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四川:全面抗戰時期正面戰場最大的兵源基地

2025-01-11軍事

1945年10月8日,【新華日報】發表【感謝四川人民】的社論,社論指出:「在八年全面抗戰之中,這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族戰爭之大後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四川人民對於正面戰場,是盡了最大最重要的責任……」 可見,四川為抗戰提供了大量的兵員、民工跟糧食,為抗戰勝利的到來作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征兵方面,作為抗戰時期民族復興的根據地,四川為國民黨正面戰場提供了大量兵員,川軍在抗戰中作戰英勇,為抗戰的勝利到來作出了巨大貢獻。

全國每征兵5名就有1名是川兵

抗戰爆發後,為補給前線兵員,爭取抗戰勝利,國民政府在大後方逐步建立和實施了兵役制度。隨著抗戰的全面展開,各部隊傷亡巨大,需兵急迫,尤其是1938年10月,武漢、廣州同時淪陷後,軍事指揮中樞遷移重慶,作為抗戰大後方的四川負擔征兵的任務進一步加重。四川當時建立的征兵體系主要是采用省軍管區、下轄師管區和團管區,各縣軍事科(後改為兵役科),然後透過區、鄉鎮、保、甲層層征兵的方式。抗戰時期四川兵役制度的建立和實施,保障了四川向抗戰前方兵員的輸送,使四川成為正面戰場抗戰的最大兵源基地。

曾任國民黨兵役機關骨幹幕僚和團管區司令的萬金裕認為,「八年全面抗戰,四川省在各個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對於前線所需大量兵員的征集、訓練和補充尤遠遠超過其他省份。」根據何應欽【八年全面抗戰之經過】中【抗戰期間各省歷年實征壯丁人數統計表】和【抗戰期中各省壯丁配額統計表】的統計,在整個八年全面抗戰期間,全國各省實際征送壯丁為14050521名,其中四川就征送了2578810名,占全國21個省征送總名額的18.35%,接近1/5。要是加上從四川劃出去的西康省和省籍不詳的特種部隊及軍事機關、學校招募的四川壯丁比例,四川在抗戰中征兵可能近300萬。

抗戰全面爆發的第一年(即1937年)是八年全面抗戰中四川征送壯丁最少的一年,四川征送壯丁人數也在10萬以上;1941至1944年四年中,四川征送壯丁年均在35萬以上,抗戰勝利的1945年征送壯丁人數也達28萬以上。當時兵役部及軍政部給四川的兵役配撥數為各省之冠,達3193807名,比排在第二位的河南省2210473名多出983334名。

壯年男子平均1.8人就有1人去戰場

據1943年9月國民政府內政部的統計,四川當時總人口是46438490人,4329682戶,男子24199029人,壯年男丁(18至45歲的男丁)5451551人 。如果以整個全面抗戰時期四川征兵三百萬計,四川平均1.4戶要出1個兵,平均15.4人中有1個是兵,平均8個男子中就必須有1個人當兵,壯年男丁中則是平均1.8人就必須1人當兵,而當時規定服常備兵役的年齡是20至25歲,可能這個年齡段的壯丁全部當兵還不夠。雖然8年的時間每年都會產生新的青壯年壯丁,但同時也有人走向老年或死亡,所以這個數據在四川人口尤其是四川壯丁人數中的比例是相當大的。

在實施征兵制度的過程中,四川透過建立省、市、縣、鄉鎮等各級兵役宣傳機構,培訓各級兵役人員;1938年9月創辦【四川兵役】半月刊,從三卷一、二期開始改為月刊;出版【四川兵役概況】【國民兵建設】【四川兵役講話】等兵役小叢書;發行國民政府軍政部刊行的兵役法規數十種等多種途徑,對兵役法令和為國當兵光榮、抗戰必勝等進行了諸多宣傳,這對激發民眾自願當兵服役的情緒,增強民眾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近3萬知識青年誌願從軍

據1939年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對四川等16個省壯丁檢閱報告所稱,「除邊遠各縣份,文化落後之地區外,其他各縣市之壯丁,……,對國家之觀念,民族之意識最為濃厚,抗戰必勝之信念亦最為堅定。」抗戰後期近3萬四川知識青年誌願報名從軍,更是體現了四川民眾高昂的愛國熱情和當兵報國新觀念的樹立。

抗戰後期,出於擴大兵源和提高中國軍隊自身素質以及配合盟軍作戰等等原因,曾由蔣介石下令發動十萬知識青年誌願從軍,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誌願從軍運動。1943年11月由蔣介石親自向軍政部長何應欽下手令,發動知識青年誌願從軍,四川省軍管區參謀長徐思平於同年11月中旬在四川三台鼓勵學生從軍,收到了極好的效果,為全川、全國起了倡導的作用。到1945年2月初,全川有29157名男女知識青年誌願報名從軍,有12717名體檢合格。

兵事網——抗戰時期,蔣介石為什麽選擇四川為抗日戰爭大後方?

兵事網——苦難的抗日戰爭,半省支撐抗戰六年,做出巨大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