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徐良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那一年,他不僅因其英勇事跡登上了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還被譽為全國家庭的驕傲。然而,誰能想到,正當他在人們的掌聲中享受著榮譽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波改變了他的一生。徐良是如何從一個備受尊敬的軍人,變成了這個悲劇的主角?
入伍之路
1985年,中越老山戰爭的爆發讓全國的氣氛變得緊張,各大高校紛紛組織學生前往前線慰問演出。那時,徐良正在一所軍校就讀,沒想到自己也會在這次特殊的任務中扮演一員。學校按照規定,經過了層層選拔,最終,徐良被選中。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徐良需要接受嚴格的審查。從軍校到部隊,再到所有的手續辦理,環環相扣,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與挑戰。經過一番審查,他終於成為了這場特殊任務的一員。

進入部隊後,徐良開始接受一系列強化訓練。這種訓練被稱為「戰前加強訓練」,時間長達三個月。每一天的訓練都非常緊張,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軍事技能,包括戰術演練、武器使用、體能訓練、急救手段等等。
這些訓練讓徐良的身體素質大大提升,動作越來越流暢,反應也變得敏捷。尤其是在使用武器時,他的精準度逐漸提高。除了武器和戰術,體能訓練也極其嚴格。長時間的跑步、負重行軍,甚至是跳越障礙,讓徐良逐步習慣了這類高強度的運動。

戰場的洗禮
1986年5月2日的夜晚,徐良和他的部隊正駐守在一片看似寧靜的陣地上。突如其來的沖擊打破了這片平靜。越南軍隊趁夜色發動了對下方哨位的突然襲擊,槍聲和爆炸聲打破了四周的寂靜。整個部隊迅速進入了緊張的戰鬥狀態。命令很快下達,徐良和其他幾名戰士被指定為支援隊伍,要求盡快前往下方陣地。
他們向下方陣地急速移動,隨著距離的拉近,徐良和他的戰友們盡量不發出任何聲音,確保敵人無法察覺他們的接近。當他們接近目的地時,形勢突然發生了變化。敵人的火力猛然轉向了上方的哨位。
此時,徐良和戰友們立刻意識到,敵人的目的並非如表面看起來那樣,只是襲擊下方陣地。顯然,敵軍是在故意制造一個假象,吸引他們的註意力,真正的目標是上方的陣地。換句話說,敵人是在進行佯攻,意圖透過這一虛晃一槍來分散他們的防守力量。

面對這種情況,徐良和戰友們迅速做出了判斷,決定改變戰術,集中力量應對上方的敵人。趁著夜色的掩護,徐良找到了一個土坎作為掩體,趴了下來,準備開始反擊。
他的眼睛緊緊盯著下方陣地,敏銳地捕捉到三道黑影的移動。隨著心跳的加速,徐良迅速舉起步槍,調整呼吸,瞄準目標。他深吸一口氣,穩穩地扣下扳機。三聲槍響過後,黑影逐一倒下,威脅被迅速消除。
徐良起身,準備繼續向上方陣地推進,卻未曾意識到,敵人依然隱藏在黑暗中,等待著機會。就在這時,一顆子彈突然劃破夜空,直直地射向了他。他瞬間感到劇烈的痛楚,左腿一陣劇烈的灼燒感傳來。子彈精準地擊中了他的腿部,股動脈被射中,鮮血迅速噴湧而出,染紅了他周圍的泥土。
失血迅速讓他感到頭暈目眩,整個身體變得越來越沈重。無論他如何努力保持清醒,意識開始逐漸模糊,視線也變得越來越模糊。手中的槍漸漸滑落,他的身體無力地倒在土坎上,失去了意識。

生死邊緣
當徐良終於從昏迷中醒來時,眼前的一切讓他有些不知所措。他慢慢睜開眼睛,發現自己正躺在一個陌生的病床上,身邊白色的墻壁和潔凈的床單讓他有些迷茫。隱約的疼痛感提醒他,自己並未從那場生死之戰中完全恢復過來。身體的虛弱和疲憊幾乎讓他無法動彈,整個身心仿佛被抽空了。
他想起了之前的戰鬥,那個突然的子彈,劇烈的疼痛,然後一切都變得模糊。接著,他想到了戰友們。他們一定是將他救了出來——他們冒著敵人的火力,將他從險境中帶了出來。直到穿越敵人的封鎖線,經過重重困難,才終於將他送到了醫院。
醫生告訴他,之所以能讓他活到現在,完全是因為戰友們的及時行動和醫院的緊急處理。可是,由於失血過多,且傷勢嚴重,特別是那條血管的損傷,已經讓左下肢的血液供應幾乎完全中斷。醫生說,如果繼續等待,可能會面臨更嚴重的後果。

他不得不接受截肢手術,雖然這樣做讓他失去了左腿,但至少可以保住他的生命。
接下來的兩個月,為了盡可能避免感染、阻止進一步的並行癥,醫生們對他進行了多次的清創和修復手術。共計九次手術,每一次都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徐良的身體也因手術的反復而更加虛弱。
醫院為徐良提供了大量的血液,他幾乎每天都在接受輸血。血液成分不時地進入他的體內,幫助他維持基本的生命體征。直到最後,整個治療過程結束,他總共接受了26000毫升的血液輸註。
媒體的關註
1987年11月,徐良回到了家鄉,開始了恢復治療的漫長過程。隨著媒體對他的廣泛關註,徐良的故事迅速傳遍了大街小巷,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等多個知名媒體對他的英勇事跡進行了詳細報道。

