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浴血中條山 (八) 趙劍

2025-01-11軍事

突圍!突圍!

中條山戰役打響之後,日軍首先癱瘓了中國軍隊的指揮系統,然後實行中路突破,將防守中條山的兩個集團軍分割包圍。接著日軍開始清剿包圍圈中的中國軍隊,十幾萬中國軍隊在日軍的包圍圈中,因為指揮系統已經被打亂,所以只能各自為戰,情況相當危急。為了避免全軍覆滅,負責中條山防務的第一戰區的司令長官衛立煌,下令部隊放棄陣地,向黃河南岸突圍。在日軍殘酷的清剿之下,一場慘烈的突圍戰在中條山上演。

1941年5月的中條山,到處彌漫著炮火和刺鼻的硝煙。自5月7日日軍發動大規模進攻起,防守中條山的中國軍隊擋不住日軍猛烈攻擊,全線潰退,損失慘重。

中條山西線戰場,防守夏縣、聞喜的第3軍軍長唐淮源,接到第5集團軍指揮部遭日軍襲擊的訊息,立即率部隊馳援,但在夏縣溫峪村遭到日軍猛烈阻擊。

楊聖清,當時還是一個正在讀書的孩子,他對第3軍在溫峪與日軍的激戰印象深刻。他說,「南面的山上的都修了交通壕,還有戰壕,日軍從馬村摧垮了司令部以後,軍隊繼續北進,來堵唐淮源的第3軍,就在窯坡,那裏中間是一條溝,兩邊是高山,路很窄的,只容一個人過。兩邊的日軍就把他們圍在那裏,部隊損失很大,溝裏邊填滿了屍體。」60年代,當地的孩子上學穿越這條山路,還能看到當年第3軍官兵留下的遺骨。

第3軍原為滇軍,曾參加過「北伐」戰爭。官兵多為滇南子弟,自抗戰爆發後,第3軍赴華北抗擊日軍,先後參加了「保定保衛戰」、「高碑店戰役」「娘子關戰鬥」及「圍攻侯馬」。軍長唐淮源,雲南江川縣人,早年入雲南陸軍講武堂,與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關系甚好。他身世淒涼,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是曾祖母一手帶大的。

中條山戰役打響前,唐淮源的母親姚氏,在雲南老家過世。蔣介石知道他是出了名的孝子,特批他回鄉葬母,並親筆為他母親寫了「嶽歐懿範」的題字。贊頌他母親像嶽飛和歐陽修的母親一樣,有良好的風範。

他本人很簡樸,經常穿著藍布衫子,圓口布鞋,白襪,禿頭也不戴禮帽,穿軍裝的時候也很少。唐淮源書法精湛,頗具儒家風範。回鄉葬母期間,曾親書明代張家玉詩,「裹屍馬革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 意思是:戰死疆場用馬革裹屍是英雄的份內事,即使死了也要在史冊上留下美名,流芳千古。也表達了他抗倭報國、勇於犧牲的堅強決心,感情激蕩,豪邁雄健。

他說,「以前我還經常以母親為念,現在母親已經去世了,我後顧之憂已經沒有了,現在我考慮的唯一的也是全部的,就是報效國家。我要麽殺敵立功,要麽戰死沙場。」中條山戰役爆發後,當中國軍隊在日軍攻擊下紛紛潰逃時,唐淮源卻率第三軍官兵奮力拼殺,始終堅守防線。

5月10日,戰鬥進入第4天。唐淮源接一戰區長官部的電報,叫他火速率部向黃河南岸突圍。第3軍屬第5集團軍系列,但此時第5集團軍的指揮部已被日軍連鍋端掉,司令曾萬鐘在老百姓幫助下只身逃過黃河。其他中國軍隊在日軍猛攻下也紛紛潰散,接到突圍電令時,第3軍已陷入日軍重重包圍。

5月11日晚,在垣曲縣胡家峪,唐淮源召集幾位師長,下令第3軍以團為單位分頭突圍,並約定部隊渡過黃河後再會合。他手下有兩個師,一個是第7師,師長叫李世龍。第二個是12師,師長是寸性奇。遵照軍長的指示突圍,到天亮還沒突圍出去,日軍包圍中條山有好多層。

