,還不如給了閻錫山,讓他和西北軍鬥爭!

為此,他還利用馮玉祥愛面子的弱點,耍了一把西北王:

在征求意見時,馮玉祥以為論功行賞,京津非他莫屬,他也不好直接要,就表示一切聽中央的!

那好,中央決定給閻錫山!

馮玉祥極其不滿,命令所部退回山東、河南。

同時也把火撒在閻老西身上!

他本人裝病躲到新鄉,拒絕去北京開會,以示抗議。

後來雙方又在遣編裁軍上矛盾升級。

軍隊是他們的本錢!

馮的方案為:

第一、二集團軍各編12個師,

第三、四集團軍各編8個師,

其他雜牌部隊編8個師。

明顯有利於馮的第二集團軍。

閻則提出:

第一、二集團軍各編10個師,

第三、四集團軍各編6至8個師,

其余6至8個師由中央處理。

該案體現了蔣的意圖。

蔣以中央的名義,強調「統一」和「集中」,要求各集團軍「奉還大政」「歸命中央」。

馮的提議不僅遭到了閻、李的反對,也引起了蔣介石的不快。

蔣介石要削藩,加強中央集權,自然不願與馮玉祥平起平坐。

會議最終透過了有利於蔣介石而不利於馮、閻、李的編遣方案,確定全國分8個編遣區:

中央直轄編遣區、

海軍編遣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區、

第一、二、三、四、五、六編遣區。

結果蔣以分區編遣的名義控制了八個編遣區中的中央、海軍、第一、第六四個區,實行「人裁己不裁」。

會議透過【國軍編遣委員會進行程式大綱】,規定全國軍隊一切權力收歸中央;

取消國民軍總司令部、各集團軍和海軍總司令部;

各軍靜候原地改編,各軍官靜候編遣委任,各集團軍無權調動與任免軍事長官。

全國共設立8個編遣區具體如下:

中央編遣區(辦事處:南京)

主任:何應欽,負責編遣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海軍編遣區(辦事處:南京)

主任:楊樹莊,負責全國海軍的編遣工作

第一編遣區(辦事處:南京)

主任:朱培德,負責編遣第一集團軍的部隊

第二編遣區(辦事處:開封)

主任:鹿鐘麟,負責編遣第二集團軍的部隊

第三編遣區(辦事處:太原)

主任:周玳(晉綏軍炮兵司令),負責編遣第三集團軍的部隊

第四編遣區(辦事處:武漢)

主任:白崇禧,負責編遣第四集團軍的部隊

第五編遣區(辦事處:沈陽)

主任:萬福麟,負責編遣東北軍部隊

川康滇黔編遣區

主任:賀國光,負責編遣川康滇黔地區的部隊。

全國陸軍縮編為65個師(中央編遣區5個師,其余每個編遣區10個師),騎兵8個旅,炮兵16個團,工兵為8個團,每個師1.25萬人

總兵力80萬人,軍費不超過國家總收入的 40% 。

馮的少遣多編的方案被否決,馮便裝病拒絕出席會議,會議不歡而散。

由於蔣桂戰爭爆發,老蔣為讓馮中立,極力籠絡。

又是加軍費,又是給行政院院長+兩湖地盤,讓他出兵兩湖。

桂系也派人來拉攏馮,提醒他唇亡齒寒,不要被蔣介石各個擊破。

馮玉祥拿了蔣介石的好處,又見桂系不占理,幾經權衡,最終站在了蔣介石這邊。

然而,在蔣桂戰爭期間,馮玉祥預感到蔣介石打敗桂系之後,必將向西北開刀。

於是積極調兵遣將,準備討蔣,他密令韓復榘率本部人馬進駐信陽,擺出向湖北進軍的架勢。

表面上助蔣討桂,實際上坐山觀虎鬥,想漁翁得利。

然而,桂系垮得太快,出乎馮玉祥預料。

等蔣介石取得決定性勝利,並命令韓復榘「停止待命」(不需要你了)時,馮玉祥急了。

他命令韓復榘迅速出兵,還通電聲討桂系,想在被打倒的桂系身上狠踹幾腳,證明自己出了力。

本以為奇貨可居,沒想到過期成了「爛貨」。

馮玉祥此舉不僅徹底得罪了桂系,也讓蔣介石鄙視,蔣介石在日記中罵道:

煥章(馮玉祥)視人人為小孩可欺,投機取巧之徒,必自殺也。

馮沒有出力,蔣也沒有兌現好處,這事鬧得很不愉快,加重了彼此的恨意。

4月,為防編遣期內馮軍發生異變起見,蔣介石集結國軍主力進行防禦:

