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世人皆知軍中「三楊」,為何卻很少有人提及 「三陳」?

2025-01-11軍事

「三楊」是我軍三位楊姓將領的合稱,他們分別是楊得誌、楊成武和楊勇。與「三楊」類似的,我軍當中還有三位陳姓將領被大家合稱為「三陳」,他們分別是陳賡、陳錫聯和陳再道。

然而,為何世人皆知 「三楊」,卻很少提及「三陳」呢?難道是在戰功和資歷上不如「三楊」嗎?

首先從戰功上來看:

陳賡 在上海時期就曾主持過中央特科的情報工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隱秘戰線上的鬥爭做出了傑出貢獻。

在赴鄂豫皖蘇區後,陳賡又率部參加了黃安、商潢、潢光戰役以及多次反「圍剿」戰鬥。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他更是指揮部隊在遂川地區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全殲敵人一個團。

開始長征後,陳賡任軍委幹部團團長。1935年1月,幹部團奉命在烏江上架設一座浮橋,陳賡親率特科營工兵連星夜急行軍趕到渡口,在敵軍猛烈炮火下指揮架橋,最終成功架設浮橋,為紅軍渡江提供了重要保障。隨後,在著名的土城之戰中,幹部團奉命支援紅三軍團,他親內建領幹部團沖鋒陷陣,一舉扭轉了戰局。5月初,陳賡率幹部團一部強占皎平渡渡口,使第一方面軍得以順利渡過金沙江。

到陜北後,陳賡任紅1軍團第13團團長,參加了直羅鎮戰鬥,成功完成了中央分配的正面戰場的戰鬥任務。

抗日戰爭時期,陳賡率領386旅在華北戰場上屢建奇功,創造了長生口、七亙村、神頭嶺、響堂鋪等一系列輝煌戰績。其中,長樂村一戰更是創下了抗戰期間我軍單次作戰殲敵最多的記錄。

1940年,陳賡帶領386旅和總部特務團進駐太嶽地區,建立了太嶽軍區,他擔任軍區司令。

1942年,面對日軍進犯太嶽根據地,陳賡提出了圍困戰術,將沁源城的日軍層層包圍,這場持久戰一直持續到1945年初,最終殲滅了大量日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賡擔任了新組建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嶽縱隊司令,指揮部隊參加了上黨戰役,成功抵禦了閻錫山部隊的進攻,保衛了晉冀魯豫根據地,為後續的解放戰爭奠定了基礎。

在解放戰爭爆發後,陳賡率第四縱隊和太嶽軍區部隊轉戰晉南,連續進行了聞喜、夏縣、同蒲、臨汾、浮山等戰役,殲滅國民黨軍3萬人,其中包括胡宗南的整編第一旅.

1946年11月至次年1月,陳賡又率部協同兄弟部隊發起呂梁、汾陽、孝義戰役,殲滅國民黨軍2萬余人.

1947年4月,陳賡指揮晉南攻勢,殲敵15000人。

1947年8月,陳賡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一部,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開辟豫陜鄂解放區,配合劉鄧和陳粟大軍,在中原地區進行戰略進攻,打亂了國民黨軍隊的部署.

在隨後的淮海戰役中,陳賡率第四縱隊協同兄弟部隊在徐州西南切斷津浦鐵路,參加圍殲黃維兵團,為全殲敵人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9年,陳賡任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率部橫渡長江,解放南昌,執行遠距離、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方針,進軍廣東追殲逃敵,直插雷州半島,切斷白崇禧部的海上退路,協同兄弟部隊進行粵桂邊戰役,殲敵4萬余人。

1950年初,陳賡指揮所部經14晝夜強行軍,直抵雲南邊境,殲滅企圖逃往國外的國民黨軍2萬余人。

在整個解放戰爭中,陳賡指揮的第四縱隊及由此發展而成的第四兵團,轉戰13個省,征程15萬公裏,殲敵70萬人,解放城市306座,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韓戰爆發後,陳賡指揮誌願軍第三、第四兵團赴朝參戰,他的指揮表現和對敵情的分析都得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陳錫聯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了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廣昭戰役、百丈決戰以及歷次反「圍剿」作戰,為建立川陜革命根據地和長征勝利屢建戰功。