唐淮源對寸性奇等師長說,「中國軍隊只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3軍開其端。中國軍人,沒有投降的這樣的一個傳統,我們也不能夠被俘虜,俘虜之後可能會被敵人羞辱,我不能夠忍受這樣的羞辱,我要的就是戰死。」

突圍中,唐淮源率第3軍部份官兵,被日軍包圍在夏縣大寺坪附近的尖山。王雅齋是最後見到軍長唐淮源的人之一,每當下雨季節,他常會回憶起在中條山突圍中,他在雨中最後見到軍長唐淮源時的情景。

他們一連人,最後剩了30多人了,他對唐軍長說「我和團主力失去聯系了,就跟軍長吧。」唐軍長說,「好,不要暴露目標,找個隱密的地方,準備伏擊日軍。」軍長拿著望遠鏡,在觀察敵情,穿著一身雨衣,旁邊還有人給他打著傘。王雅齋沒想到,這是他最後一次看到軍長的身影。

1941年5月12日,唐淮源在中條山戰役中被日軍圍困,不願被俘受辱。在夏縣尖山上的一座土廟中開槍自殺,時年55歲。後來在土廟裏發現了唐淮源的遺書,遺書上寫著「余身受國恩,委與三軍重任。當今戰士傷亡殆盡,環境險惡。總軍兩部失去聯系,余死後,望余之總司令及參謀長收拾本軍殘局,繼續抗戰,余死瞑目矣。」

尖山上小廟重建於上個世紀80年代,當年戰鬥結束後,從尖山逃出來的第3軍軍官來到張海珠家,請求張海珠的父親幫忙,去埋葬他們死去的長官。跪到他父親的身前說,「老兄,求求你,請找些鄉親把他埋了,我們和他的家裏人都會很感激你的。」

後來張海珠才知道,軍官們請他父親掩埋的,是第3軍軍長唐淮源的遺體。第三天天剛亮的時候,他父親召集村裏十幾個人,把唐淮源找個地方埋了。

唐淮源殉國的第二天,第3軍12師少將師長寸性奇,雲南騰沖人,奉命堅守夏縣與垣曲縣交界的中條山主陣地,與日軍激戰三日,陣地被突破後,接到南撤至黃河對岸的命令,又一路南下,準備搶占渡口,卻在夏縣張家坪與日軍遭遇,雙方展開肉搏,境況極為慘烈。當時,日軍從四面合圍而來,飛機大炮狂轟濫炸,12師面臨生死存亡,寸性奇對部下說:「吾輩今日唯有奮力殺敵,槍在手,劍在腰,不令為賊俘也,濟則為國家光榮,不濟以死繼之。」

5月13日,寸性奇率軍來到垣曲縣毛家灣,又被優勢日軍包圍,寸性奇親內建領突圍部隊與日軍搏殺,不幸胸部中彈,他強忍疼痛,仍舊躺在擔架上指揮戰鬥。

13日晚,寸性奇的右腿又被日軍炮火炸斷,他自知傷勢嚴重,不肯被俘受辱, 最後悲壯殉國,時年46歲。

就在西線的中國軍隊,遭到淪陷性打擊的同時,防守中條山東北線武士敏的第98軍也在與日軍血戰。從5月7日中條山開戰起,日軍在運城絳縣董封村,遭遇了第98軍的頑強抵抗。

第98軍在白龍廟、大頭嶺一帶堅守了7天,打死日軍大佐濱田,擊斃擊傷日軍數百名。為整個中條山戰役中少見,連日軍都承認,中條山會戰中第98軍的頑強抵抗。

中條山的其他中國軍隊,紛紛向黃河南岸突圍時,武士敏的98軍將士越過白晉(祁縣的白圭鎮至晉城市)公路,向北挺到日軍後方,進入太嶽山區,並在當地的東西峪組建抗日政權,成立了「太嶽區黨政軍聯合委員會」。是留在山西的唯一的一支國民黨的部隊。

