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如何理解與重述一段戰爭史——
觸摸歷史褶皺中有溫度的人
今天我們如何來理解與重述一段歷史,一段戰爭史?
以賽亞·伯林在【現實感】中說,「每個人每個時代都可以說至少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在上面的、公開的、得到說明的、容易被註意的、能夠清楚描述的表層,可以從中卓有成效地抽象出共同點並濃縮為規律;在此之下的一條道路則是通向越來越不明顯卻更為本質和普遍深入的,與情感和行動水乳交融、彼此難以區分的種種特性。」它們共同構成「復活一段過去歲月」的路徑。以賽亞·伯林更認同文學對於第二層次的彰顯。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上半年出版的有關那段嚴肅歷史的書寫中,對於第二層次的深入探尋愈發豐富和鮮活——
在【光明與黑暗的辭典】中,挪威作家西蒙·斯特朗格用二戰陰影下四代人的真實故事,將那些隱入歷史塵埃的家族記憶與歷史記憶存續,這個關於勝利和同情的故事時刻提醒我們面對最黑暗的邪惡時人類所能展現的勇氣。這是一場與作者共同經歷的深刻的情感體驗;在陳存仁絕版多年重版的【抗戰時代生活史】裏,我們看到那段歷史中普通人真實且鮮活的生活面貌,動蕩歷史中一名醫生的親身經歷,有時比諜戰更加驚心動魄;余耕的【問鼎1939】中,小人物繼續極端情境下的選擇與嬗變,街痞與英雄,善與惡可能就在一念間;祝勇【國寶】中的故宮人那文松和葉梅【神女】中的巴東船老大覃九河,具體的人,於歷史洪流中的生命意義,正是我們理解那段往昔歲月的另一個門徑;而在【雀鳥與群狼的對決】【二戰史詩三部曲】中,那些偉大歷史時刻的關鍵人物的非虛構精微描摹,給予今天人們的,已遠超對戰爭本身的認知,而更關乎人性的共鳴與共情……
在這些有關那段戰爭的敘事中,學者、作家房偉的修訂版短篇小說集【獵舌師】無疑稱得上「另類」。
房偉沒有采取傳統的歷史線性敘事,而是打出了一套獨特的文學「組合拳」,那些精悍卻豐富的人物故事織就一張鮮活而新奇的「歷史之網」,對「抗戰」作出另一種全景式的理解與講述。如作家莫言所言:他專心致誌地以個人的感悟來塑造文學形象,把歷史和傳奇化作了一組戰爭人物的個體「心靈史」。他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對戰爭的細膩想象,寫出了生命個體在特殊環境下的尊嚴、倫理與掙紮。
文學的情感力量、主觀視角和超越歷史的想象力,是否恰如以賽亞·伯林所認同的那樣,更能觸及冰冷史料無法抵達的歷史情感和創傷,更接近於歷史與生活的真相,也因此更為人們所共情?既是文學理論研究者又是寫作者的房偉在采訪中並未直接給出答案,或許答案已在他的小說裏了。短篇【五三】中,主人公以「房偉」的名字登場,道出有關歷史的慨嘆:「轟轟烈烈的大記憶過去了,零零碎碎的小記憶也終將過去。它們融合成一團團霧氣……大記憶會在霧氣中越變越輝煌,個人記憶卻越來越稀薄暗淡。」或許這正是作家以文學、以零碎的小記憶不斷「觸摸歷史的褶皺」、賦予歷史、歷史中的人以溫度的緣由。
正如他在後記中所言:我並沒有什麽小說名家的野心,而是學術研究之際,接觸了大量史料,尤其是抗戰史料,越發慨嘆中國近代史的文學書寫資源如此豐厚……正是對歷史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正是那些歷史的褶皺和可能性,會給人類的存在,提供更多的選擇維度、生存勇氣與時間的智慧。
探究歷史幽微處的可能性
「我想寫出那些人性基本層面的超越戰爭愛恨情仇的東西。這些東西讓我們彌補戰爭創傷,走向真正的理解與交流」
青報讀書: 短篇集【獵舌師】修訂版中增加了一篇【異生】放在最後,開篇【中國野人】也做了增補,這些調整是出於怎樣的考量?各篇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邏輯關系?