在抗日戰爭時期,陳錫聯率領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一舉擊毀日軍飛機24架,取得129師抗日的首戰勝利,沈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這次戰鬥也使769團被譽為抗戰四大名團之一。此後,陳錫聯又率部參加了神頭嶺、響堂鋪等戰役戰鬥。

在百團大戰中,陳錫聯率部扼守獅堖山,冒著敵機轟炸和毒氣襲擊,與敵血戰數日,截斷了正太鐵路日軍交通。

1943年3月,陳錫聯任太行軍區第3分區司令員,指揮了蟠武戰役。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錫聯又率部參加了上黨、邯鄲、定陶、豫北、魯西南等重要戰役。

1947年7月,他率部大戰羊山集,隨後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戰略行動中,跨過隴海路,越過黃泛區,率先搶渡淮河,解放皖西9座縣城及廣大地區。

1948年11月,陳錫聯統一指揮由中原和華東野戰軍部隊組成的西集團,與兄弟部隊一起殲滅黃維兵團,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1949年2月,他任第2野戰軍第3兵團司令員,指揮部隊參加渡江戰役,揮師南進,千裏追擊,截斷浙贛線,解放了江南很多地區。隨後,率部進軍大西南,解放重慶。

陳再道 在1927年參與了大別山南麓的秋收暴動和黃麻起義,起義失敗後,他與起義武裝轉到黃陂縣木蘭山堅持鬥爭,是木蘭山72名遊擊英雄戰士之一。

隨後,陳再道參與了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並在圍攻麻城戰鬥中負傷。

1932年冬,在紅四方面軍西征轉戰途中,時任紅十一師三十二團三營營長的陳再道,多次率部浴血奮戰,力挫強敵,掩護主力突圍。

1934年7月,在反四川軍閥劉湘「六路圍攻」時,陳再道指揮紅11師堅守玄祖殿一線陣地20余天,頑強頂住了國民黨軍猛烈炮火支援下的反復沖擊,創造了在整個戰役防守階段未遺失一寸陣地的驚人戰績。

長征時期,陳再道擔任紅一軍團第二師師長,帶領部隊突破重重艱難險阻。他率部先後參加甜水堡伏擊戰及山城堡戰役,積極支持朱德、劉伯承與徐向前等人維護團結,率部三過雪山草地,策應紅二方面軍北上。

抗日戰爭時期,陳再道於1937年底任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開赴冀南建立平原抗日根據地。到冀南僅3個多月時間,他就協助冀南區黨委建立了20多個抗日政權,並廣泛團結各路抗日武裝,使最初只有500人的東進縱隊迅速發展到1萬余人。

1938年底,日軍開始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發起「掃蕩」。陳再道先後率領冀南軍民采用遊擊襲擾和伏擊作戰,粉碎了日偽軍對冀南根據地的多次圍攻。

1940年初,陳再道率冀南軍區部隊與冀中、冀魯豫兄弟部隊一起,先後兩次實施討頑戰役,給破壞抗戰的國民黨頑軍石友三部以淪陷性打擊。

同年8月,陳再道率冀南部隊10個團參加百團大戰,對平漢路、德石路進行破襲戰,積極主動出擊日偽軍,殲敵2000多人。

抗日勝利後,陳再道率部參加了上黨、邯鄲、魯西南、挺進大別山、宛西、宛東、淮海等重大戰役,取得了一系列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輝煌戰績。

楊得誌 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起義失敗後,他隨部隊上井岡山,參加了井岡山反「進剿」和反「會剿」鬥爭。

在長征中,楊得誌擔任紅一團團長,率領部隊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掩護中央機關,開辟了前進道路。他組織指揮「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為紅軍順利北上抗日開辟了通路。

全面抗戰爆發後,楊得誌任八路軍第115師685團團長開赴前線,他率部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滅日軍500多人,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0年,楊得誌任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組織軍民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多次挫敗日偽軍的掃蕩,鞏固了抗日根據地。

