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留
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9月7日,以色列軍隊突發攻勢,悍然轟炸了伊朗的14艘貨運油輪。
伊朗海軍中將莎拉米稱,伊朗的這14艘油輪是在紅海、地中海附近遭到襲擊的,並表示,伊朗將會進行「堅決報復」。
此言一出,瞬間將「伊以沖突」推上了國際局勢的風口浪尖。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向美國發出呼籲,希望美國能夠出面進行調停。
可還沒等到美國下場「勸架」,伊朗的「報復」便已經訴諸了行動,並且這次「復仇」,直接導致了伊以沖突的形勢發生了徹底逆轉。
那麽,以色列為何要襲擊伊朗油輪?伊朗的「復仇」,又是如何進行的呢?

以色列和伊朗的「恩怨情仇」
紅海、地中海區域,向來是中東紛爭不斷的地區。
作為歐洲通往亞洲、美洲等地區的必經通道,又承擔著中東石油出口通道的重要身份,這裏向來是中東各國的「必爭之地」。
對中東國家來說,一個國家在紅海的話語權,幾乎可以和這個國家在中東的話語權劃等號。
同為在中東有著重要話語權的國家,以色列和伊朗,也在這片海域爭得死去活來。
以色列一直將「確保自身在紅海地區的戰略優勢」,視為國家安全的關鍵之一。
近年來,以色列一方面積極與周邊的阿拉伯國家改善關系,試圖孤立伊朗。

另一方面,不斷加強自身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實力),以應對可能來自伊朗的挑戰。
以色列深知,控制紅海通道不僅能夠保障自身的能源供應安全,還能在地區事務中占據主動地位。
另一方面,伊朗也同樣明白紅海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石油出口大國,伊朗需要依靠紅海,將自己的石油運往世界各地。
一直以來,伊朗都努力拓展自己在紅海地區的影響力,透過與沿岸國家建立經濟合作關系、提供援助等方式,增強自身在該地區的存在感。
與此同時,為了保衛自己的石油運輸路線安全,維護國家出口產業的發展,伊朗也不斷提升自己的軍事能力。
直至現在,以色列已難以對伊朗的襲擊進行有效攔截。

十幾年來,雙方的矛盾頻頻產生,且不斷升級,甚至經常大打出手。
在這次轟炸之前,以色列就經常在紅海海域騷擾伊朗的船只,試圖阻止伊朗的石油出口。
但之前,以色列的騷擾手段基本都是隱蔽、悄無聲息的。
這次轟炸伊朗的14艘油輪,以色列甚至還用上了無人機系統,要的就是伊朗「查不出來」。
一開始,伊朗還不知道誰是幕後黑手,但也猜了個七七八八。
掌握證據之後,伊朗便迅速地采取了行動,宣布要對以色列進行「復仇」行動。
伊以局勢水深火熱,雙方的局勢之緊張,一度引發國際社會的擔憂。
世界各方勢力,特別是中東其他國家,都擔心兩國自己建的將爭端會引發更大規模的沖突。
以色列和伊朗的「針鋒相對」,並不止發生在紅海領域。在中東其他國家的爭端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這兩個國家的影子。
在此前的敘利亞戰爭中,伊朗表示,堅決支持敘利亞政府對抗反對派武裝、極端組織的行動。
相對的,以色列則表示:伊朗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會對自己構成威脅。
以此為由,以色列多次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朗目標進行空襲,試圖削弱伊朗在敘利亞的影響力。
在黎巴嫩,由伊朗支持的真主黨武裝,也時常與以色列之間發生沖突,雙方的緊張關系也一直難以得到緩解。
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使得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恩怨情仇」難以化解。

雙方在意識形態、戰略利益等方面的差異,進一步加劇了矛盾的尖銳程度。
伊朗的「復仇」行動
9月7日以色列炸毀伊朗油輪後,伊朗軍方也迅速做出了反應。
據伊朗海軍中將莎拉米透露,伊朗已經對以色列的12艘油輪進行了淪陷性打擊,可謂是「以牙還牙」。
與此同時,伊朗海軍還進入了印度洋海域,對以色列的油輪實施了「打擊+扣押」兩頭並舉的策略。
伊朗一經出手,以色列方面立馬就「慫」了。
據伊朗部隊高官透露,現在的以色列已經向伊朗發出了「求和」請求,希望雙方停火。
而伊朗方面,顯然既不打算收手,也對以色列沒有多少信任。

目前,伊朗的艦船並未駛離紅海和印度洋海域,對以色列的「求和」請求,也並未做出理會。
這次伊以沖突,會不會像前幾次一樣不了了之,恐怕還是個未知數。畢竟在此之前,以色列還做了一件尤為「過火」的事情。
7月31號,以色列悍然派人在伊朗首都安裝了炸彈,眾目睽睽之下,刺殺了當時在伊朗參會的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
以色列的這一舉動,將本來置身於巴以沖突事外的伊朗卷了進來。伊朗也很快地對以色列實施了「報復」行動,向以色列發射了飛彈。

如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伊朗余怒未消,以色列卻再次挑事,襲擊伊朗油輪。
這下,任伊朗脾氣再好,也不得不進行「復仇」了。
但兩國之間,還是否存在調停的希望呢?其實還是有的。
首先我們要清楚,以色列為何要襲擊伊朗的油輪。
以色列此舉,無非是想要幹擾伊朗石油對外正常運輸,切斷其海上運輸路線。伊朗的「復仇」,炸的也是以色列的油輪。
兩國之間的矛盾看似紛繁復雜,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在「石油」上。

換句話說,一切矛盾的根源,都是國家利益存在沖突。
要想調停兩國之間的矛盾、沖突,其實別無他法。
只要讓兩國在石油出口業務方面達成一致,存在共同的利益訴求。那麽雙方矛盾的解決,便指日可待。
但這並非易事,正因如此,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頻頻出現,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寄希望於美國的調停,顯然更不現實。
現在,盡管美英等國家,都紛紛出面表示希望兩國停火,但也只是嘴上功夫,並沒有什麽實際舉措。
要想結束伊以之間的沖突,兩國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

伊以沖突,如何破局
在中國的文明經典【禮記】中,有這樣一句話: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列,而不相悖。」
無論是以色列還是伊朗,都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爭霸、沖突,對自己的石油出口產業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要想實作長遠發展,唯有和平共處這一條路可走。
在伊朗和以色列的種種爭端中,誰更「占理」,實際上並不重要。
如今紅海海域、印度洋海域炮火連天,試問誰的石油出口不受影響呢?

以對話代替沖突、以談判代替戰爭,方能實作伊朗和以色列的共同發展,也是促進中東地區和平共處的唯一正途。
參考資料:
光明網:伊以互襲:「默契」背後仍是險境
環球時報:各方呼籲伊以從懸崖邊後退
環球網:以色列指責伊朗在阿曼附近海域襲擊油輪,伊朗否認後,美英還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