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軍地同心譜新篇 雙擁共建結碩果

2025-07-04軍事

「98歲姐姐終於見到了25歲弟弟!」——今年年初,這則跨越豫藏兩地的烈士認親故事,令萬千網友動容。

被譽為「藏東明珠」的昌都市,不僅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更是一片浸潤著軍民魚水深情的紅色熱土。

近年來,昌都市持續推動「烈士尋親」專項行動,透過資料庫比對、史料溯源、跨省協作,已成功幫助43位無名烈士確認身份。一場又一場跨越時空的「團圓」行動,蘊含著對英烈久違的告慰;一條條尋親情感紐帶,編織起一張覆蓋藏東大地的「雙擁網路」,讓昌都的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璀璨光芒。

制度築基:雙擁工作走向規範化、系統化

清晨,昌都市卡若區退休軍人服務中心開始忙碌起來。工作人員四郎澤登正專註地為一位老兵辦理優待證。角落茶座飄著淡淡茶香,墻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最尊崇的職業,讓退休軍人成為全社會最尊重的人」的標語,醒目而莊重。

「這裏不只是辦事視窗,更是老兵們溫暖的家園。」四郎澤登微笑著說道。

這樣的場景,是昌都市構建新時代雙擁工作體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昌都市將雙擁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建成覆蓋市、縣(區)、鄉(鎮)、村(居)的四級退休軍人服務中心(站),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網路。

在駐昌某部隊,新落成的智慧供氧系統讓戰士們告別了「高原反應影響訓練」的歷史。這背後,是昌都市委、市政府對「部隊所需,就是我們行動所向」的承諾。

「以前,高強度訓練後身體恢復慢,嚴重影響訓練進度與官兵身體健康。如今,不僅有了供氧系統,供暖系統也投入使用,官兵們能更專註戰備訓練。」駐昌某部隊李營長見證著營區的改變。193件困擾部隊的「老大難」問題逐一銷號,民生工程與國防建設實作同頻共振。

雙向奔赴:構築軍民融合溫暖閉環

「爸爸媽媽你們看,我這次考試考進班級前十名了!」看著視訊裏女兒揚起的成績單,駐訓官兵土登曲培頓時眼眶濕潤。

在昌都,「軍人子女教育優待」不是一句空話:661名軍娃透過「綠色通道」走進優質校園。

更暖心的是「就業直通車」服務。近年來,昌都市退休軍人事務系統積極搭建退休軍人就業平台,累計舉辦專場招聘會60余場次,186名退休軍人成功就業。同時,58名退休軍人主動投身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在美麗高原建設中勇挑重擔,逐漸成長為「兵支書」「兵委員」等基層骨幹,成為帶動一方發展的「領頭雁」。當地政府還妥善安置了27名退休士兵和3名轉業軍官進入黨政機關工作,確保人盡其才。

退休軍人紮西平措曾在雪域高原戍邊5年。2013年7月,他成功當選昌都市卡若區卡若鎮波妥村黨支部書記。多年來,他始終保持離軍不離黨、退休不褪色的軍人本色,秉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拼搏精神帶領村民發展村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從微乎其微,壯大到如今的年入46萬元。

「從軍營到村委會,崗位雖變,但為民服務的初心始終未改。」紮西平措的話激勵著眾多戰友投身家鄉建設。

民擁軍的暖流湧動,軍愛民的熱血同樣滾燙。近年來,駐昌部隊開展「軍民團結一家親」義診活動100余次,免費提供藥品100余萬元;向駐地學校提供援建資金200余萬元,捐贈價值62萬元圖書、桌椅等學習用品;為28個定點幫扶村捐贈價值600余萬元的生活用品……

精神鑄魂:紅色基因厚植新時代雙擁文化沃土

昌都市聚焦營造雙擁濃厚氛圍,將雙擁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文化肌理。於昌都而言,雙擁不僅是政策,更是一種文化基因。

漫步在昌都街頭,「雙擁廣場」「雙擁街」的紅色標語隨處可見。昌都戰役主題展覽憑借全像投影技術,生動再現往昔戰場風雲。昌都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原主任李加旭介紹:「目前全市已打造2個雙擁主題公園、2條雙擁街,設定各類雙擁宣傳牌267塊。就連公交車都成了‘移動的雙擁課堂’,讓雙擁文化可觸可感、深入人心。」

更具創新性的探索正在展開:「雙擁共建林」中,20萬株樹木蓬勃生長,見證著軍民共植的深厚情誼;「老兵宣講團」步履不停,累計開展130余場國防教育,讓愛國強軍的種子播撒心田;219家「擁軍門店」組成愛心聯盟,從溫馨餐館到專業汽修廠,現役軍人和持優待證人員可優惠優待。藏餐館老板央金笑著說:「看到軍人們吃得開心,我心裏就覺得高興。」

夜幕降臨,茶馬廣場的雙擁主題墻上,「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藏漢雙語標語熠熠生輝。昌都正在新時代的雙擁征程中勇毅前行,續寫「金珠瑪米呀咕嘟」(藏語:解放軍好)的動人傳奇,生動詮釋軍民團結堅如磐石,就是發展路上最強大的密碼。(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