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譯電員漏譯一字,致長沙三萬人葬身於火海,文重孚等人事後謝罪

2025-01-11軍事

1937年,盧溝橋事變瞬間點燃了全面抗日戰爭的烽火。日軍以「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囂張氣焰,急劇加速了其侵略的步伐。就在事變當月,他們便以迅猛之勢攻占了中國歷史悠久的都城北平。月底,天津也宣告失守,形勢岌岌可危。

國民政府在各方面與日軍相比,顯然力量懸殊。科技、軍事裝備遠遠落後,國內政治形勢也混亂不堪,各方勢力並未形成緊密的團結,這為日軍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如入無人之境,瘋狂地推進。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戰火燎原,迅速從東南沿海向內地蔓延。在這漫長的觀望與等待之後,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終於看清了日本人的侵略野心。在一番深思熟慮和戰略布局後,他們決定在上海周邊地區,對日軍發起一場正式且大規模的反擊戰,意在挫其銳氣,昭示中國軍民的抵抗決心。

於是,「淞滬會戰」的烽火由此點燃。在這場規模空前的戰役中,中日雙方投入的總兵力接近150萬人。激烈的交鋒中,兩邊各有勝負,戰況一度陷入膠著。國軍雖然整體實力不及日軍,但他們仍頑強地掌握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控制權。

張治中

可蔣介石寄希望於國際幹涉,導致命令出現沖突,使得守軍陷入混亂。日軍趁機在金山衛登陸,迅速搶占關鍵交通路線,對國軍形成了包圍之勢。國軍被迫放棄了上海。撤退過程中,由於指揮系統的失誤,使得這次撤退演變成了一場全面的潰敗。

「淞滬會戰」以國軍的失利告終,但日軍也為此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他們不得不調整戰略,將侵略的重點轉向了華北地區。上海失守後,日軍將矛頭直指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南京保衛戰的硝煙隨即而起,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國軍再次戰敗,隨之而來的是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那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悲劇。在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確實難以取得顯著的戰果。日軍的炮彈火力兇猛,使得守城任務變得異常艱巨。

繼南京之後,太原和武漢又相繼成為了戰鬥的焦點。國軍在這兩場大會戰中拼盡全力,但結果仍然令人扼腕。在無奈之下,他們只能一步步後退,眼看著半壁河山落入敵手。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武漢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它如同中國南北的交通樞紐,一旦失守,整個南方地區都將暴露在日軍的鐵蹄之下。

1938年10月,武漢在歷經激烈的抗戰後,最終還是落入了日軍的掌控之中。隨著武漢的淪陷,大批的民眾和負傷士兵為了躲避戰禍,紛紛湧入長沙。據統計,短短時間內,長沙的人口就從原先的約38萬急劇增加到了50多萬。

圖片來源於網路

面對日軍的步步逼近,國民政府雖然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但也不得不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針對長沙這一戰略要地,政府高層制定了一個被稱為「焦土抗戰」的應急計劃。

「焦土抗戰」計劃的核心思想是:在日軍逼近長沙城不足15公裏時,啟動緊急預案,將所有無法轉移的物資和裝置付之一炬,以確保這些資源不會落入敵手。

圖片來源於網路

蔣介石親自蒞臨長沙,在一場高級軍事會議上詳細部署了這項計劃。他強調,無論是糧食儲備還是軍事裝備,凡是無法帶走的物資,都必須毫不留情地焚燒掉。會議結束時,他再次鄭重提醒與會人員,這一點務必牢記在心。

蔣介石將執行「焦土抗戰」計劃的重任交給了時任湖南省主席的張治中。在一切安排妥當之後,蔣介石便乘飛機離開了長沙。

圖片來源於網路

1938年11月12日,張治中接到了蔣介石的緊急命令,要求他一旦長沙守不住,就必須立即執行全城焚毀的計劃。蔣介石還特別強調,張治中需要提前做好充分準備,絕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

接到命令後,張治中立刻召集了長沙的保衛工作負責人進行緊急會議。會議當天,他們就迅速擬定了一份詳盡的長沙焚城計劃。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場大火竟然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提前燃燒了起來!在1938年11月12日的夜晚,為了執行焚城計劃,長沙城內的國民黨軍隊已經按照要求在各個角落布置了易燃物品。

根據原計劃,只要一聲令下,相關人員就會立即點燃這場淪陷性的大火。在準備工作完成後,長沙城內的國民黨人士都意識到,這座城市可能已經無法保住了。他們心中充滿了無奈和不安,不知道這座城市還能堅守多久。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就在11月13日淩晨2點,當張治中還在為焚城布置事宜忙碌時,他接到了一個緊急報告:城中已經起火了!這個訊息讓張治中驚愕不已。明明還沒有下達焚城的正式指令,這場大火究竟是如何燃起的?

