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何未能開發四引擎轟炸機?
「美洲」轟炸機:一組Me 264飛機準備起飛。
原因在於德國的總體戰爭理論。眾所周知,德國無法像一戰那樣持續一場長期戰爭。閃電戰,用一個簡單的術語來說,是為了實作德國成功所必需的快速勝利而開發的。因此,德國空軍的唯一目的是透過直接幹預戰場來直接支持地面部隊獲得勝利。
一般來說,雙引擎轟炸機(如Do 17、Ju 88等)的作用是進行阻斷,擾亂戰場後方的補給和增援部隊的流動。戰略轟炸,四引擎轟炸機的唯一用途,如果戰爭只持續幾周或幾個月,那就是浪費時間。如果德國需要戰略轟炸,那麽她已經輸了。
德國制造了一架相當不錯的四引擎飛機,Fw 200禿鷹,但主要用於支持海軍的偵察。它可以用於轟炸角色,但再次,為了什麽目的呢?
飛機生產的總體統計數據是生產的機身重量。
一架空的Bf-109重約5,000磅。
一架空的B-17F重約36,000磅。
因此,B-17的生產需求不僅僅是戰鬥機的4倍,更像是7倍。
此外,大型轟炸機消耗的燃油太多。一本書描述了1944年的一次突襲,美國轟炸部隊突襲了一座德國煉油廠,在那次單獨任務中消耗的燃油比目標德國煉油廠一個月的產量還要多。
Bf-109內部有100加侖的汽油儲存。
B-17使用1,700加侖的汽油。
B-29使用7,000加侖的汽油。
B-36(1946年可用)使用20,000加侖的汽油。
最後,如果你檢視He-111、Ju-88和Do-217的統計數據,德國的轟炸機的載重能力完全與B-17和B-24相當。特別是當你意識到第八航空隊的載荷被限制為每架飛機4,000-5,000磅的炸彈時,因為管理層選擇了500磅炸彈作為標準武器,只有10枚這樣的炸彈可以裝進美國的炸彈艙。
如果德國能夠集結一支由1,000架Do-217E或Ju-88組成的、專門用於戰略轟炸的部隊,他們可以造成與1,000架B-17或B-24相同的破壞。
關鍵區別主要在於美國和英國的壓倒性生產能力。加拿大生產的飛機比義大利多。英國生產的飛機比德國多。美國的生產僅受限於生產飛行員的學校。而且,隨著德國空軍已經被英國人和美國人以3或4比1的數量超過,你必須包括蘇聯的生產,這也比德國的產能更大。
鷹日包括大約1,500架德國飛機的出擊。
1944年6月6日的D日,包括15,000架盟軍飛機的出擊,而且這還不被認為是一場「空戰」。
正如上面提到的,德國在戰爭開始時沒有專用的四引擎轟炸機,是由於德國最高指揮部的哲學取向。
一開始,德國軍隊的目標是實作對歐洲大陸的主導。為了實作這一目標,決定德國飛機在短距離內的快速打擊,以支持地面部隊,將是勝利的關鍵。因此,轟炸機在歐洲戰爭中將扮演戰術而非戰略角色。在審查這一計劃時,德國計劃者決定,從軍事和經濟角度來看,部署一支大型的小型轟炸機部隊進行精確打擊(透過俯沖轟炸)比擁有一個較小的重型轟炸機部隊投放大量炸彈且命中率較低更好。
直到1940年,當英國沒有像希特勒所希望的那樣求和時,德國才開始認真考慮遠端重型轟炸機的需求。對英國的戰役暴露了德國空軍遠端能力的許多嚴重缺陷,德國飛機設計師急忙加以糾正。
雖然Fw 200禿鷹是一架相當不錯的四引擎海上巡邏轟炸機,但實際上它源自民用設計,載彈量有限。不管好壞,He 177「格裏夫」註定要成為德國空軍的重型轟炸機,但由於RLM要求該飛機能夠執行多種任務(包括中角度俯沖轟炸攻擊),設計從一開始就嚴重受損。其四台發動機成對排列驅動一對大螺旋槳的布局復雜且容易出現故障,導致災難性後果。由於飛機因發動機起火而損失的高比例,德國空軍機組人員給He 177起了個綽號「飛行打火機」。這些問題和其他延誤導致He 177直到1943年才開始大規模生產,而那時戰爭已經對德國不利。盡管該飛機在東線服役相當廣泛,並且斷斷續續地對英國進行了一些攻擊,但它對戰爭行程的影響微乎其微。
其他設計,如「烏拉爾」和「美洲」轟炸機計劃,也受到設計問題、RLM不斷變化的要求和納粹官員的幹擾的困擾,這阻礙了它們的完整開發。
「美洲轟炸機」神話
多年來,關於「美洲轟炸機」的爭論一直存在。如今,人們經常提到「美洲轟炸機」計劃,並且許多德國轟炸機計畫經常與之聯系在一起。但沒有當代證據表明使用了這個術語的計劃。
然而,在當時的英國情報報告中有多處提到,Me 264確實被德國人員起了一個綽號。這是「美洲轟炸機」嗎?