武士敏,河北懷安縣柴溝鋪人,原為西北軍將領,其所部第98軍由楊虎城17路軍改編。抗戰爆發後,武士敏率部在山西抗擊日軍。與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關系密切,曾在日軍九路圍攻晉東時,與八路軍聯手於子虹口大破日軍。

中條山突圍後,第98軍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日軍,武士敏和陳賡、薄一波領導的太嶽抗日根據地達成了協定,共同開展抗戰,互通情報,打擊敵人。當地百姓說,這是真正的民族統一戰線。

日軍看到98軍與八路軍聯合起來,就感到恐慌,他們采取分化瓦解的卑鄙伎倆,大肆宣傳說:日軍不打98軍,日軍願和98軍一起打共產黨。而且, 日軍還送來了勸降書,讓98軍歸順。

為了贏得時間,武士敏采取拖延的辦法,將日軍的勸降書放在一邊,讓日軍誤以為他在考慮,而實際上,武士敏號召98軍全力備戰,準備給予日軍迎頭痛擊。

1941年9月,日軍集中了臨汾、晉城、平遙、介休等地的25000名日軍,兵分九路,圍剿太嶽山區。武士敏接到情報後,就給在西安的妻子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兇險襲來,日軍以三萬兵力鐵壁合圍東西峪,98軍危矣,我已做好犧牲準備,倘我不幸捐軀,切勿悲傷。」

激戰開始了,武士敏率領著98軍與強大的日軍血戰,戰至28日,日軍的包圍圈逐漸縮小,武士敏號召全體將士「拼殺到底,絕不投降」。夜晚分時,日軍停止攻擊,武士敏將所余戰士分成七支小分隊,向外突圍。

黎明分時武士敏帶著兩營戰士已經突出日軍包圍圈,抵達白晉公路,聽聞169師還沒有突圍出來,又回身接應,結果被日軍包圍。激戰中,武士敏身負重傷,被士兵擡上了擔架,不幸,一顆炮彈襲來,彈片擊中了武士敏的頭部,這位寧死不降的中國將軍在擔架上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日軍沖上來後,望著武士敏血跡斑斑的遺體,肅然起敬。指揮官立正行軍禮,並將武士敏厚葬在長治縣的城外,以表達對這位不屈中國將軍的敬意。

解放後,武士敏遺體遷葬到晉東南烈士陵園。八十年代後期,唐淮源和寸性奇的後人,也在中條山鄉親們的幫助下,找到了他們的遺骨。並將兩位將軍遺骸移葬回雲南。

唐淮源和寸性奇都是雲南陸軍講武堂出身,講武堂的創辦人李根源先生,聞知兩位學生殉難,親書挽詩:「百戰捐軀寸與唐,中條山色暗無光。傷心最是黃河水,日夜奔騰吊國殤。」

12師某團長李召,在帶領200多人沖出包圍圈之後,收容其他團潰兵共計400余人,組成新編第五團。趁鬼子不備,突然開火,造成鬼子重大傷亡。連續打退鬼子的多次進攻之後,向西轉移到平陸疙瘩村西山上。這時,他們又只剩下200余人,又一次黎明到來時,他們被日軍團團包圍,李召率200多名戰士堅持戰鬥,直到全部壯烈。

1941年5月的中條山,在深山密林的溝溝壑壑間,到處都是被日軍殘殺的中國士兵和無辜百姓的屍體,以及被日軍擊潰逃散的軍隊。在戰鬥中,一個營被日軍俘虜,鬼子把他們帶到一個山頭上,全部用機槍射死。現在當地人已經忘記了這個山頭原有的名字,因為有太多的屍骨,便叫它死人疙瘩。

中條山被日軍占領之後,日軍對被圍的中國軍隊反復清剿,中國官兵除了少數突圍之外,大多都戰死或者被俘。34師師長公秉藩被俘之後,曾經親眼目睹了當時戰場留下的慘狀。那些落入日軍手中的被俘官兵和平民百姓,將會面臨更為悲慘的境遇。

