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古早艦空飛彈!癡迷充滿機械美感的懸臂發射架,中國也曾裝備一型

2024-11-30軍事

湛藍的大海和純白的飛彈完美融合在這張充滿地中海風情的照片之中!

這是有著「法蘭西之盾」美譽的「馬舒卡」中程艦空飛彈系統裝艦後準備在土倫軍港外海進行測試的歷史畫面,與旁邊的水兵相比,「馬舒卡」艦空飛彈系統的飛彈彈身、發射裝置、照射雷達都是如此巨大,讓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其雙臂發射架就像是一名忠誠的機械衛兵,懸掛兩枚飛彈就如出鞘的利劍,守衛在法蘭西的海空之間。

圖片:巨大的「馬舒卡」艦空飛彈,采用同樣巨大的雙懸臂發射架發射。

「馬舒卡」中程艦空飛彈系統是法國戰後第一代國產艦空飛彈系統,飛彈全長8.7公尺,直徑0.41公尺,翼展1.5公尺,是名副其實的大家夥。該飛彈僅安裝在2艘絮弗倫級防空護衛艦和「科爾貝爾」號防空巡洋艦的艦艉甲板上。

為了能夠讓這種大型艦空飛彈搭載上艦,並保持持續的火力輸出,法國人選擇了當時非常流行的雙懸臂發射架和大型彈庫的組合。巨大的雙臂發射架後部是上層建築內的兩個帶裝彈機的彈庫,每個彈庫儲存17枚飛彈,一套「馬舒卡」艦空飛彈系統共備彈34枚飛彈,全系統總重達130余噸。

一旦雙臂發射裝置上的飛彈發射出去後,發射架必須回轉朝向艦艉方向,位於發射架後方的彈庫供彈口開啟,飛彈沿著水平方向裝填到發射架懸臂下方的導軌上並釘選,隨後可以再次作戰。

圖片:法國「馬舒卡」艦空飛彈。

這類復雜的雙臂發射/裝填設計在上世紀50、60年代較為普及。

比如,美國海軍RIM-2「小獵犬」中程艦空飛彈系統的MK10雙臂發射架、RIM-8「塔羅斯」遠端艦空飛彈系統的MK12雙臂發射架、RIM-24「韃靼人」中程艦空飛彈的MK11雙臂發射架等,這些發射架往往與大型彈庫匹配,有的彈庫位於發射架後方,采用水平裝彈方式,有的彈庫則位於發射架下方,采用垂直裝彈方式,裝彈量也高達60-80枚不等。

圖片:美國海軍RIM-2「小獵犬」中程艦空飛彈系統的MK10雙臂發射架。

圖片:RIM-8「塔羅斯」遠端艦空飛彈系統的MK12雙臂發射架。

圖片:RIM-24「韃靼人」中程艦空飛彈的MK11雙臂發射架。

蘇聯同期的SA-N-1「果阿」中程艦空飛彈、SA-N-2「導線」遠端艦空飛彈、SA-N-3「高腳杯」中程艦空飛彈等也都采用了體型龐大的雙臂發射架,並普遍采用底部彈庫,與水平位置的後裝彈庫相比,能夠將彈藥保護在艦體甲板下方而非上層建築內,不但防護力更好,還能夠降低艦體重心。

圖片:SA-N-1艦空飛彈雙臂發射架。

圖片:SA-N-2艦空飛彈雙臂發射架。

圖片:SA-N-3艦空飛彈雙臂發射架。

為了能夠在有限甲板空間上安裝艦空飛彈系統,美國又設計了著名的MK13單臂發射架,能夠發射RIM-24「韃靼人」艦空飛彈、RIM-66 SM-1「標準」1艦空飛彈以及RGM-84「魚叉」反艦飛彈。由於只有一個懸臂發射導軌,因此該發射架又稱為「獨臂匪徒」,其彈庫位於發射架下方,有一個16發旋轉機構,將待發飛彈旋轉對向裝填口,頭朝上推出,此時單臂導軌處於垂直裝填姿態,待掛上飛彈後再轉至傾斜的發射姿態,發射速率達到8秒1枚。MK13的改進型MK22更加奇特,其彈庫內飛彈不能旋轉,反而是單臂發射架旋轉,以便將裝填口對準彈庫中的飛彈。

