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硝煙早已散盡,但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槍聲,至今仍在歷史的深處回蕩。那一天,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炮轟宛平城,拉開了全面侵華的序幕。中國軍民拿起簡陋的武器,用血肉之軀築起防線。如今,我們站在勝利80周年的節點回望,那些在盧溝橋上浴血的身影,那些在戰火中嘶吼的靈魂,從未離我們遠去。這段歷史不止是教科書裏的文字,而是父輩難以愈合的傷痛,是民族血脈裏奔湧的記憶。
1937年的夏天,北平城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7月7日晚,盧溝橋畔的月光灑在永定河上,29軍的士兵們像往常一樣巡邏,誰也沒想到,一場改變民族命運的戰火即將點燃。日軍突然宣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被守軍斷然拒絕。其實那名士兵早就歸隊,不過是日軍找的借口——就像他們慣用的伎倆,總能為侵略找到理由。
淩晨的槍聲打破了寧靜。吉星文團長帶著100多名士兵死守盧溝橋,步槍打光了就用大刀砍,鮮血染紅了橋面的石板。當地的百姓冒著槍林彈雨送水送糧,老太太把家裏最後一口鍋砸了熔鐵造子彈。那時候的中國,飛機不如人,大炮不如人,可骨子裏的硬氣誰也比不了。二十九軍的士兵大多是農民出身,手裏的大刀還是祖傳的農具改的,卻敢跟裝備精良的日軍拼到最後一刻。
這場仗一打就是8年,不對,是14年。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東北的抗聯就沒停過反抗。楊靖宇將軍在零下四十度的山林裏,胃裏僅存的只有樹皮和棉絮;趙尚誌帶著隊伍在白山黑水間遊擊,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到了七七事變,全民族終於擰成一股繩,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抵抗,共產黨領導的遊擊隊在敵後襲擾,連上海的商人都捐出了金條,南洋的華僑把棉衣拆了寄回祖國。
2025年7月7日,中國將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儀式,同時啟動【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該展覽將展出3237件文物。有當年士兵用過的步槍,槍托上還留著砍過日軍的缺口;有老太太送糧時用的籃子,布條上的修補程式一層疊一層;還有一封沒寄出的家書,字跡被淚水泡得模糊,只看清最後一句:「吾兒若歸,必是國殤」。這些老物件會說話,它們告訴今天的我們,勝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3500萬同胞的命換來的。
有人說現在日子好了,不用總提過去的苦。可你看,日本還有人在教科書裏篡改歷史,說七七事變是「偶然沖突」;還有人參拜靖國神社,把戰犯當英雄。咱們要是忘了,對得起盧溝橋上犧牲的士兵嗎?
9月3日的天安門廣場,會有新裝備亮相,無人機、高超音速飛彈列成方陣。這不是炫耀武力,是告訴世界:中國再也不是1937年的中國了。但更重要的是,廣場上會有抗戰老兵的座位,他們大多九十多歲了,當年的少年如今滿頭白發,可敬軍禮的手依然有力。他們看著新一代軍人走過,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只是這一次,我們的隊伍更壯,底氣更足。
80年彈指一揮間,盧溝橋上的獅子還在,只是不再見證戰火,而是看著孩子們在橋邊放風箏。歷史從來不是包袱,而是鏡子。它照見我們民族的堅韌,也提醒我們和平的珍貴。那些說「該放下過去」的人,忘了一個道理:只有記住來路,才能走好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