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張潤晨
編輯|t
引言
1957年,蘇聯的軍事巨頭朱可夫出訪艾爾巴尼亞,這場看似普通的外交活動,背後卻藏著赫魯雪夫的深謀遠慮。朱可夫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二戰的輝煌成就贏得了蘇聯民眾的敬重,但與此同時,他的影響力卻讓赫魯雪夫心生忌憚。
就在這次出訪期間,赫魯雪夫巧妙地策劃了一場政治「十月風波」,不僅成功削弱了朱可夫的權力,還讓這位曾經的軍事英雄走向了政治的邊緣。讓我們深入剖析這場政治賽局,看看赫魯雪夫是如何在背後進行權力鬥爭,而朱可夫又是如何成為這場鬥爭中的犧牲品。

朱可夫的崛起
朱可夫,這個名字幾乎和二戰勝利掛鉤,成為了蘇聯人民心中的英雄。從史達林格勒到柏林戰役,他的指揮才智與戰術運用讓納粹軍隊屢屢敗北。
作為蘇聯的頂級軍事指揮官,朱可夫的名字幾乎成了「戰爭的代名詞」,但正是他的「功高震主」,使他最終與赫魯雪夫展開了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政治賽局。

戰爭年代,朱可夫的每一次指揮都被推崇為「軍事奇跡」。在蘇聯內部,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甚至成為了赫魯雪夫的潛在威脅。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必須保證自己的地位不受任何挑戰。
然而,朱可夫的軍事成就已經超出了一個普通將領的範疇,他不僅僅是一位指揮官,還是蘇聯軍隊中的核心人物。赫魯雪夫深知,這樣一個人,如果擁有過多的權力,未來可能會成為自己政權的不安定因素。
這場政治賽局早有征兆,赫魯雪夫與朱可夫之間的緊張關系並非一朝一夕。在赫魯雪夫上台後,朱可夫的軍事影響力依舊龐大,他不僅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還是軍隊中的權力中心。
赫魯雪夫雖然在黨內穩固了自己的領導地位,但卻始終擔心朱可夫可能會借助其軍事成就挑戰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赫魯雪夫將朱可夫視為自己在黨內政權穩固的潛在威脅。
然而,赫魯雪夫並沒有直接對朱可夫發動攻擊,而是透過精心策劃的一場外交出訪,選擇了朱可夫最難應對的時刻——1957年朱可夫的出訪艾爾巴尼亞。
赫魯雪夫此時的計劃已經悄然展開,而朱可夫卻毫不知情,準備在艾爾巴尼亞進行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動,成為赫魯雪夫的棋盤上一顆即將「出局」的棋子。

出師未捷身先死
1957年,朱可夫應邀存取艾爾巴尼亞,原本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蘇聯與艾爾巴尼亞的軍事關系,同時也承擔著外交上的重要使命。然而,赫魯雪夫早已在幕後埋下了「陷阱」,朱可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走向了這場精心策劃的政治賽局的中心。
出發前,朱可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面臨著一個政治上的「定時炸彈」。而赫魯雪夫精心設計了這一場外交出訪,利用朱可夫遠離莫斯科的空檔期,借機發動黨內鬥爭。赫魯雪夫透過黨內控制的力量,精確地操控了黨和政府的決策流程。
在朱可夫出訪艾爾巴尼亞的過程中,赫魯雪夫利用黨內的支持者,展開了針對朱可夫的權力攻擊。赫魯雪夫和黨內高層逐步開始散布朱可夫的「權力過大」、「個人主義」的言論,並指責他在黨內影響過於深遠,甚至認為朱可夫的軍事勝利讓他可能挑戰黨內的領導地位。
與此同時,赫魯雪夫巧妙地借助艾爾巴尼亞這一「外部事件」加劇了對朱可夫的攻擊。雖然朱可夫是在執行外交任務,但赫魯雪夫透過巧妙的操控,逐步將朱可夫的外交表現與黨內鬥爭聯系起來,利用「言論戰」進一步削弱朱可夫的政治影響力。

赫魯雪夫並沒有直接宣布朱可夫犯了什麽重大錯誤,而是透過一系列微妙的政治手段,將朱可夫推向了黨內的風口浪尖。朱可夫回國後,發現自己已經被完全孤立,黨內的支持者悄然轉向赫魯雪夫,朱可夫幾乎無法抵擋這股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
赫魯雪夫的「出奇制勝」
面對赫魯雪夫精心布局的政治攻擊,朱可夫的反應顯得遲鈍而無力。在赫魯雪夫的運作下,朱可夫最終未能保住自己在蘇聯政府中的位置。赫魯雪夫透過黨內會議和群眾輿論的雙重壓力,成功地將朱可夫逼入了政治死角。
1957年10月,赫魯雪夫發起了黨內的權力鬥爭,朱可夫被迫辭去了國防部長的職務。赫魯雪夫透過巧妙的政治手段,讓朱可夫在黨內的地位迅速崩塌。盡管朱可夫依然擁有較高的軍事聲望,但政治上的失敗卻讓他再也無法恢復昔日的輝煌。

赫魯雪夫此舉不僅僅是為了排除朱可夫的競爭,更是在黨內樹立了自己的絕對領導地位。朱可夫的倒台,意味著赫魯雪夫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黨內的掌控權。然而,這一切的背後,正是赫魯雪夫透過精心設計的「外交出訪」和「權力鬥爭」,實作了自己政治目標的高效運作。
盡管朱可夫在失去國防部長職位後,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軍隊影響力,但他已無法再回到曾經的巔峰狀態。而赫魯雪夫則成功地在這場鬥爭中「出奇制勝」,確保了自己在黨內的絕對權威。

參考資料:
蘇聯「軍神」朱可夫突然下台之謎:功高蓋主被罷官 中文國際 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