在解放戰爭時期,楊得誌指揮清風店戰役,全殲國民黨第三軍1.7萬人,生俘軍長羅歷戎等將校級軍官。

1948年,楊得誌率部將國民黨35軍圍困在新保安,為平津戰役贏得了時間,全殲國民黨35軍1.9萬余人。

1949年,楊得誌奉命西進,率部參加了蘭州戰役,為解放西北地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楊得誌參與指揮了上甘嶺戰役。此役,誌願軍依托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防禦陣地,擊退「聯合國軍」900多次沖鋒,殲滅「聯合國軍」2.5萬余人。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楊得誌擔任西線總指揮,指揮部隊攻克了越南諒山、高平、老街3個省會和17個縣市,重創越軍。

楊成武 在土地革命時期,先後任紅4軍第11師第32團政治委員、第2師第4團政治委員等職,率部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

長征中,楊成武率領紅四團作為先頭團,多次突破國民黨重兵攔截的四道封鎖線,血戰湘江,鏖戰烏江,激戰婁山關,為黨中央召開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提供了重要安全保障。特別是在飛奪瀘定橋的戰鬥中,他率部一晝夜奔襲240裏,成功奪取瀘定橋,為中央紅軍順利渡過大渡河立下汗馬功勞。

抗日戰爭時期,楊成武率部戰鬥在長城內外、太行山麓,粉碎了日偽軍對晉察冀邊區的歷次圍攻、「掃蕩」、「清剿」、「蠶食」,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其中,雁宿崖、黃土嶺戰鬥殲滅日軍1500余人,擊斃「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

1944年9月後,他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冀中縱隊司令員,創造性地運用地道戰、地雷戰、水上遊擊戰等多種人民戰爭的戰法,積極開創平原遊擊戰爭的新局面。在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中,連續指揮了5個戰役,收復12座縣城。

解放戰爭時期,楊成武與楊得誌一起指揮了清風店戰役和新保安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楊成武參與指揮了「三八」線東線夏秋季防禦作戰,粉碎了美軍的各種進攻,並積極開展有限目的的反擊作戰。

和平建設時期,楊成武先後8次擔任國慶閱兵指揮部或指揮所總指揮,參與指揮炮擊金門、大西南和大西北剿匪、西藏平叛、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等作戰。他還參與領導了防空軍、戰略飛彈部隊、電子對抗部隊和戰略飛彈基地的建立工作。

楊勇 在土地革命時期,也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並在洵口戰役中立功,獲得了全國蘇維埃工農兵代表大會頒發的三等紅星獎章。

長征途中,楊勇擔任紅4師第10團政委,奉命掩護中央機關和軍委縱隊渡湘江。他率部與數倍於己的敵人激戰,以犧牲400余名指戰員的沈重代價,成功完成掩護任務。

在土城戰役中,楊勇帶隊沖鋒負傷,失掉6顆牙齒、血如泉湧,仍用筆下達命令,最後昏倒在血泊中。

之後,他率部轉戰雲貴高原,翻越雪山草地,出色完成了黨交給的戰鬥任務。

抗日戰爭時期,楊勇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在戰鬥中他身先士卒,帶領部隊沖鋒,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在午城井溝戰鬥中,楊勇指揮部隊與日軍激戰,成功粉碎了日軍西進黃河的企圖,保證了陜甘寧邊區的安全。

1938年9月,楊勇指揮部隊在汾離公路西公嶺伏擊日軍,不到一個小時就全殲日軍200多名,炸毀汽車20余輛。接著在王家池附近山谷伏擊日軍,殲滅日軍步騎兵近千人,擊斃日軍教團長山口少將。

1939年,楊勇率部進入山東,指揮686團取得首戰樊壩的勝利,全殲偽軍一個主力團500多人,並重創增援日軍。隨後,他領導開辟了魯西抗日根據地,並在梁山殲滅戰中,采取「分散活動、避實就虛、尋機殲敵的遊擊戰法」,重創日軍。

1941年初,他指揮教導第三旅運用圍點打援的戰法,在潘溪渡戰鬥中全殲日軍一個中隊、偽軍一個大隊。

1944年,楊勇升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連續打掉敵人兩百多個據點,使魯西南根據地真正連成一片。

1946年4月,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後,楊勇率領第七縱隊在隴海路汴徐段進行自衛反擊戰,攻克碭山,並協同三縱隊圍殲國民黨一八一旅及一個團。

