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年初,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紀念館在公眾號上轉發了一篇題為【回太行】的文章。 文章講述了一位太行老區的基層宣傳幹部,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拍攝了大量老革命家重返太行的珍貴照片,並記錄了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獻禮抗戰勝利80周年。」文章的作者、這位宣傳幹部的兒子說。
長治市武鄉縣城東35公裏處的王家峪村,是個有故事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王家峪村曾是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朱德、彭德懷、左權、楊尚昆、傅鐘、羅瑞卿、陸定一、楊立三、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呂正操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裏領導和指揮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遊擊戰爭和政治鬥爭。
1964年5月,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紀念館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王家峪村迎來「回太行」熱。許多開國將帥回到太行山上他們戰鬥過的地方。正是從那時起,朱總司令親手種植的「紅星楊」成了王家峪的標誌性景觀,吸引眾多參觀者慕名而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王家峪村又迎來一次「回太行」熱,許多將帥及其子女相繼回到太行老區參觀存取。尤其是1988年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落成前後,八路軍總部及機關單位舊址相繼對遊客開放,八路軍在武鄉的故事也被大量發掘出來,出現了「回太行」存取高潮。
1984年8月,「洋八路」米勒大夫和夫人中村京子回訪王家峪總部舊址,在當年他和彭總通宵聊天的土炕上,米勒坐了很久;
1986年5月,著名攝影家徐肖冰、侯波夫婦回訪太行,在王家峪老鄉家中與老鄉暢談往事;
1988年9月2日,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在武鄉縣建成開館的前一天,中央軍委代表團秦基偉、陳錫聯、李德生、何正文四位老將軍回到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受到鄉親們的熱烈歡迎;
……
王家峪村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為迎接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回太行」熱,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紀念館進行了一次「預熱」。元旦前夕,紀念館舉辦了以【八路軍總部在山西】為主題的展覽,透過26個版面、百余幅照片,集中展出八路軍改編之後,東渡黃河轉戰山西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讓遊客能夠更直觀、更全面地了解八路軍總部的歷史文化。為期一周的展覽,吸引了不同年齡層次的參觀者3000余人。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是王家峪村的責任和本分。」王家峪村黨支部書記李誌文說,「目前村裏已建設了八路軍大食堂、老式榨油坊、遊客集散中心、主題客棧、生態文化園、軍教生活園,完成了‘紅星楊’廣場入口景觀路及兩側風貌的提升改造,還開辦了11家農康寶。」同時開發了手工制作的粗布千層鞋底兒、老布鞋、棉布老虎、八路軍娃娃、「紅星楊」掛墜等特色手工藝品,以及各色小雜糧等特色農產品。
「我們家經營著一家農康寶,還零售酸棗面、炒指等土特產品,一年能收入3萬元左右。」村民李愛先說。

去年10月18日,山西省三個一號公路開通儀式在王家峪村舉行,王家峪村成為太行一號公路上名氣最大的村莊。以旅遊公路貫通、抗戰勝利80周年為契機,著力發展紅色旅遊產業的王家峪村,今年大有可為。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頡亞珍,長治日報記者 張振龍 田彥君 皇甫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