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獨家釋出,謝絕轉載
美國太空軍作戰部部長參加國會聽證會,強調解放軍火箭軍的飛彈具有極高威脅後,又直言警告美軍要警惕中國的衛星網路,聲稱中國擁有近500顆「間諜衛星」,可以和火箭軍的飛彈組成「殺傷網」,讓美軍在戰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近日,據美媒【商業內幕】報道,美國太空軍作戰部部長薩茲曼在上周參加參議院聽證會期間,曾多次向參議員表態,希望他們能重視來自中國的挑戰。
【美國太空軍作戰部長薩茲曼】
薩茲曼先是聯合空軍部長梅因克,提出解放軍火箭軍部隊麾下3000枚各種型號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正在瞄準台島和第一、第二島鏈上的美軍基地。中美一旦爆發沖突,西太美軍將遭重創。
隨後,他又表示解放軍正在建設一道復雜的「殺傷網」,可以進一步提高火箭軍飛彈射程和精度。
薩茲曼稱,這套「殺傷網」的核心由超過470顆「間諜衛星」組成。解放軍能夠透過衛星即時獲悉西太美軍動向,並在戰時為飛彈提供目標位置。
【解放軍的東風-15彈道飛彈】
薩茲曼認為在這套「殺傷網」面前,無論是以琉球群島為核心的第一島鏈,還是以關島為核心的第二島鏈,都難逃火箭軍的外科手術式打擊。
尤其是像空軍基地的雷達、加固機堡以及尚未起飛的戰機,海軍基地的倉庫、停在碼頭錨地的艦船等,直接影響到西太美軍戰鬥力的重要目標,一定會在戰時成為解放軍的優先打擊物件。
這令薩茲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發現面對解放軍的這套「殺傷網」,西太美軍實際上並沒有什麽好的應對方法。
想要破解「殺傷網」,美軍目前只有兩種選擇。要麽癱瘓解放軍的衛星星座,戳瞎「殺傷網」的眼睛。要麽直接從飛彈上下手,透過攔截、阻撓發射等方式降低「殺傷網」的殺傷力。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選擇,美軍現在幹起來都很吃力。
【美國的ASM-135反衛星飛彈】
以反衛星為例。美軍雖然裝備有反衛星飛彈,也在理論上具備軌域反衛星能力。但問題是按照薩茲曼的說法,中國擁有470顆衛星,而這個數量本身就代表了相當強的抗損能力。
這就讓美軍陷入一個悖論中:全力摧毀中國星座的話,產生的各種碎片會破壞軌域環境,美軍自己的衛星也是自身難保。
同時中國也有反衛星飛彈和一定的軌域反衛星能力,可以對美軍的行徑發起對等報復。
不全力摧毀的話,少數幾顆衛星的損失不會影響到整個星座的運作。
【中國的快舟一號甲快速反應火箭】
況且中國還擁有衛星快速發射能力,衛星出現損失了,還可以馬上發射補充星填補空缺。乃至是發射更多衛星,提高星座的效能冗余。
一來二去,美軍反衛星反到最後,很可能會看見中國衛星越打越多的場景。
衛星星座不好打,解放軍的飛彈比衛星更難打。
對於西太美軍來說,他們最忌憚火箭軍手裏的三種飛彈,分別是東風-21D、東風-26和東風-17。
東風-21D是射程約1700公裏的反艦彈道飛彈,可以對美軍的尼米茲級航母構成巨大威脅。
東風-26的效能則較東風-21D有了進一步提升,射程超過5000公裏的同時,依然具備打擊大中型水面艦艇的能力,對地面目標的威脅也很大。
【火箭軍的東風-26中遠端彈道飛彈】
東風-17作為高超音速彈道飛彈雖然射程不如東風-26,但也可以打1500-2000公裏。
這些飛彈普遍擁有極高的突防速度,尤其是東風-17,可以超過10馬赫。美軍的反導體系面對這套組合拳很難發揮作用,往往只能被動挨打。
值得一提的是,構成「殺傷網」的要素不只有中國的間諜衛星,還有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以及無人機偵察等其他情報收集手段。
前者可以提高飛彈的「智慧」,讓飛彈可以自己尋找指定特征目標進行攻擊,進一步提高飛彈精度。
後者相當於增加了解放軍獲取情報的渠道。情報體系健全時,不同資訊來源可以互相印證,提高情報準確性。體系遭到打擊出現損失時,比如部份衛星失效,整個情報收集體系依然可以運作。
【解放軍的無偵-8偵察機】
解放軍的無偵-8高空高速偵察無人機就是一個例子。資訊顯示無偵-8的效能至少可以達到「雙三」標準,即飛行高度超過3萬米,最大速度超過3馬赫。一些分析甚至表示,無偵-8的極速可以超過4馬赫。
這足夠無偵-8在西太平洋上安全偵察美軍航母編隊的位置,進而引導東風飛彈千裏「斬首」。
可以說,解放軍的「殺傷網」已經成為一套整合太空、陸地與海上傳感器資源,以及遠端武器系統的復合作戰體系。
在現代戰爭中,美軍想要反制這套體系,只能想辦法打造屬於自己的「殺傷網」體系,然後用體系去對抗體系。
不過這對今天的美國來說,顯然有些困難。
畢竟美國的工業能力早已不復當年,就算他們技術水平依然是世界一流,沒有工業能力落實技術,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