尤其是【血染的風采:徐良的抉擇】和【血染的風采:一等功臣徐良的人生啟示錄】兩本書的出版,使得徐良成為了全國範圍內的英雄人物,許多人對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此時,徐良也成了各大媒體爭相采訪的物件。除了報紙和雜誌,他還頻繁出現在電視螢幕上,尤其是在1987年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徐良的亮相讓無數觀眾為之一震。那時的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剛從戰場上歸來的年輕戰士,而是站在舞台上,面對著萬千觀眾的英雄人物。
在全國各地的媒體報道和公眾關註中,徐良積極投身社會,開始開展一系列的報告會,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從戰爭中汲取的感悟。透過這些報告會,徐良將自己的故事和戰鬥精神帶給了更多的人。他的演講吸引了無數聽眾,每一場報告會都是人滿為患,觀眾們熱烈的反響讓他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更加重大。
這段時間,社會各界的信件源源不斷地湧向徐良的家。許多人透過信件表達對他的敬意和感謝,也有不少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幾個月下來,徐良收到的信件累計達到了五六萬封。每一封信中都包含著普通人對這位英雄的崇敬和對生命、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誤解與禁閉
隨著公眾的關註逐漸消退,徐良的生活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1997年7月的一天,他接到了電視台編輯的邀請,決定參加一個生日宴會。晚餐過後,大家又一起去了歌舞廳繼續娛樂,似乎一切都很平常,直到晚些時候,事情發生了變化。
當徐良和編輯一行人準備離開時,突然一群年輕人圍住了他們,要求支付500元才能放行。起初,大家可能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討要小費,但很快局面變得更加緊張。這群人情緒激動,開始變得暴力,情況迅速升級。
編輯和他的朋友在混亂中遭到了毆打,幾乎沒有任何反抗的機會。面對突如其來的暴力,徐良本能地拿出手機找朋友求助。
當那群年輕人看到徐良打電話叫援兵時,他們意識到事情不妙,立刻選擇逃離現場。為了避免被追蹤,他們匆忙散開,消失在夜色中。徐良的朋友們並沒有就此罷休。一踩油門,他們駕車疾馳,朝著那群施暴者逃跑的方向追去。

車子沿著街道穿行,急速駛向不遠處的路邊,正巧發現幾位打人的年輕人正在等車,似乎也想借此機會離開。
朋友們毫不猶豫地下車,徑直走向那些人,聲音堅定地問:「你們誰打人了?」面對突如其來的質問,有些年輕人立刻察覺形勢不對,轉身就想逃走。眼看他們的企圖,徐良的朋友們迅速行動,將剩下的一人攔住。
那名醉醺醺的年輕人顯然並未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梗著脖子,嘶聲喊道:「打人怎麽著?」話音未落,他的對方一拳狠狠地打在他的臉上,頓時將他擊倒在地。醉酒讓他完全失去反應的能力,昏迷過去,再也沒有醒來。

媒體將這一事件的片段進行了誇大和歪曲,徐良「參與打架,致人死亡」的訊息瞬間傳遍了整個社會。盡管徐良本人在整個事件中完全沒有參與暴力,他甚至沒有說出過一句辱罵的話,但一旦負面新聞開始發酵,整個社會的焦點便集中在他身上。
作為一名現役軍人,他的行為自然會受到更加嚴格的審視。最終,部隊決定將徐良關押,對他進行調查。整整一年,他都生活在一種不明的壓力之下,等待著結果。在這段時間裏,徐良的婚姻也陷入了困境。
他和妻子陳燕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淡,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生活上的不和,使得兩人最終做出了離婚的決定。

低調的生活
1998年年末,經過長達一年的關押和調查,徐良終於被釋放,重新獲得了自由。被釋放後,徐良開始了自己的療養生活。他選擇暫時留在北京,利用這段時間恢復身體和調整心態。在北京的日子裏,他偶爾也會短暫地南下廣東,探訪親友,嘗試讓自己的生活稍微回歸平靜。
2000年,徐良的人生發生了新的變化。他再度結婚,找到了一個可以相依相伴的伴侶。不久後,徐良和妻子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盡管生活依然沒有擺脫困境的陰影,但家庭的陪伴讓他的心情逐漸平復,慢慢走出了曾經的陰霾。
進入21世紀,徐良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庭和個人生活上。2001年,他決定回到北京,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在北京,他租下了一間位於天通苑的小房子,租金每月大約1000多元。

這是一間普通的房子,不大,但足以滿足他日常生活的需要。與過去那種廣為人知的英雄身份相比,徐良的生活變得更加低調和簡單。
此時的徐良已經遠離了公眾的關註,鮮少出現在媒體的鏡頭前。與過去的風光和榮耀相比,他更傾向於過一種安靜的生活。他依然保持著與朋友和親戚的聯系,但大多數時候,他選擇待在家中,陪伴妻子和孩子,享受屬於自己的平凡日子。對於外界的喧囂,他已沒有太多的興趣。
參考資料:[1]陳磊.徐良——英雄桂冠太沈重[J].共產黨員(下半月),2007(3):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