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著解密外衣的謬論:韓戰是史達林挖的坑?背後的中蘇暗戰?

披著解密外衣的謬論:韓戰是史達林挖的坑?背後的中蘇暗戰?
1950年6月,韓戰爆發,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規模最大的局部戰爭,牽動著整個世界的神經。近期,一種觀點認為韓戰是史達林精心設計的"陷阱",目的是讓中美兩國陷入戰爭泥潭,從而坐收漁翁之利。然而,這種觀點經不起歷史的檢驗。事實上,韓戰是冷戰背景下美蘇兩大陣營在亞洲的較量,其中既有美國為鞏固東亞資本主義陣營的戰略考量,也有蘇聯在遠東的地緣政治利益。最終,中國誌願軍以彪炳史冊的戰績震驚世界,不僅粉碎了美國在亞洲的戰略企圖,更標誌著新中國正式進入戰後世界體系。
亂世局勢 群雄並起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的遠東格局風雲突變。美國總統杜魯門為了在亞洲建立反社會主義防線,全力支持蔣介石政府。
美國向國民黨提供了價值13.4億美元的戰爭物資,包括900余架飛機、100余艘艦船,以及足以裝備39個師的軍事裝備。這些援助的規模竟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兩倍之多。

有了美國的支持,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挑起內戰。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國民黨軍隊面對解放軍節節敗退。
1947年7月,解放軍發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這場改變中國命運的戰爭,最終以百萬雄獅過大江的渡江戰役畫上了句點。
蔣介石政權的垮台,讓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出現了巨大缺口。為了填補這一空白,美國迅速將目光轉向了北韓半島。
美國開始重點扶持南韓李承晚政府,為其武裝了6個美式裝備的陸軍師。在美國的支持下,李承晚政府多次揚言要"北進"統一北韓半島。
北韓領導人金日成意識到和平統一已無可能。1950年4月,他前往莫斯科,與史達林進行了長達十余天的會談。

雖然史達林沒有直接表態支持韓戰,但默許為北韓提供武器支持。兩個月後,韓戰爆發。
北韓人民軍憑借在抗日戰爭中積累的豐富作戰經驗,僅用三天時間就解放了漢城。到7月底,已控制整個半島90%的領土。
美國隨即操縱聯合國安理會,以聯合國軍的名義對北韓進行軍事幹預。在美軍的直接參與下,韓戰的局勢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文章結束)
美擊遠東 日本得利

麥克亞瑟指揮的聯合國軍登陸仁川後,韓戰的戰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聯合國軍總兵力達到35萬人,在260艘軍艦的掩護下展開了這場戰役。
美國的真實意圖並非維持北韓半島的南北分治,而是謀求對半島的完全控制。這一舉動嚴重威脅了中國和蘇聯的安全利益。
美國出兵北韓的背後,有著深層的戰略考量。杜魯門政府最擔心的不是南韓的命運,而是日本的戰略地位。
美國國務院的一份內部檔中明確指出:"可以坐視南韓完蛋,但絕對不能失去日本!"這句話道出了美國遠東戰略的核心。
二戰後的日本滿目瘡痍,國力雕敝。如果北韓統一半島,蘇聯極有可能借此向日本輸出共產主義革命。

為了防止這一情況發生,美國改變了對日本的政策。大量日本戰犯在美國的庇護下重返政壇,其中就包括後來的首相岸信介。
在美國的戰略構想中,日本被定位為一艘"永不沈沒的航母",是遏制蘇聯的前哨基地。而要保證日本的安全,就必須確保南韓不被統一。
韓戰給日本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發展機遇。由於地理位置臨近戰場,日本成為了美軍的後勤基地。
戰爭爆發僅4個月,日本的工業和礦業生產總值就超過了戰前水平。1950年到1953年間,美國給予日本的軍需訂單超過36億美元。
日本人很快就淡忘了李梅火攻和原子彈帶來的創傷,開始感恩戴德地接受美國的庇護。麥克亞瑟在日本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天皇。

