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槍械皆手動單發裝填,射擊間隔頗長,於是人們考慮如何將待發彈預先裝在某種容器中,以提高戰鬥射速,這催生了各種供彈具。槍械發展至今,供彈具也不斷推陳出新,其中不乏構思巧妙之作。
各類彈倉
最早出現的供彈具,是固定在槍械上的管狀彈倉。世界首款彈倉式步槍,是美國斯賓塞碳烯槍,其裝在槍托中的管狀彈倉容量7發,槍彈頭尾相接排列在管中。射手扳動扳機後方的杠桿,開放彈倉通道,彈簧將倉內槍彈向前頂。先發彈被頂出倉後,射手合上杠桿,將槍彈推進槍膛閉鎖,等待擊發。

【荒野大鏢客】劇照,圖為美國斯賓塞碳烯槍
管狀彈倉的優點是橫向尺寸較小,可布置在槍托內或平行布置在槍管下方,對一些老式單發裝填步槍進行彈倉化改造時,工作量較小。其缺點是,全槍重心會隨著彈倉中槍彈數量變化而移動,對提高射擊精度不利。平行布置在槍管下方的管狀彈倉,易磕碰變形造成供彈故障。如今除散彈槍外,已難覓管狀彈倉蹤影。
在管狀彈倉後出現的,是盒式固定彈倉。這種彈倉一般裝在槍機下方,裝在其中的子彈成單排或雙排並列排列。槍機前後運動時,將彈倉內最上面一發槍彈推進槍膛,其優點是結構緊湊、強度剛度較好。自曼利夏M1886型步槍首開采用盒式固定彈倉的先河後,絕大多數栓動步槍及一些半自動步槍都使用這種供彈具。
為提高裝填速度,使用盒式彈倉的武器一般可將數發子彈裝在彈夾上,一次性向彈倉內裝填。彈夾有漏夾和橋夾之分。漏夾是用薄鋼板沖壓成形的小夾子,夾子上下兩邊有抱彈口,能抱住並排的數發槍彈。使用漏夾的槍械,其固定彈倉沒有抱彈口,槍彈無法單獨裝進彈倉定位,必須隨漏夾一起裝進去。當最後一發槍彈上膛或擊發後,漏夾要麽從彈倉下方的孔中掉出(如德國M1888步槍),要麽被彈簧從退殼窗內丟擲(如美國M1步槍)。大多數橋夾是用薄鋼板沖壓成形的一條槽形鋼片,截面為槽形,兩側向內折邊,剛好卡住槍彈底緣,槽內有彈簧鋼片,用於頂住槍彈底部,防止松脫。使用橋夾裝填時,射手將裝滿槍彈的橋夾一端插入槍械裝填口上的插槽,用力將橋夾上的槍彈悉數壓入固定彈倉後,將空橋夾拔出,完成裝填。橋夾因使用方便,故其套用範圍要比漏夾大得多。

曼利夏M1886型步槍首開采用盒式固定彈倉的先河
左輪手槍的彈巢,被視為能旋轉可甩出的另類彈倉。為提高裝填速度,有的左輪手槍配有半月形彈夾,以供一次性將數發槍彈塞入彈巢孔中。
各種彈匣
固定盒式彈倉的缺點是,其外形不能過於突出槍械表面,因而彈容量有限。於是,人們便在其基礎上發展出可拆卸的彈匣。
最初的彈匣是格林機槍早期配備的直條彈匣,這種彈匣沒有托彈簧,全靠重力供彈,可靠性不佳。現代彈匣由外殼、托彈簧和托彈板組成,靠托彈簧彈力將槍彈往外頂,使位於彈匣抱彈口的槍彈穩固地定位,便於槍械受彈機取彈。
彈匣外形有直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弧形和直-彎-直形這五種。直形彈匣,一般用在彈容量少、槍彈彈殼錐度較小的槍械上。其優點是制造簡單,供彈可靠性好。以美制M16系列步槍為例,其使用的M193、M855型5.56公釐步槍彈彈殼錐度雖小,但畢竟不是直筒形,因此,該系列步槍配備的20發短彈匣為供彈順暢,將彈匣底部朝前斜切了一塊。若將該彈匣橫過來看,其外觀呈一個直角梯形。弧形彈匣,一般用在槍彈錐度較大、彈容量較大或使用突緣式槍彈的槍械上。這種彈匣需要的裝卸空間比直形彈匣大,裝卸也不及後者便捷。以M16系列步槍配備的30發彈匣為典型代表的直-彎-直形彈匣,很好地綜合了直形、弧形彈匣的優點,但設計難度較大,很考驗設計師功底。
彈匣根據子彈排列方式不同,可分為單排單進、雙排單進、雙排雙進和四排供彈這四類。單排單進,是指彈匣內的槍彈呈單排排列。其優點是結構簡單,供彈可靠性高,缺點是彈容量小,一般用在手槍上。雙排單進,是指彈匣兩排槍彈交錯排列,但在抱彈口只有一發待發彈。其優點是能在彈匣長度不變的情況下大幅增加彈容量,缺點是壓彈阻力較大。雙排雙進彈匣與雙排單進彈匣的區別,是彈匣口有兩發交錯的槍彈被抱彈口抱住,抱彈口寬度較大。與雙排單進彈匣相比,雙排雙進彈匣壓彈阻力小,但各發槍彈入膛軌跡不同,供彈可靠性不如前者。四排供彈彈匣可視作兩個雙排彈匣的並聯,彈容量可觀。不過,因四排供彈彈匣槍彈在彈匣內運動時有個四排變雙排的過程,易發生「竄彈」,導致供彈可靠性急劇惡化,故實際套用型號極少。