【獵舌師】(修訂版)房偉 著
作家出版社2025.06
房偉: 這兩篇都是戰爭狀態下,人在異國的故事,一個是中國勞工在北海道,一個是日本傷兵在河南,二者可以形成某種對照,也映襯著戰爭形態下人在民族國家情感與個人情感之間的復雜體驗。當然,主題還是有所區別,【中國野人】贊頌的是中國人在戰爭中的堅韌生命力和頑強生存意誌;【異生】則是批判戰爭對日本人的異化,從中國人對傷兵的收養上,考察中國人的寬容和人道情懷。從這一點而言,二者最後的落腳點,也都還在中國。
青報讀書: 這兩篇小說是否都有人物和事件的原型?創作中有哪些震撼和思考?
房偉: 兩部作品都有原型,一個是山東高密被日本強征的勞工劉連仁,另一個是被河南農民家庭收養的日本傷兵石田東四郎。兩個人都曾流落異國,都曾被驅逐與迫害,也接受過善意的關懷。我想寫出那些人性基本層面的超越戰爭愛恨情仇的東西。這些東西讓我們彌補戰爭創傷,走向真正的理解與交流。
青報讀書: 以「獵舌師」為書題是因為最愛這一篇嗎?還是因為它是這部短篇集裏最具戲劇高潮的一篇?
房偉: 這既是因為它比較具有戲劇性的沖突,也是因為它是比較好讀的一篇。
青報讀書: 這部抗戰題材小說集,2019年初版時就曾獲得很高評價,有評論指出你在「傳遞歷史真實資訊的同時,也給人以智慧啟發與故事性愉悅」,具體而言是從哪些方面發力進行探索和嘗試的?
房偉: 這組作品,一方面,是在歷史的褶皺中發力,發掘歷史的幽微之處;另一方面,則是註重歷史真實性、細節性和歷史的想象性的結合。
我的筆下,有大人物,也有八路軍戰士、國軍士兵,還有日本軍官、隨軍僧侶,也有偽軍軍官、維持會的灰色人物,更有很多大歷史下的普通中日民眾。這裏有英雄、漢奸,也有戰俘、逃亡者。我試圖展示一些戰爭的橫截面,有的是決定歷史的時刻,有的則是普通人的生命瞬間,進而表現戰爭給民族國家、生命個體帶來的創痛,揭示戰爭背後復雜的人性沖突,探究歷史幽微深處的種種可能性。歷史的幽魂無處不在,它們不知何時就會從歷史的深處冒出,成為人世的潮水中,飄蕩無定的塞壬的歌聲。
寫出歷史的復雜與豐富
「我們的歷史文學總是在意識形態的‘古為今用’與歷史的肆意顛覆之間兩極振蕩」
青報讀書: 後記裏,你說中國人很難從「常識」角度理解「歷史中的人」,並對中國歷史小說普遍存在的「太過拘泥史實,缺乏想象力和獨創性」提出批評,這是選擇以具體的人物故事編織「歷史之網」的緣由嗎?又是否意在以此解構線性的宏大敘事?
房偉: 歷史在中國文化之中,背負著太多沈重的東西,由此,中國史傳文學有著文史不分的傳統,這也導致進入現代之後,能客觀地反映歷史復雜性的作品比較少,我們的歷史文學總是在意識形態的「古為今用」,與歷史的肆意顛覆之間兩極振蕩。
青報讀書: 關於抗戰的歷史以及南京大屠殺的相關歷史成為您寫作深耕的一個大類,從早期的紀實作品【屠刀下的花季】到抗戰系列短篇的創作,再到長篇小說【石頭城】。對於這段歷史的文學性講述何以對您有如此大的吸重力?
