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如今中國的雷達技術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世界前列。
不說別的就說海軍815電子偵查船,沒事就扛著好幾個球,唱著獨闖天涯,全世界轉悠。
它連門大炮都沒有,美軍看見他腦殼疼,二話不說掉頭就走。
而它還憑借二十節的航速,拼命追,就差大喊:「別跑,咱好好聊聊!」
這話說的雖然擬人化了一點,但中國的相關技術,還就是讓他們害怕。
可誰又能想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 中國對三百萬平方公裏的海洋面積,能夠進行的有效檢測,才不到20% 。
這就意味著,其他國家進入到中國的海域,大到勘探石油,建立鉆井平台,小到拉網捕魚,都是看不到的。
看不到就更別說去管轄了。
如果往壞處說,敵人進來了都不知道。
面對這個局面,中國的一位科學家站出來了,他說: 這麽大的海域,沒有遠端探測雷達,怎麽保護國家安全?
於是他給自己選擇了一條看不到前路的路,打造中國的新體制雷達。
而這一年,他四十五歲,這個年齡說大不大,但說小也不小了。
要知道在這個領域,中國當時不僅僅是空白,而且 中國和美西方比技術代差的距離有三十年 。
三十年時間的技術積累,這可不是說說就可以拉平的。
四十五歲的年齡,他能搞成嗎?
但他僅僅用了八年的時間,不僅拉平了,還超越了。
那麽今天就來講講這位科學家的事跡。
劉永坦院士
這是一位永遠不服輸的兩院院士。
他用八年的時間趕超了美西方新體制雷達的技術,但事情到這裏,並沒有結束,因為任何技術是從實驗室產生的,而一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出,進入到實際套用,就需要轉化,這個轉化同樣艱難。
如果不能進行轉化,這就相當於一把沒有開鋒的寶劍一樣,僅僅是一塊好看的廢鐵片子。
所以在他在成果出來之後,就開始琢磨如何轉化成果。
但很多人勸他,讓他歇歇吧,也讓他註意別砸了自己的牌子。
要知道他在開發新體制雷達的時候,已經四十五歲了, 拼搏了八年有了成效,是五十三歲 。
五年後,他決定將技術轉化成實際套用,這個時間點他已經 五十八歲 了。
這個年齡真的很大了,因為想要技術轉化,同樣需要時間,而這個時間並不比開發技術的時間短,有些時候甚至會更長。
所以在科研領域這個年齡還拼的起嗎?
拼!
他用實際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
就像他說的一樣, 中國需要一把開鋒的寶劍,而不是好看不中用的技術 。
在這個過程中,從設計,到實驗,再到失敗,接著總結,再實驗,再失敗,再總結……
從1994年就走到了2011年,用了差不多和開發技術一樣的時間,終於打磨出了新體制雷達站,並投入實際套用,而且順手還把國際領先地位的技術拿了下來。
這一年他六十五歲。
那麽劉永坦為什麽這麽拼呢?
因為他出生在1936年的江蘇南京,第二年南京就發生了殘忍到令人發指的南京大屠殺。
而父親給他取名永坦,是父親對祖國的期許。
但這個小小的家庭,在當年,從南京到武漢,再從武漢到宜昌,最後從宜昌進入到重慶,而留給劉永坦小時候記憶的就是,漫天掉下來的炸彈,以及江水中流不幹凈的紅色。
你說能不拼嗎?
劉永坦的成長
等到劉永坦十二歲的時候,他才有了一個安靜讀書的環境。
也是從這裏開始,他認為科學可以救國。
選擇了這條路,他就打算一直走下去,到了 1953年的時候,他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 。
這個時候,想要學習的人很多,但能夠教人學習的人卻很少。
而劉永坦的成績非常的優秀,所以進入到哈爾濱工業大學進行學習之後,就被作為預備師資力量進行培養,後來就去了清華大學進行進修,學習了兩年的時間。
當他再次回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時候,已經是1958年了。
因為科研上缺少人才,所以劉永坦回到哈爾濱工業大學之後,不僅做老師給學生講課,還進行科研。
後來,他又下了鄉,中斷了一段時間的科研。
到了1979年, 劉永坦作為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去了英國留學 ,在埃塞克斯大學和伯明罕大學,他進入到了雷達實驗室,接觸到了雷達技術。
當時和他一樣的中國留學生有很多,在這些實驗室裏他們的工作,僅僅是做一些輔助。
等到學習結束之後,劉永坦有兩個選擇,其一留在英國,其二回到祖國。
英國的條件很好,不論是生活還是科研,中國的條件很差,不論是生活還是科研。
而且作為這一批留學生中,學習最為優秀者,他的導師對他非常的關註。
導師對劉永坦做過評價, 認為他的科研成果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相當出色的。
所以導師很希望劉永坦能夠留下來,而且進行了 三次的勸說 。
要知道那個時候,其實就已經有人選擇留下來了,他們看對了這裏優渥的生活,以及好的科研條件。
導師最後一次勸說劉永坦的時候,就用這些留下來的人例子,進行勸說。
但定下來的目標,能變嗎?