美制M16系列步槍
彈匣多用鋼板沖壓而成,也有一些槍械用鋁合金制作彈匣。為便於射手直觀了解彈匣內余彈數,一些彈匣上還開有觀察孔。若是外露彈匣,采用這種設計極易讓泥沙進入彈匣,從而導致供彈故障。從20世紀70年代起,有槍械采用塑膠透明彈匣。然而,塑膠彈匣在低溫下會變脆,使用久了透明度會變差,甚至因塑膠機械效能不達標而加大彈匣壁厚度,導致塑膠彈匣比鋼制彈匣還重。
彈鼓彈盤
彈鼓,是彈匣的大容量衍生品。世界首款彈鼓,是為格林機槍配套研發的「布洛德韋爾彈鼓」。這款裝在格林機槍頂部的彈鼓,可看作將多個直彈匣彈尖朝內繞中心軸圍成一圈。打光一個彈匣後,射手扳動杠桿,讓彈鼓轉動一格,使第二個彈匣對準供彈口接著打。鑒於「布洛德韋爾彈鼓」所用的重力供彈彈匣可靠性不佳,有人為該型機槍設計出環形步進彈鼓。該彈鼓中的撥叉與格林機槍的槍管聯動,槍管轉一格,撥叉也轉一格。槍彈裝在撥叉之間的孔隙中,被撥叉撥動旋轉,而彈鼓底部又有螺旋形軌域,因而當槍管旋轉帶動彈鼓中撥叉旋轉時,撥叉撥送槍彈沿著螺旋形軌域運動,逐發送到供彈口。因步進彈鼓送彈動作與槍管旋轉高度同步,可靠性較好。其缺點是裝彈麻煩,須轉動一格撥叉裝一發槍彈。蘇制PPSh-41衝鋒槍的71發彈鼓為圓餅狀,頂蓋上有卡扣,拿掉卡扣就可開啟頂蓋。彈鼓中央有扭簧,底部有螺旋形的軌域,子彈排列在螺旋形的軌域中被扭簧和托彈板頂著,沿著螺旋軌域依次向外旋轉直到供彈口。蘇制RPK輕機槍配用的75發彈鼓,只能從供彈口逐發壓彈,而國產81式班用輕機槍的75發快裝彈鼓內有放射形的撥叉,裝填時只需將槍彈塞到撥叉之間,擰緊發條蓋上後蓋就行了。供彈時撥叉轉動,會自動將子彈排列好,順著螺旋軌域送到供彈口。