房偉: 我從小喜歡軍事歷史文學,也有點英雄情結,算是個「偽軍迷」。碩士畢業那會兒,還想過去某軍區幹文職,但眼睛近視,身體素質也不過關。一方面,戰爭文學能最大限度地表現文學的力量感,以及人在生死之間的強大意誌與生命激情。中國人近百年的戰爭史,就將中國人的感時憂國精神進行了具體體現。當然,從比較矛盾的另一個方面出發,戰爭也造成死亡與痛苦,是人類悲劇的源泉。我又是反對戰爭的。我覺得,戰爭文學的豐富性,也比較能體現中國故事的主體性。
青報讀書: 你的小說特別註重細節的真實性,比如淮揚菜的烹飪,城市的空間布局等等,這些物質層面的考據是否也是對抗你最為不齒的「神劇式」書寫的一種文學策略?
房偉: 真實性是文學的基本美德,歷史小說更是這樣。這一點我比較贊成馬伯庸、龍一等歷史作家,讓讀者信服,首先自己要在情理與事理上說服自己。
發現史料中的鮮活氣息
「史料有時會成為一個細節,有時會引爆想象的開關,關鍵要看死的史料,如何與活的文學形象思維遭遇」
青報讀書: 你說過,最初的創作沖動並不是來自現實,而是來自對史料的興趣。你的小說創作都是建立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之上的,在你看來,這些史料在小說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房偉: 史料有時會成為一個細節,有時會引爆想象的開關,這個不好說,關鍵還是要看死的史料,如何與活的文學形象思維遭遇。
史料蘊含著一個時代最原始的細節,它們仿佛是一塊塊琥珀,將一個個歷史瞬間定型,留給後人無數秘密去揣摩。站在一堆史料面前,就仿佛是站在一個個歷史瞬間的現場,它把歷史敞開來,讓我們在那些褶皺之處,看到一個個心靈的喜怒哀樂,體驗時代獨有的氣息。史料其實就蘊含著一個個「未成型」的小說。
青報讀書: 【鬼子妮】【小太君】和【五三】都是發生在濟南的故事。【鬼子妮】裏的老中醫讓人聯想到曾經被媒體報道的山崎宏老人;【小太君】裏對端午節、濟南府「鳳蓉街」的描寫很鮮活;【五三】裏竟然出現了你本人的名字,讓人不禁想追問裏面是否真有家族的記憶?
房偉: 這幾個小說,都與我的濟南生活經驗有關。【鬼子妮】是一個中日混血女孩的故事,是我在看山崎宏的紀錄片時想到的,這樣一個後代,她在當時的環境下,肯定會遇到更多的故事。【小太君】則有聊齋氣息,純粹虛構。【五三】有我爺爺的影子,他當時正在濟南開小飯鋪,親歷了慘案。
青報讀書: 書中涉及的一些真實的歷史人物,在塑造他們時是否比那些純粹虛構的人物更加困難?
房偉: 也還好。真實的歷史人物原型,主要看把握的角度,我想還是要貼著人物寫,從歷史人物的遭遇,性格與歷史語境,貼切地想象他的內心。
青報讀書: 看過一篇評論,說你在小說感性創作中也不時露出學術人的智性「馬腳」,如在【幽靈軍】裏,隨軍和尚在心裏默默對中尉大發同情,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孤獨的英雄,「他的敵人,不是川軍,也不是數不清的中國部隊,而是世界的無意義」。你個人認同理論研究者的身份對創作者產生的影響嗎?另外,作為作家王小波的研究者,他以及他的作品對創作又有哪些啟迪?
房偉: 個人沒想那麽多。我寫作是出於熱愛。我是業余作者,我的專業是大學教書匠,我覺得表達得暢快,就是好的。至於學者的那些思維,可能會有遺留,這當然是要註意的,文學創作的邏輯,與理論思維的邏輯,是不一樣的。但我覺得也不必刻意刪減,因為它就代表了我個人獨特的銘印。
青報讀書: 據說【獵舌師】這部小說集的日譯計劃已在進行中,想知道之前在寫作時是否有考慮到日本讀者的接受度,比如小說中對「加害者創傷」的描寫尺度?