小時候劉永坦就有願望,要科技強國。
現在留在英國算怎麽回事?所以劉永坦依然堅定的選擇了回國。
按照他的話說,他有三怕
「怕家國難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於人!」
1981年劉永坦踏上了祖國的懷抱,而這一年他四十五歲。
前文提到劉永坦四十五歲開始研發新體制雷達,這就是原因。
因為這個時候,他才掌握了相關的先進知識。
而這個時候中國的這個領域是空白,是無人區,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重新開始。
六個人的團隊,十個月的努力,二十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總體提方案討論報告】在這一年出爐。
說這些,很多人會感覺不到什麽,再說的具體一點。
以二十萬字的報告為例,一頁紙大約三百個字,一套報告下來七百多頁,放在一起有半米高。
而這些資料,全部都是純手工書寫。
別問為什麽不打印?
因為那個時候,他們連電腦都沒有。
六個人,十個月,沒日沒夜的寫,才寫出了這二十多萬字的報告。
而這僅僅是這個計畫給劉永坦的一個小小警告,後面的路很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是到手的經費不充足 ,當然這一點還能接受,節省著用就可以了。
那個時候很多科研計畫都是這樣。
關鍵是,給他們安排的試驗場地是在一片荒蕪地帶,有的僅僅是一間簡易房子,還四處漏風。
拿到手的裝置之後,不論是裝置還是系統,都是極其落後的。
在檢視這些發射機和接收機的時候,也是無從下手。
六個人的團隊見到這裏如果說都鬥誌昂揚,這話不對,也有一部份人蔫了。
不說吃喝問題,那個時候,科研人員拿冷饅頭充饑都是常有的事,關鍵是住的地方和這個試驗場地往復一趟就需要走六公裏,而且是徒步。
在這條路上,還要穿過一片墳地。
而天黑趕路回家或者上班,那是常有的事。
幾個人說不害怕,是假的。
當然了,來這裏的目的他們都是明確的,是為了打造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不是來享受的。
情緒調整之後,這些人在四面漏風的房子裏,一幹就是幾個月。
這個六人小團隊,用了八年時間,在1989年的時候,就完成了新體制雷達的實驗系統。
前文提到過,這套系統超過了西方國家三十年積累的技術。
也是因為這套系統,劉永坦後來獲得了國家榮譽, 成為了兩院的院士 。
什麽是新體制雷達
雷達如同神話中的千裏眼,但傳統的雷達愧對這個稱號愧。
因為傳統雷達是微波雷達,而微波的傳播方式是直線傳播,那麽地球是圓的,所以想要讓傳統的雷達看的更遠,只能將雷達往高處放,不然看到的地面範圍會很窄。
所以雷達放海邊進行偵查,只能放在山上,可就算是 將雷達放在一千多米的山上,看到的最遠距離也就是一百多公裏而已。
那麽想要突破這個限制,就只能將雷達放在船上,掛在桅桿上,但這種做法 最多看到範圍是二十公裏到三十公裏 。
長期以來中國使用的就是這種雷達,那麽上文中提到,中國只能檢測到不到20%的海域,也就找打了原因。
而劉永坦的這台新體制雷達,它有一個專業名稱叫 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也叫逆合成孔徑雷達) ,超視距這三個字放在名字裏,就知道這種雷達的厲害了。
它可以看清楚幾千公裏到幾萬公裏的目標,而且範圍不僅僅局限在海面,還可以看清楚天空的動向。
看到的距離遠就不說了,精度還出奇的高, 達到了0.12公尺 ,關鍵還可以呈現出二維或者三維的影像。
這種成像精度和方式,別說一架戰鬥機了, 就連幾千公裏相隔的飛鳥都看的清清楚楚 。
詳細數據直接就擺在了螢幕上。
而過去的傳統雷達,距離短就不說了,表達出來的影像就是一個光點,是什麽,還得進行數據處理才能得出答案。
劉永坦研究的就是這種雷達, 他在這個領域研究了四十多年,團隊也從最初的六個人,到了現在的三十多個,突破了十一項相關的關鍵技術 。
做到了可以讓雷達在強海雜波、電台幹擾、大氣雜訊中進行偵查。
他研制的雷達也達到了 全天候,全天時、超視距、海空相容的程度 ,這台雷達和國際上同型別的雷達比較, 系統更小,精度更高,距離更遠,關鍵造價還便宜 。
整體效能超過了國際水平一大截。
而中國的雷達,也從最初只能勘察不到20%的海域面積,已經做到了可以100%覆蓋所有海域,甚至高空。
在這台雷達之下,不僅是航母,甚至是天上飛的隱形戰鬥機,以及遨遊太空的衛星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中國就是需要這樣的科學家作為科技的後盾,為祖國排憂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