美國在韓戰中的軍事投入達到300億美元,比整個二戰期間還要多。這筆投資不僅鞏固了美國在遠東的地位,還極大促進了本土經濟的發展。
杜魯門在1952年的一次演講中透露,韓戰為美國增加了6100萬個就業崗位。整個社會的薪資水平、農業收入和商業利潤都創下了歷史新高。
(文章結束)
冷戰戰略 雙雄對峙
美國在遠東的軍事動作,與其在歐洲推行的"馬歇爾計劃"遙相呼應。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推出了這個"歐洲復興計劃"。
馬歇爾計劃為期四年,總計投入130億美元,表面上是幫助歐洲戰後重建,實則暗藏玄機。這筆資金占當時美國GDP的6%,對財大氣粗的美國來說毫無壓力。

二戰後的歐洲經濟雕敝,連最西邊的英國都滿目瘡痍。交通癱瘓,難民遍地,資產階級政府無力應對此局面。
法國雷諾汽車工人在1947年4月率先發起罷工,隨後義大利等國也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各國共產黨勢力迅速壯大,歐洲資本主義岌岌可危。
美國的這個"歐洲復興計劃"看似人畜無害,實則暗藏殺機。計劃中約5%的資金,折合6.85億美元,被劃撥給中情局用於抹黑蘇聯。
史達林起初對馬歇爾計劃很感興趣,畢竟蘇聯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可當他派外長莫洛托夫去考察後,發現這是一顆"毒丸"。
美國要求所有受援國接受經濟監督,這意味著喪失經濟主權。不過捷克、波蘭、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仍然對此趨之若鶩。

面對東歐國家的態度,史達林不得不采取強硬手段。布拉格政變導致捷克領袖馬薩瑞克橫死街頭,南斯拉夫也因此與蘇聯斷交。
為了阻止美國的滲透,蘇聯甚至對柏林實施封鎖。美國抓住機會向柏林空投物資,這一行動讓其在歐洲民眾心中樹立了救世主的形象。
莫洛托夫建議史達林推出"莫洛托夫計劃"以對抗美國。這個計劃承諾向東歐國家提供工業原材料,要求它們在美蘇之間做出選擇。
然而"莫洛托夫計劃"最終未能實作預期目標。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在西歐確立了領導地位,將西歐國家納入其全球戰略軌域。
到了1952年,在"馬歇爾計劃"的推動下,西歐國家的工業總產值已超過戰前水平。法國總統奧裏奧爾公開表示,將全力配合美國的計劃。
(文章結束)
鐵血雄獅 戰略轉型
史達林向毛主席發出了一封意味深長的電報,提出了三個關鍵理由。他指出:美國若占領北韓半島將威脅東北重工業;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形成封鎖;日本軍國主義有死灰復燃之勢。
史達林的判斷很快得到了驗證。美軍的噴射式戰鬥機頻繁侵擾中國東北邊境,造成了多起平民傷亡事件。
蘇聯承諾向中國軍隊提供現代化武器裝備和空中支援。1950年11月1日,蘇聯第64獨立殲擊機航空軍進駐了中朝邊境的安東機場。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和22個空軍師的裝備。這批裝備中,有20個師的裝備是無償贈送。
事態發展如毛主席所料,美軍戰機多次深入中國東北地區。美軍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美國的戰略意圖昭然若揭。
毛主席用"三把刀"的比喻闡述了形勢:北韓一把尖刀插在頭上,台灣一把刀插在腰上,越南一把刀插在腳上。不參戰損害極大,必須參戰且要盡早參戰。
這場戰爭不僅影響了中國的命運,也改變了中蘇關系。中國誌願軍的卓越戰績震驚了世界,也扭轉了蘇聯對新中國的態度。
1953年至1957年間,蘇聯啟動了史無前例的工業援助計劃。這個被稱為"156工程"的計劃,包含了174個工業計畫,幫助中國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

美國雖在北韓戰場上未能如願,但其戰略目標部份達成。日本借機完成戰後重建,美國在東亞的資本主義陣營得到鞏固。
提起蘇聯的種種黑歷史,諸如古拉格、大肅反等,都值得批判。但蘇聯精神的正義性不容否認,一個能成為超級大國的國家,必然有偉大的使命和精神作為後盾。
同理,中國誌願軍跨過鴨綠江,背後也有一個偉大文明的精神支撐。這場戰爭標誌著中國全球化行程的開始,從此新中國正式進入戰後世界體系。
(文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