1941年5月15日,是中條山開戰後的第8天,第34師師長公秉藩率部突圍時,被日軍打散,公秉藩帶著兩名衛士倉皇逃命。5月18日,公秉藩衛士被搜山的日軍俘獲。日軍得知其身份,將他押往臨汾。

據公秉藩回憶,沿途他看到,遍地是中國官兵的屍體和被丟棄的武器,其中也有擺放整齊的日軍屍體和死馬。一個東北籍的日軍轉譯小聲告訴他,這些日軍是進攻時被中國軍隊的機槍打死的,沿途還看到不少普通百姓的屍體。

公秉藩回憶了,在臨汾的戰俘收容所,和他一同被俘的衛士趙學仁,在日軍面前威武不屈。一個日軍參謀敬佩的對公秉藩說,「趙是個真正的武士,如果中國軍隊都像他那樣,中條山就不會失敗。」

日軍也是要殘殺被俘的中國官兵,楊聖清在實地調查中,曾找到了當年一位目擊證人文王全,他當時還是個小孩,被日本人也趕到俘虜裏,當年他曾隨著幾百名俘虜被日軍帶到了山上。文王全趁日軍不註意,偷偷躲到一塊大石頭後面,但接下來發生的一幕,令他至今回想起來仍恐懼萬分。

他記得日軍在山上,用機槍對著被俘的人群開始瘋狂的掃射。屠殺之後,日軍說著笑著離開了現場。

就在很多中國官兵落入日軍虎口的同時,也有一些官兵最後死裏逃生,沖出了日軍的包圍圈。王雅齋就是其中幸運的一個。王雅齋為自己從日軍槍口下逃生而慶幸,而那些留在中條山的老百姓,卻成了日軍欺淩的物件。

中國軍人的遭遇都如此悲慘,而山西省平陸縣太寨村兒童教養所孩子們的遭遇更是慘不可言。在這次戰役中,大部份老師被殺害,一半以上的學生被俘,慘遭種種折磨,渡過黃河脫險的師生僅有60多人。

日軍占領中條山後,實施了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制造了無數起大屠殺慘案。為防止八路軍遊擊隊和國民黨政府再次進入中條山地區,日軍在垣曲、平陸、夏縣和河南濟源等境內200余裏長的黃河沿線制造了20多裏寬的無人區。

把無人區境內的房屋全部燒毀,居民全部趕走,因此造成了數以萬計的難民被迫流離失所。流亡至10個省50多個縣市,在流亡途中因饑寒而倒斃者不計其數,給中條山地區人民造成難以想象的生命財產損失。

據日本陸軍作戰史記載,在中條山戰役當中,中國軍隊戰死被俘共計8萬余人,遺棄屍體約42000具,僅戰死被俘的中國將軍就有10余名,而被日軍傷害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可以說是創了抗戰歷次戰役的記錄。

6月9日,中國共產黨在總結中條山戰役的教訓時指出,國民黨方面反共的結果使得內部不團結,將士無信心,而造成大敗。

美國一個作家格蘭姆.貝克,寫過一本【一個美國人看舊中國】的書,他在書裏總結中條山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是國民黨將領對附近的共產黨部隊的不信任和戒備。

中條山失陷後,盡管日軍走上了爭奪東南亞、歐美殖民地的道路,無力再進攻陜西,擴大中國戰場,但黃河以西、以南卻始終暴露在日軍的炮口之下。國民黨軍隊由此失去了出擊華北的戰略前沿,幾乎完全放棄了華北。

中條山戰役持續了一個多月,悲慘與壯烈並存的潰敗,太多的先烈用血肉之軀,抵擋著日軍機械化部隊的進攻。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明知道最終奔向的是死亡,卻不曾畏懼,毫不猶豫,源源不斷的前赴後繼,只為了保家衛國,不做亡國奴。

83年過去了,這場戰役對於我們來說似乎很遙遠,但習慣和平的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那段血淚悲壯的歷史。一座座烈士紀念碑,一處處至今仍能看到累累白骨,是我們民族永遠的記憶。

