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的老山輪戰中,八裏河東山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戰事的關鍵區域。它地處中越邊境盤龍江以東,位於雲南省麻栗坡縣船頭東北側 2 公裏的國境線上,7 個高地自南向北呈一字排列,地形復雜,叢林茂密,軍事地位舉足輕重,是老山地區防禦體系的左翼屏障。
1985 年 9 月 1 日,蘭州軍區陸軍第47集團軍、第 21 集團軍步兵第 61 師等部隊開赴赴老山地區執行輪戰任務。1986 年 4 月 26 日,61 師正式接替濟南軍區步兵第 138 師,負責八裏河東山方向的防禦。在一年的防禦作戰中,61 師歷經艱難,成功抵禦越軍多次偷襲與襲擾,牢牢堅守住陣地,達成作戰目標。
在這一系列戰鬥中,「6.30 炮擊作戰」 堪稱經典,步兵第 182 團 160 迫擊炮連創造了單發炮彈殲敵 40 名的驚人戰果。
50 號陣地位於八裏河東山當面黃泥壩地區,是越軍 568 團 1 營的核心陣地,與周邊 49、55、60、61 號諸陣地透過交通壕相連。該陣地中央有一大型土木結構掩蔽部,人員活動頻繁。每當遭受我軍炮擊,越軍便會迅速躲入其中。1986 年 6 月中旬,越軍加強防禦,50 號陣地及周邊活動人員劇增,對我軍陣地的偷襲襲擾也愈發頻繁。

61 師敏銳捕捉到這一敵情變化,果斷決定於 6 月 30 日對當面越軍實施重點炮擊。步兵第 182 團 160 迫擊炮 1 排,在本團 82、100 迫擊炮連的配合下,承擔起殲滅 50 號陣地越軍的重任。
6 月 30 日 15 時 20 分,步兵第 182 團炮兵觀察所發現 50 號陣地及外圍有 60 余人正忙於觀察戰場、加修工事和轉運物資,顯然在加緊作戰準備。團指揮所迅速下達指令,82 迫擊炮、100 迫擊炮各 1 個連采用 「毀掩體工事、留回逃生路」 的戰術,對 50 號陣地及其周圍掩體、工事逐個摧毀,但對通往中央大型掩蔽部的交通壕則不予射擊,意在驅趕越軍逃入其中。
15 時 30 分,炮擊正式打響。在我軍猛烈炮火打擊下,越軍陣地上的零星人員四處逃竄。15 時 37 分,55 號陣地的 13 人及 50 號陣地左側的 6 人率先竄入大型掩蔽部。15 時 40 分,49、61 號陣地又有 15 人跑入。15 時 42 分,160 迫擊炮排集中火力炸毀 50 號陣地左側的掩蔽部,裏面的越軍也被迫逃進大型掩蔽部。至此,50 號陣地及其周圍共40名越軍全部被趕入中央大型掩蔽部。

15 時 45 分,160 迫擊炮連 1 排改用延期引信,對大型掩蔽部進行精準射擊,打出的1 發炮彈精準命中大型掩蔽部頂部,采用延期引信的炮彈直接落入掩蔽部內爆炸,瞬間斃傷越軍 40 人。
此次戰鬥,步兵第 182 團隨伴炮兵巧妙運用 「虛留生路、聚而殲之」 的戰術,將分散的越軍成功驅趕到一處,僅用 1 發炮彈便殲滅了越軍一個加強排。這一戰例,不僅展現了我軍炮兵卓越的戰術素養和精準的打擊能力,更成為老山前線單發炮彈殲敵最多的典範,在老山輪戰的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