蘇制PPSh-41衝鋒槍的71發彈鼓為圓餅狀
德制MG15航空機槍,首開采用馬鞍形彈鼓的先河。該彈鼓「騎」在槍械受彈口上,對抑制槍口上跳有利,但其橫向尺寸較大,且彈鼓內須有占位的假彈,否則無法將全部槍彈推出來。將馬鞍形彈鼓一分為二,就成為蝸形彈鼓。盧格P08手槍和MP18衝鋒槍,均可配用32發蝸形彈鼓。
彈鼓內槍彈排列方向與彈鼓中軸線平行,若二者間是垂直關系,供彈時槍彈繞供彈具中軸線作圓周運動,就是彈盤了。蘇制DP輕機槍是使用彈盤最著名的武器,其配用的47發彈盤中心有一圈盤簧,裝填時將頂蓋上的拉環轉到底,將盤簧壓緊後,才能將槍彈一發發壓進去。供彈時,槍機推播一發槍彈入膛擊發,盤簧就帶動彈盤內的撥彈齒轉動一格,將第二發槍彈推到彈盤供彈口。該機槍射擊時,彈盤會轉動,故名「轉盤機槍」。同樣采用彈盤供彈的路易士機槍與DP輕機槍不同,其彈盤內部沒有盤簧,全靠機槍自動機前後運動,帶動專門的曲臂和撥齒一格一格推著整個彈盤轉動來逐發供彈。這種彈盤下方是敞開式的,內部易被異物汙染,故可靠性較差。
彈盤有單層、雙層和多層之分。除單層彈盤外,其他彈盤的軸心均有螺旋槽,方能將上層槍彈往下層壓。裝入彈盤的槍彈彼此不緊挨,摩擦小,因而供彈可靠性較高。不過,彈盤與彈鼓一樣都有橫向尺寸過大,內有活動部件,夜間行動時易發出聲響等不足。此外,彈盤無論是裝在槍上還是揣在包裏,攜帶都不方便。
鏈式供彈
上述供彈具容彈量終歸有限,於是人們便發明了鏈式供彈具。其基本設計原理是,透過鏈節的彈性將槍彈緊緊抱住逐發連結起來,透過機械受彈機逐發撥送到進彈位置進入槍膛擊發。
最早出現的鏈式供彈具,是可卷起來收納的帆布彈帶,馬克沁重機槍及其諸多衍生品就使用這種彈容量達數百發的供彈具。它將兩條帆布條上下疊加隔段距離縫合在一起,從而留出一個個插彈孔。為便於插入機槍受彈機,帆布彈帶的端頭裝有一個金屬插片。鑒於機槍受彈機粗暴拉扯易令帆布變形,蘇制M1910馬克沁機槍的彈帶每個插彈孔間都用鉚釘釘有金屬片分隔加固。然而,帆布彈帶因受潮後易變形,導致抱彈一致性差,因此這種供彈具早已被淘汰。

一戰中美軍使用的法國哈其開斯1914式重機槍
在帆布彈帶之後問世的是金屬彈鈑。它在長條型鋼板或黃銅板上沖出一個個抱彈齒,用於固定槍彈。使用時整條彈鈑從機槍一側裝入,從另一側吐出。法國哈其開斯重機槍是使用彈鈑供彈的鼻祖,日本大正三年式、九二式重機槍均為哈其開斯機槍的衍生品,也都延續了這種供彈方式。金屬彈鈑的缺點是在彈容量超過30發後,彈鈑彎曲程度可能導致供彈故障。當哈其開斯重機槍被裝上飛機後,因空中用較長的彈鈑供彈頗為不便,遂用金屬鉸鏈將短彈鈑連成一長串,由此誕生了集彈帶與彈鈑優點為一身的彈鏈。
現代金屬彈鏈的鏈節由金屬沖壓成形,靠鏈節的彈性抱彈部抱住槍彈,彈節間透過鉸鏈連線或直接用槍彈作為連線銷。根據彈鏈間連線方式的不同,又有不散彈鏈、可散彈鏈和組合式彈鏈之分。
不散彈鏈,是用鉸鏈或螺旋鋼絲將各鏈節固定在一起,組成一長條不可拆解的彈鏈。其優點是收納、保管、回收方便。缺點則是,打空的不散彈鏈對射手來說是無用的死重。
可散彈鏈,由槍彈作為兩個鏈節之間的連線銷。將槍彈抽出後,兩個鏈節會自動脫開,與彈殼一起被拋棄。可散彈鏈的優缺點跟不散彈鏈相反,裝彈繁瑣,但丟擲的是散鏈節,射手不必拖著一條空彈鏈蕩來蕩去。
組合式彈鏈,用槍彈作為連線銷,將幾段不可散短彈鏈連成一條長彈鏈。它既有不可散彈鏈便於攜帶撤收的優點,又可像可散彈鏈那樣隨意組合加長,因此套用更廣泛。
美軍使用的現代金屬彈鏈一般為可散彈鏈
因組成彈鏈的鏈節固定槍彈方式的不同,有閉式和開式之分。閉式鏈節的抱彈部是一個封閉圓環,槍彈只能從後面插入圓環固定。槍械的受彈機只能先向後將槍彈抽出彈鏈,再向前下方推入槍膛,這就是雙程進彈。采用雙程進彈的槍械能適應有凸緣的槍彈,而且進彈過程中對彈頭的撞擊較小,利於提高燃燒彈等特種槍彈的裝填安全性,但槍械的取彈機構也變得更復雜。開式鏈節的抱彈部是不封閉的,槍彈可從後、前、下三個方向脫出鏈節。使用開式鏈節彈鏈供彈的槍械,槍機可直接將槍彈從鏈節開口處向前下方推入槍膛,即單程進彈。其優點是進彈動作簡潔,缺點是槍彈要靠彈頭斜著「別」進槍膛,存在進彈卡滯的可能性,且推彈阻力較大。
小眾設計
上述供彈具在發展過程中,曾衍生出過一些小眾設計。
曼利夏-舍瑙厄爾步槍配用的旋轉彈倉,中間有個棘輪帶動的轉輪,6發槍彈圍繞轉輪排成一圈,拉動一次槍機,轉輪轉動一格,將一發槍彈送到彈倉口,被槍機推入槍膛後,再拉動一次槍機,轉輪又轉動一格,把次發彈送到彈倉口。
強森M1941半自動步槍配用的蝸式固定彈倉,由5發橋夾從側面壓彈,壓2次後,10發槍彈在蝸式彈倉內呈圓周排列。其結構較復雜,套用型號稀少。