第二路第一軍集中信陽、廣水、花園問。

第二軍集中襄樊、鄧縣、新野間,南陽守備部隊集中南陽,預備隊分別集中宜昌、仙桃鎮、宋埠附近,飛機第一隊在武漢(或信陽附近)待命。

第五路第八、九兩軍集中洛陽、鄭州一帶,第十軍集中許昌、郾城間,飛機第二隊在鄭州待命。

第一路第三、四兩軍及第六師均集中徐州、開封間,飛機第三隊在徐州待命。

總預備隊暫在原地待命,鐵甲車隊主力集中洛陽、鄭州,一部集中徐州。

兩邊磨刀霍霍,很快導火索來了:山東接防。

北伐期間,蔣介石把山東許給了馮玉祥,省主席孫良誠(馮玉祥的人)也是蔣介石任命的 。

然而,馮玉祥拿到的是一個不完整的山東——濟南慘案,日軍出兵占領濟南,膠東地區和膠濟鐵路也在日本人手裏。

山東省主席孫良誠只得在泰安設立省政府辦公。

1929年4月,日本迫於國內外壓力,決定從山東撤軍。

此時,蔣介石和馮玉祥關系已經破裂。

他不準孫良誠接收濟南、青島,任命陳調元為山東省主席,全權負責接收山東。

馮玉祥見事已至此,決定向蔣介石攤牌。

馮玉祥的地盤呈橫著的一字長蛇陣(青、甘、寧、陜、豫、魯),為避免重蹈覆轍,他決定將山東、豫東的軍隊西撤,縮短戰線,集中兵力於陜西、豫西,固守西北。

為阻滯蔣介石運兵,西北軍撤退時,破壞了隴海鐵路上的重要橋梁和武勝關隧道,還將平漢鐵路上的500多輛客貨車扣留,以作軍用。

最後,馮系人員鹿鐘麟、熊斌等從南京撤離——有點撤僑、斷交,開戰的意味。

1929年5月初,蔣馮沖突日漸明朗,雙方都大造輿論,強占道義制高點。

馮玉祥吸取桂系的教訓,他只說反蔣,不反中央。

把蔣和中央區別開來,這一點很高明—桂系直接反南京中央,形同叛逆,人人喊打。

看來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很有份量!

完成一系列軍事調動之後,馮玉祥在華陰召開會議,宣布蔣介石四大罪狀,決定起兵反蔣。

5月16日,他授意劉郁芬、宋哲元、孫良誠等發表通電,豎起反蔣的旗幟,推舉自己為「護黨救國軍西北軍總司令」。

相比馮玉祥的決戰姿態,蔣介石比較高姿態,他多次喊話,勸告西北軍及時罷手。

此時,蔣桂戰爭還沒有終結,桂系還在廣西老巢負隅頑抗,在徹底解決桂系之前,蔣介石不想這麽快與馮玉祥決戰。

蔣介石做了兩手部署:

一是調集朱培德、劉峙、唐生智三路大軍,分別集結於豫東、豫南、豫北,從東、南、北三面對馮玉祥大軍形成包圍之勢。

二是加緊用官位、金錢收買西北軍高級將領。

早在4月5日,蔣介石到漢口邀請韓復榘會晤,蔣介石和宋美齡盛情款待韓復榘,並送給韓400萬銀票。

韓復榘投蔣後,曾對部下說過這樣一番話:蔣委員長和宋美齡對我很熱情,稱我為北方常勝將軍,可是在馮先生跟前,不是被訓斥就是挨罵,如同老子對兒子一般。

在蔣介石的收買下,5月22日韓復榘叛馮投蔣,緊接著石友三、馬鴻逵、楊虎城等紛紛通電響應。

石友三當時駐軍南陽,蔣介石拉攏他的過程,與韓復榘類似沒有經得住考驗。

劉鎮華是鎮嵩軍統領,被馮玉祥擊敗後投降了馮,作為雜牌軍,他在西北軍呆的並不如意,蔣介石一拉攏,順勢倒戈了。

馬鴻逵、楊虎城等,也都是西北軍雜牌,倒戈理由和過程與劉鎮華類似。

韓復榘叛馮投蔣是一個轉折點,它意味著西北軍從全盛時期開始走向瓦解,使馮玉祥的討蔣軍事行動沒能發動便破產,馮玉祥被開除黨籍。

蔣馮爭奪膠東半島也以馮敗而告結束。

10日,馮玉祥在華山通電表示豫、陜、甘、青、寧各省政府,一致服從中央,所有用人、行政、財政等悉聽中央統一指揮。

蔣介石致電馮玉祥,要求他交出兵權,下野出洋,馮玉祥頓時陷入了極端孤立的境地。

第一次蔣馮戰爭就這樣胎死腹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