隨後,在巨野、定陶、鄄南戰役中,楊勇與兄弟部隊一起,殲滅了國民黨軍隊整編第三師和四十一師、四十七師各一個旅。

1947年,楊勇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魯西南戰役,突破國民黨軍黃河防線,攻克鄆城,創造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單獨攻堅和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又2個旅的先例。

隨後,他率部參加進軍大別山,組織指揮了高山鋪戰役,為中原野戰軍實施戰略展開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8年11月,楊勇在淮海戰役中,率部在張公店地區殲滅國民黨一八一師5000余人,俘虜國民黨五十五軍中將副軍長兼一八一師師長米文和。又在雙堆集地區搏鬥9晝夜,殲滅1.6萬多人。

1949年2月,楊勇任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司令員,參加渡江戰役,直出浙贛線,解放衢州、景德鎮、上饒等20余座城鎮。

11月,他率第5兵團主力和第3兵團一部參加成都戰役,為解放西南地區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抗美援朝時期,楊勇主要參與指揮了金城戰役。

1953年7月,美軍和南韓軍在停戰談判期間突然發起進攻,企圖透過軍事行動來獲取談判桌上的優勢。

楊勇指揮的第20兵團在金城地區采取了正面進攻、兩翼鉗擊、多路突破的戰術。他命令部隊在陣地上構築了坑道工事和大量明暗火力點、地堡群,制造出環形防禦體系。

在戰鬥過程中,楊勇率領部隊在22公裏的戰線上,僅用1小時就突破了李偽軍的前沿陣地。誌願軍西集團以第68軍203師607團一個偵察分隊化裝潛入李偽首都師陣地,一舉摧毀了李偽首都師第1團(白虎團)團部。

在這場戰役中,第20兵團共殲敵5.2萬余人,俘虜敵軍2800余人,還生擒了李偽王牌部隊首都師副師長。這場勝利有力配合了停戰談判,為抗美援朝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從資歷上來看:

陳賡 參加革命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22年。當時,他在長沙參加了「青年救國會」等群眾團體,積極從事反帝愛國活動。同年,他進入毛主席倡導開辦的自修大學,在毛主席領導下的革命團體有了較密切的接觸,並開始參加革命活動。同年12月,陳賡正式入黨。

陳錫聯 參加革命的時間是1929年4月。當時,他趁家人熟睡之際,悄悄解下母親拴在他手上的線頭,投奔了遊擊隊,同年秋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陳再道 參加革命的時間是1926年4月。當時,他參加了麻城縣農民自衛軍。隨後,他參加了大別山南麓的秋收暴動和黃麻起義。在1928年8月,陳再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楊得誌 參加革命的時間是1928年2月。當時,他和哥哥楊海棠等人一起報名參加了工農革命軍第七師,並隨部隊到井岡山。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楊成武 參加革命也是在1928年。當時,他在張赤男的帶領下,參與了農民運動,並在1929年參加了閩西農民暴動,隨後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楊勇 在早年讀書期間就參加了家鄉的童子軍,任隊長。1927年,楊勇加入青年團,並在「馬日事變」中,隨瀏陽農軍攻打長沙,不久敗走江西、常德等地,年底回鄉。

1930年春,楊勇參加第八區蘇維埃政府工作,經縣委選派到平江黃金洞紅五軍隨營學校政治隊學習,並轉為中共黨員。

從上述內容,我們不難看出,「三楊」和「三陳」雖然都是戰功顯赫、資歷深厚的戰將,但是相比起「三陳」,「三楊」還是稍顯遜色。

那麽,為何「三楊」比「三陳」更多地被人提起呢?

這主要是在於,「三陳」並沒有什麽合作的經典戰例,而「三楊」則多次合作。比如在平型關戰役中,楊得誌、楊勇、楊成武都參加了戰鬥,楊得誌當時擔任343旅685團團長,楊勇擔任686團副團長,共同負責正面突擊任務;楊成武則擔任獨立團團長,負責阻擊任務。

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三楊」也都率部出征,被周總理譽為「三楊開泰」。這得到了媒體廣泛的宣傳,其知名度也就此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