蘇聯在研制SA-N-7「牛虻」中程艦空飛彈的時候也選擇了單臂發射架。

圖片:MK13單臂發射架,可以發射多種飛彈。

圖片:SA-N-7艦空飛彈的單臂發射架。

在發展單臂發射架的時候,雙臂發射架也沒有停止發展。

美國為了搭配新一代的RIM-66 SM-2「標準」2中程艦空飛彈,專門設計了MK26雙臂發射架,是當時同類雙臂發射架中反應時間最短、射速最快的,2發待發彈1秒1枚的間隔發射,再裝填9秒完成,而且只需一名操作員就能完成飛彈選擇、裝填、發射等操作環節,底部彈庫還可以根據軍艦空間大小提供24-64枚裝彈容量。

MK26被裝在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巡洋艦、紀德級防空驅逐艦、提康德羅加級防空巡洋艦上。

圖片:MK26雙臂發射架和下方彈庫。

同期,蘇聯在研制SA-N-4「壁虎」近程艦空飛彈的時候開發了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雙臂發射架,其平時縮回甲板下的彈庫中,作戰時會在彈庫中完成裝填並帶彈一起升出甲板,再將此時頭朝下的飛彈旋轉到傾斜發射位置,飛彈打完後發射架再縮排甲板室內進行裝填,一套動作行雲流水,充滿機械美感。

圖片:倒掛金鉤的SA-N-4雙臂發射架。

除了美蘇之外,英國「海標槍」中程艦空飛彈、中國紅旗-61近程艦空飛彈也都采用雙臂發射架,其中紅旗-61飛彈裝在雙臂導軌上方而非懸掛在下方,造型非常獨特,裝有這一艦空飛彈發射裝置的「鷹潭」號飛彈護衛艦參加了著名的1988年「3.14海戰」。

另外,加拿大海軍易洛魁人級驅逐艦安裝了荷蘭訊號公司開發的用於發射「海麻雀」近程艦空飛彈的MK22四臂發射架,作戰時從舷側艙門伸出,打光飛彈後再縮回彈庫進行再裝填。

圖片:英國「海標槍」中程艦空飛彈的雙臂發射架。

圖片:中國紅旗-61艦空飛彈的雙臂發射架,飛彈裝在發射架上方而非懸掛在下方。

圖片:加拿大用於發射「海麻雀」飛彈的MK22四懸臂發射架。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超音速反艦飛彈飽和攻擊等技戰術的套用,無論是單臂發射裝置還是雙臂發射裝置,甚至是四臂發射裝置,都面臨著飛彈發射速率較低的問題,即使代表最高水平的MK26雙臂發射架再裝填也需要9秒,這點時間足夠最後沖刺的超音速反艦飛彈完成一擊必殺。

為此,蘇聯率先在奇羅夫級核子動力巡洋艦上開創性地發明安裝了垂直發射系統,將飛彈一枚枚垂直存放在飛彈發射箱/筒內,發射後再轉向飛向目標,由於用飛彈的氣動轉向代替了發射架的機械轉向,使得發射效率大幅提升。蘇聯的SA-N-6「雷鳴」遠端艦空飛彈、SA-N-9「匕首」近程艦空飛彈都采用轉輪手槍式的垂直發射系統,防空效率大幅提升。

圖片:SA-N-6艦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

圖片:SA-N-9艦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

美國也收到啟發,研制了MK41和MK48垂直發射系統,前者能夠發射多種飛彈,後者專門用於發射「海麻雀」近程艦空飛彈,兩者發射速率均達到1秒1枚。

隨著垂直發射系統的普及,加之隱身等戰術需求,高大笨重而效率低下的懸臂發射架逐漸結束歷史舞台,只有一些還未退休的老軍艦上還保留著美制MK13單臂發射架和俄制SA-N-4艦空飛彈的升降式雙臂發射架,但卻早已不適應當前的海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