A. I. 2.(G) 1943年12月26日的第2208號報告稱:「關於Me 264的資訊相當引人註目。最初認為這將是一架雙引擎飛機,但最近的報告將其描述為四引擎遠端偵察轟炸機。特別強調航程,航程被各種表示為9,300英裏;6,200英裏(帶四噸載荷);以及‘足以攻擊美國’。還提到了為九名機組人員中的四人提供的睡眠設施。」
後來的報告,A. D. I.(K) 1944年4月18日的第169/44號報告稱:「1943年夏天在Lechfeld的兩名戰俘曾看到過他們稱之為Me 264的飛機。看來,這種型號的一架飛機在Lechfeld機場露天停放了幾個月,直到1943年8月突然消失。
「由於其傳說中的巨大航程,引起了戰俘的興趣;它通常被稱為‘美國轟炸機’,因為它被認為能夠攻擊美國,一名戰俘聲稱它曾飛往東京再返回。」
A. D. I.(K) 1346號報告,日期為1944年10月18日,提到了「Me 264‘約克轟炸機’」,顯然指的是「紐約轟炸機」。關於Me 264作為「美洲轟炸機」的最常參照的參考來自赫爾曼·戈林1943年3月18日在他的卡琳霍爾莊園發表的一次演講。他被引述為說:「我清楚地記得,在奧格斯堡——正好是一年前——我看到了一架‘美洲轟炸機’,它真正需要的只是大規模生產。」事實上,逐字逐句地,原始記錄實際上說:「我記得——那是幾年前了——當我還在奧格斯堡時,我看到了一架‘美洲’飛機,它只需要大規模生產。」
這篇有趣的演講在出版物的其他地方完整地復制了。因此,似乎沒有當代資料將「美洲」和「轟炸機」放在一起。那麽,這個常見的「秘密計畫」術語是從哪裏來的呢?
最早的經過驗證的參考出現在1952年11月美國雜誌【飛行】的第15頁,用於指代戰後蘇聯監督下的容克設計EF 132。它說:「更多的德國科學家和裝置到來,更多的德國飛機和發動機工廠在俄羅斯的土地上紮根。Schiebe教授、Freundel、Wocke、Hartmann和數百其他人開始從事不同的計畫,例如最秘密的德國空軍計劃,跨大西洋轟炸的JuEF 132——‘美洲轟炸機’。」
在1960年代幾乎沒有證據,但在他1970年的著作【第三帝國的軍用飛機】中,威廉·格林說Me 264「非正式地被稱為美洲轟炸機」。格林是在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與德國計畫相關的檔和報告仍然保密且無法獲得的時候寫作的。因此,他盡可能地利用了他所擁有的資料。
毫無疑問,由於這種描述,赫伯特·莫洛伊·梅森在1973年的著作【德國空軍的崛起】中說Me 264被稱為美洲轟炸機,而在1978年的【20世紀武器與戰爭百科全書】中,伯納德·菲茨西蒙斯說Me 264「被普遍稱為」美洲轟炸機。在1987年的【史密森尼飛行之書】中,華特·J·博伊恩也用「美洲轟炸機」來指代Me 264。
內森尼爾·C·戈德曼在1992年使用這個術語來指代尤根·桑格的亞軌域轟炸機,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作家A·M·斯普林格在2003年也是如此。1999年,伊索爾德·鮑爾在她丈夫,梅塞施密特試飛員卡爾·鮑爾的傳記中稱Me 264為「美洲轟炸機」。
或許最近最具影響力的是,大衛·邁拉在1998年的著作【第三帝國的秘密飛機設計】中將霍頓XVIII稱為美洲轟炸機。這緊隨他1980年采訪雷馬爾·霍頓之後,霍頓說:「Ho 18本應是一種非常遠端的全翼轟炸機,華特和我被命令在1945年4月為赫爾曼·戈林設計和建造。該計畫已經有了一個綽號——它被稱為‘美洲轟炸機’。」
總之,只有戈林和也許霍頓本人曾經使用過這個「綽號」,因為XVIII是參加一個旨在制造一種能夠攻擊英國並在一定程度上攻擊大西洋供應船只的轟炸機的比賽的。按照邁拉的引領,華特·J·博伊恩在2002年的【空中戰爭百科全書】中也將霍頓XVIII稱為「美洲轟炸機」,讓-丹尼斯·G·G·勒帕熱在2009年的【德國空軍的飛機】中也是如此,以及蘭斯·科爾在2015年的【二戰的秘密翅膀】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