強森M1941半自動步槍
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的固定彈倉外觀呈漏鬥狀,又稱作彈鬥。裝填時,射手往彈鬥內放入6個5發裝的三八式步槍橋夾,再蓋上蓋子,靠蓋子下方的托彈簧向下壓住子彈。彈鬥底部的撥彈滑板上有撥彈齒,可從左向右把槍彈撥送到進彈位置。撥彈滑板下方有斜向的突出部,突出部進入槍機框的定型槽內。當槍機框前後運動時,定型槽就帶動撥彈滑板左右移動,將位於彈鬥最下方橋夾上的5發槍彈逐發撥送到進彈位置。當最底下一個橋夾上槍彈打光後,空橋夾從彈鬥底部漏出,上面一個橋夾落下繼續供彈射擊。
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俗稱「歪把子」
比利時P90配用的50發彈匣縱向安裝在槍身上方,子彈排列方向與槍膛成90度。彈匣進彈口有個螺旋斜坡,子彈經過彈匣口時一邊下降一邊旋轉90度,讓彈頭轉向前方。德制HK73輕機槍配用150發箱式彈匣,其右上方有個用於上發條的旋鈕,工作時,由發條驅動類似輸送帶的裝置,將槍彈逐發送到進彈口。

比利時P90配用的50發彈匣縱向安裝在槍身上方
美國卡利科衝鋒槍,首創了滾筒式彈匣。這種彈匣內部有個帶螺旋槽的轉軸,螺旋槽在發條簧作用下滾轉,配合滾筒內的螺旋隔板將槍彈逐發輸送到供彈口。其優點是結構緊湊、彈容量大,缺點是會導致重心明顯靠前,且粗大的滾筒難以握持,對據槍射擊很不利。槍彈在滾筒內一路螺旋前進,惡劣工況下可靠性會成問題。

美國卡利科衝鋒槍首創了滾筒式彈匣
義大利菲亞特M1914重機槍使用的「捕鼠籠」彈盒,可視為將10個5發裝的彈匣並聯在一起,總彈容量50發。該槍機匣橫向開有一個方的空腔,左右互通,射擊時將「捕鼠籠」彈盒放在左側,機槍將彈盒右側第一列5發槍彈打光後,撥彈杠桿撥動彈盒底邊上的棘齒,將彈盒整體向右撥動一格,第二列5發槍彈接著供彈。待彈盒內槍彈全部打光,彈盒也被撥到槍身右側,再換上第二個彈盒繼續射擊。

義大利菲亞特M1914重機槍使用的「捕鼠籠」彈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