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心飛揚
編輯|t
引言
長征前的紅軍到底是「毫無準備」還是「事先安排」?這事兒現在還像擡杠一樣吵得火熱。 一邊說打著打著突然決定長征,另一邊卻有人說,長征這事,其實已經謀劃了半年多了。

準備過?但這鍋也得背!
1934年的中央蘇區,日子可不好過。國民黨部隊一個勁兒地壓縮紅軍的活動範圍,蘇區面積從原先的廣闊地帶,硬生生被擠成了一條「過道」。同年5月,廣昌失守。
這座江西東部的重鎮,紅軍傾盡全力死守,結果不到兩周便被國民黨拿下。 就在這一仗裏,紅軍部隊損失了幾千人,彈藥庫存嚴重告急,士氣跌入低谷。 敵軍趁勝追擊,形勢一片緊張。
當時的中央蘇區已經被封鎖到無處喘息,敵人透過築碉堡、挖封鎖溝,把紅軍圍了個水泄不通。面對這樣糟糕的局勢,中共中央不得不在1934年年中開始醞釀戰略轉移的設想。

然而,所謂的「準備」,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顯得極其艱難。紅軍不是沒有嘗試突破困境,但國民黨用幾十萬大軍死死盯住蘇區邊界,還用飛機實施空中打擊,簡直是封鎖得滴水不漏。
9月,情況更加惡化,中央蘇區的外圍陣地幾乎全部遺失,連臨近地區的農民也因缺乏糧食紛紛逃亡。
到這個節骨眼上,中央高層不得不召開會議,決定突圍計劃。 突圍的目標和方向呢?最初是瞄準湘鄂西地區,想著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
博古和李德也在忙著制定作戰方案,可問題是,這個「忙」顯得有些手足無措。計劃雖有,行動遲緩,敵軍倒是抓緊時間完成了對蘇區腹地的深度滲透,紅軍的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於是問題來了:這一切究竟是「沒有準備」,還是「準備不足」?從當時的情況看,紅軍顯然不是臨時起意。紅六軍團早在8月就被派出開展外線遊擊戰,試圖吸引敵軍火力。
可惜,這一行動不僅沒能成功轉移國民黨註意力,反而讓敵人加速了對中央蘇區的進攻。 到了10月,情況變得更加危急,紅軍迫不得已開始撤離中央蘇區向湘桂交界的湘江方向突圍。
這一階段的紅軍,確實完成了一些行動前的物資排程和兵力調整。但從實際效果看,這些準備顯然不能支撐一場數萬人的大規模戰略轉移。
簡而言之,準備了,但不足;有計劃,但混亂。

陳雲文稿:這不算沒準備,只是準備不完美
根據陳雲在【隨軍西行見聞錄】中的記錄,長征前的準備工作雖說倉促,但絕非「臨時起意」。1934年5月開始,中央紅軍就開始籌劃戰略轉移。
事實上,李德早在更早些時候便提議向湘鄂川邊轉移。 這說明,紅軍的決策層早已意識到中央蘇區的防禦難以長期維持。

然而,「知易行難」,在博古、李德等人的指揮下,準備工作並不順利。最重要的一步是糧草調集:長征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長途跋涉,沒有糧食供應,就等於送命。
9月中旬,中央開始集中蘇區內部剩余的糧食,用以支撐紅軍主力的突圍。根據資料記載,當時的糧食收集工作異常困難,因為敵人的封鎖讓物資運輸幾乎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紅軍戰士只能靠蘇區百姓的幫助,從農田裏一點點搜集余糧。 然而,即使是這樣,能夠籌集到的糧食也只能勉強夠突圍前期的需求。

陳雲還特別提到,戰略目標的設定是長征成功的重要前提。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10月初明確突圍方向後,迅速對部隊進行了部署調整。紅三軍團負責突圍主攻,紅一軍團掩護後方。每個步驟,都有嚴格的規劃。
然而,準備歸準備,實際行動中暴露出的混亂問題並不少見。例如,部隊的編制調整在出發時並未完成,許多戰士甚至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裏走。
更糟糕的是,敵軍已經在紅軍撤離路線上布下了重重障礙。 湘江戰役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源於情報工作上的漏洞,導致紅軍的突圍計劃直接暴露在敵人面前。

但無論如何,陳雲的文稿證明了一點:紅軍不是一頭紮進戰場的「楞頭青」。每一步行動,背後都有戰略思考,只是這種準備被現實環境所限制,顯得力不從心。
湘江血戰:準備過,也挨打
長征的第一場生死考驗發生在湘江。1934年12月,紅軍主力在湘江兩岸遭遇了國民黨幾十萬追兵的瘋狂圍剿。 這場戰鬥的規模之大、損失之慘烈,至今讓人難以忘懷。
湘江戰役的背景很簡單:敵軍布下三道封鎖線,試圖將紅軍全殲於湘桂交界的狹窄地帶。紅軍雖然提前偵查到敵軍的部署,但在兵力、裝備、補給等方面都遠遜於對手。
更麻煩的是,紅軍的指揮系統在這場戰鬥中顯得混亂無序。根據史料記載,博古、李德堅決主張強攻敵軍防線,而忽視了靈活轉移的可能性。

紅軍先後多次沖擊敵軍陣地,但敵軍的碉堡和機槍火力網將紅軍的攻勢一次次打退。更糟糕的是,長時間的戰鬥讓紅軍的彈藥幾乎耗盡。
到12月初,湘江以西的戰鬥區域已經成為紅軍的「血肉磨坊」,主力部隊傷亡慘重,部隊數量銳減近一半。
湘江戰役的失敗讓紅軍的長征處於最危險的關頭。許多戰士因彈盡糧絕被迫棄械突圍,部隊的整體士氣也受到了嚴重打擊。

這場戰鬥也讓中央意識到,「準備不足」帶來的代價有多麽巨大。在接下來的行動中,紅軍開始逐步調整戰略,將重心放在保存實力和尋找突破口上,這才有了後續的遵義會議。
湘江戰役的慘烈,不僅是紅軍準備不足的一個縮影,更是歷史留給後人的深刻教訓。 準備過,但遠遠不夠;規劃有,卻沒能執行到位。正因如此,這一戰才成為紅軍長征中最痛苦的一課。
參考資料:
解讀長征:中央紅軍長征到底有沒有準備?中國軍網,201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