此刻更重要的是,城中的居民還沒來得及疏散。這場大火讓他們陷入了極大的危險之中。張治中深知,必須立刻采取措施滅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可為了執行焚城計劃,城中的消防車早已被換成了裝滿汽油的車輛,根本無法用於滅火。當負責下達縱火指令的官員看到手下人四處放火時,他的制止竟然遭到了無視。對方甚至傲慢地回應道:「你管不到!

長沙城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原本寂靜的深夜被哀嚎聲打破,無數人在火海中掙紮求生。那些未能及時醒來的人永遠地留在了睡夢中,而驚醒的人則四處逃竄,試圖在混亂的街道上找到一條生路。由於此時的長沙城已經沒有了負責維持秩序的人員,整個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長沙城的大火中,逃命的民眾面臨著巨大的困境。由於恐慌和混亂,許多人在逃向船只的途中,不幸被他人踐踏,或者在奔向江邊的混亂中,被人群擠落江中,不幸溺水身亡。

人們爭先恐後地搶奪著船只,希望能逃離這片火海。由於船只的承載能力有限,許多船只因為過重或者受損而灌水沈沒。還有一些船只因為人群湧向一側,導致重心不穩,最終翻入江中。江面上漂浮著船只的殘骸和落水的民眾,景象慘不忍睹。

圖片來源於網路

盡管面臨著巨大的危險,逃往江邊的人群依然絡繹不絕。每個人都懷揣著逃出生天的希望,拼命奔向江邊。這場大火持續了五天五夜,最終才逐漸熄滅。

當火勢退去,這座歷經數千年的古城已經化為一片廢墟。近三萬無辜的百姓在這場災難中喪生,近兩千石谷米被毀,更有無數珍貴的文物和建築物在火海中化為灰燼。

圖片來源於網路

長沙大火熄滅後,日軍並沒有按照人們預想中的路線進攻長沙。這場大火卻成為了國內外關註的焦點,日本方面甚至派出記者對大火後的長沙進行拍照,企圖借此打擊抗日隊伍的信心。

這場大火引發的民憤極大,全國人民紛紛要求蔣介石徹查真相,給長沙的百姓一個明確的交代。與此同時,湖南省主席張治中也倍感壓力。他目睹了治下的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慘狀,決心要追查起火的真正原因,尤其是要找出第一個放火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緊張的調查過程中,縱火計劃的制定者酆悌第一時間承認自己的全部錯誤,並將下屬的錯誤也招攬到自己身上。而警備隊伍中的警備2團團長徐昆也成為了眾矢之的。他平時就不守規矩,經常擅自行動,因此有人懷疑他就是第一個放火的人。

而警察局局長文重孚也難逃其責。在長沙陷入混亂之際,他未能及時組織警察維持秩序,幫助百姓安全撤退。甚至在大火期間,他很難聯系到手下的警察,導致百姓在慌亂中不擇路徑地逃命。

圖片來源於網路

由於缺乏有效的疏散和指引,大規模的踩踏事件和其他死亡案件頻頻發生。這三人被槍斃,但百姓們並不知道的是,這些被指責的人其實只是蔣介石的替罪羊。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蔣介石和整個國民黨政府的決策失誤和不當指揮。

真正的失火原因是,張治中在安排縱火準備時,因為譯電員的一個小小疏忽,導致了一場無法挽回的災難。原本,按照「焦土計劃」的縱火策略,應當是在日軍逼近長沙時點燃火焰,這樣才能對敵人造成最大的打擊。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譯電員在轉譯電報時,誤將「新墻河」寫成了「新河」。這兩個地名雖然相似,但距離長沙的位置卻大相徑庭。新墻河距離長沙有150公裏之遙,而新河卻近在咫尺,離長沙市中心僅3公裏。

這一字之差,造成了巨大的誤解。長沙南門附近的士兵在接到這個錯誤的訊息後,誤以為日軍已經兵臨城下,攻克了長沙。在慌亂之中,他們沒有向上級請示,也忘記了天心閣才是縱火的訊號點,竟然擅自點燃了傷兵醫院。

蔣介石

隨著傷兵醫院火光的升起,警備司令部參謀處長許權立刻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他急忙致電警察局局長文重孚,希望他能夠迅速調派消防車前往滅火,以防止火勢進一步蔓延,造成更大的災難。

可此時的消防隊已經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他們的消防車內不再裝載滅火裝置,而是裝滿了燃料,準備執行焚城任務。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隨著看到火光的人越來越多,長沙城內的縱火人員在沒有明確命令的情況下,開始「自發」地采取行動。他們紛紛點燃火焰,就連作為訊號點的天心閣也燃起了熊熊大火。這場由一個小小筆誤引發的大火,將整座長沙城付之一炬。

這場災難給長沙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無數的建築、文物和生命在火海中化為灰燼。這場大火燒毀了長沙的物質財富,更給人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