中流砥柱

中條山戰役後,1941年8月17日,毛澤東給彭德懷發電:「中條山只有敵偽軍而無友軍,派一個團帶幹部去發展遊擊戰爭是很對的,如果有必要,還可酌量多派一點。」

8月底,太嶽南進支隊57團、17團、18團開赴中條山,開辟晉豫地區。領導了中條山人民的抗日鬥爭,重新的點燃了遊擊烽火。八路軍部隊挺進中條山,先後組織了多支抗日遊擊隊。

分別是抗日遊擊第五支隊、康俊仁抗日遊擊隊、抗日遊擊第九支隊和抗日遊擊第十支隊等。

其中抗日遊擊第五支隊,是1941年春,共產黨員杜柏實受黨的指示,到第七專屬保安司令部下屬保安14團成立糾察隊,並擔任隊長。

中條山戰役後,以糾察隊為基礎成立了補充3營,杜柏實任營長。1942年夏,黨組織決定開辟雪花山根據地,把平陸支隊命名為晉南挺進抗日遊擊第五支隊,薛勤任支隊長。

1942年冬,五支隊二大隊在轉移雪花山途中與日軍遭遇,損失慘重,薛勤隊長被俘,後被敵人殺害。同時活動在聞喜的一大隊被賈真一匪部包圍,也遭重創。

後二大隊歸十支隊建制,一大隊繼續沿用五支隊番號,一大隊與康支隊合並。

康俊仁抗日遊擊隊,是1941年5月,在中共夏縣縣委的具體領導指導下,由康俊仁、李德卿等同誌組建了一支有70多人參加的遊擊隊,命名為康俊仁抗日遊擊隊大隊。

1942年6月改編為康俊仁抗日遊擊隊(簡稱康支隊),由康俊仁任支隊長,地委書記柴澤民化名李敏之任康支隊副支隊長。同時還抽調幾名縣委書記,擔任各大隊指導員。

1944年1月,康俊仁犧牲,李明如任支隊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康支隊包括分區基幹團4個連與垣南支隊合並為太嶽五分區56團。

抗日遊擊第九支隊,是1941年7月,根據中共條西地委關於隱蔽發展抗日武裝的指示。夏縣黨員宋振山等人,以泊頭村自衛團為骨幹,聯合小李村王作福的自衛團,組織起了一支抗日遊擊隊。

為了便於活動,經地委批準,部隊取得了閻錫山第七專屬保安縱隊第九支隊的番號,簡稱九支隊,由峨眉嶺轉移到稷王山麓。

地委為了加強九支隊的力量,決定九支隊與康支隊的五大隊合並,仍用九支隊的番號。1945年9月,該支隊與汾南支隊合編為太嶽五分區55團。

抗日遊擊第十支隊,是中條山失守後,中共夏縣縣委由地下黨組織名為夏縣政府保安隊的抗日武裝。同時,以縣南裴介鎮為基礎,組建一支200余人的抗日遊擊隊。

1942年夏,中共條西地委把兩支武裝合並命名為抗抗日遊擊第十支隊。1945年9月,該支隊被整編為太嶽三分區58團。

共產黨組織的這些遊擊隊,在抗戰最困難的時期堅持敵後作戰,使日軍在中條山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如今,抗戰的硝煙已過去近80年了,中條山已是山青水綠,舊貌換新顏。當年戰爭的遺跡仍存,但硝煙早已遠去。人們在和平的陽光下,過著幸福平靜的生活。只有古老的黃河奔騰不息,仍就發出震耳的轟鳴。她似乎仍然沒有忘記那舊日的悲傷,也時刻提醒後人,不要忘記當年那些在這片土地上流下鮮血的人們。

參考資料:

[1] 孟慶宇.抗日名將唐淮源遺骸遷葬記[J].文史精華.2009年第1期

[2] 衛立煌 【致蔣介石密代電】【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第一戰區中條山會戰要報】 江蘇古籍出版社【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第一戰區中條山會戰要報】 1987年:1011、1026、1024

[3] 【山西文獻】台灣版 197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