房偉: 我講述這些抗戰故事,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一方面,我覺得有個基本立場問題,即反對日本侵略戰爭,反對不義的殺戮與征服,另一方面,中國人要有胸懷與擔當,當我們能正視敵對方的內心,正視他們的想法與復雜性,也就表明我們在心理上超越了「受害者情結」,真正從一個理性的強者角度,看待戰爭對所有人的傷害。戰爭不僅傷害了受害者,也傷害了加害者的善良,扭曲了他們的人性。總之,歷史還要向前看,銘記歷史,是為了制止未來的侵略戰爭,珍惜和平發展,促進兩國的和平交流與理解。(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光明與黑暗的辭典】(挪威)西蒙·斯特朗格 著 鄒雯燕 譯
群島圖書/上海譯文出版社2025.04
一本有關家族記憶的辭典,講述戰爭如何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包括建築、物體和人。不尋常的命運帶來的苦難並未因其終結而終結,而我們能做的即是跟隨作者重新經歷一場深刻的情感體驗,記住那些不再在這裏的人,讓他們的故事永垂不朽,並認識到我們正是由自己的過去組成。
【抗戰時代生活史】陳存仁 著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2025.06
一名醫生親歷抗戰的八年手記,一個普通人在淪陷區提心吊膽的日常。一本絕版多年再版的非虛構經典。也許只有在讀過這本書後,國人在那場戰爭中的生活面貌,才真正從歷史中重新站立和鮮活起來。而我們才會發現,動蕩歷史裏普通人的笑與淚,有時比諜戰劇情更加驚心動魄。
【國寶】祝勇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5.03
故宮文物南遷的文學敘事。作者此前寫作了一部非虛構作品【故宮文物南遷】,這部建立於真實歷史資料和檔案之上的60萬字的長篇,以「一家之離散」見「一國之榮辱」,以一個普通人的生命故事見國格,亦見大歷史中的真實與生動。
【問鼎1939】余耕 著
作家出版社2025.05
從街頭混混到亂世梟雄,充滿懸念與冒險的古玩江湖與殘酷的戰爭風雲交織的背後,最終將是極端情境中具體的人的選擇。當我們走進歷史的深處,會發現,歷史的底色正是人性。不論時代背景如何變遷,作者也延續著他一貫的對於大時代中小人物命運的觀照。
【神女】葉梅 著
作家出版社/重慶出版社2025.06
以巴東船老大覃九河一家為線索串聯鄂西抗戰的一系列關鍵事件。在個體命運之於歷史洪流的抗爭之外,亦提供了獨特的地域視角,如作者所言:這是我對長江文化、三峽文化的一種禮敬,只是我從滔滔江水中舀出的一瓢水。如何書寫三峽,如何書寫長江,構築新時代文學的大廈,我們還在路上。
【雀鳥與群狼的對決】(英)西蒙·帕金 著 周媛 譯
譯林出版社2025.02
一群大多未滿20歲的年輕女孩,於決定戰爭走向的時刻,在一個安靜的房間裏,透過兵棋遊戲的推演創造了反敗為勝的歷史。這一平凡女性制造的英雄傳奇,被遺忘半個多世紀後,在非虛構作品【雀鳥與群狼的對決】中得以還原和正名,而它的電影版權已由斯皮爾伯格的制作公司買入。她們的故事是對傳統戰爭敘事的顛覆,也是對歷史真相的鄭重補白。
【二戰史詩三部曲】(二戰勝利80周年紀念版)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著 黃文範 譯
紫圖圖書/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25.01
這套再版的暢銷書解讀了我們為什麽要讀歷史、讀戰爭的緣由,那就是重回那些偉大的歷史時刻,看歷史中的人們如何抉擇。這套【二戰史詩三部曲】中沒有概念化的史實、臉譜化的人物,只有基於各種史料、檔案的人與故事。每本書都有一個主題,【最長的一天】關於「勇氣」,【遙遠的橋】關於「失敗」,【最後一役】關於「生存」,即便是在遠離戰爭的和平年代,它們依然與我們共情。
青島日報2025年7月3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