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前半生】中,賀涵曾對羅子君說:
「別擔心他們覺得你壞,也別管別人說什麽,何苦為了討好別人,委屈你自己?」
深以為然。
可多少人總是習慣性討好別人,卻苦了自己。
比如下面這三位來信的書友,就因為討好成癮,搞砸了自己的生活:
@小念,女,26歲,職場新人
春節前我正趕一個著急的方案,結果一個女同事要去接孩子放學,拜托我幫她做一下收尾工作。
我真的很想拒絕,可是看著對方誠懇的表情,那個「不」字怎麽也說不出口。
「我要是拒絕了,她肯定會很失望」,「這顯得我多壞啊,我可不想當壞人」。
抱著這樣的想法,我答應了同事的請求,結果延誤了自己的事情,甲方百般挑剔,上司也對我很不滿意。
類似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入職三年,除了受委屈,一無所獲,這讓我感覺自己糟透了。

@喬安,女,32歲,二胎媽媽
我就是那種永遠不會生氣的人。
我媽從小就要我做個聽話懂事的淑女,結婚以後我一切都圍著老公孩子轉,像機器人一樣操持著家裏的一切,沒有任何怨言。
可我不是機器人,我會累,會難過!
二胎出生後,我患上了產後抑郁,老公雇了保姆和月嫂,讓我好好休息。
可我很害怕,我怕自己成為家裏的負擔,怕老公會因此嫌棄我……
我總覺得一個對家庭沒有貢獻的女人,沒臉呆在家裏。
@林旭,男,37歲,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
疫情期間,我們一家五口人住在一起,媽媽和老婆矛盾不斷,我夾在中間兩邊不是人,討好哪一邊都會挨罵。
有時老婆受委屈了,沖我抱怨,我就恭恭敬敬的聽著;
有時老媽受委屈了,找我訴苦,我也老老實實的受著。
可老婆總罵我「不像個男人」,老媽也批評我被老婆管得死死的,連孩子都會在作文裏寫:
我的爸爸是一個怕女人的妻管嚴……
這樣的日子真是窩囊,每天聽著老婆老媽的吵架聲,我總會想:
我已經做得夠多了,為什麽你們還不滿意呢?」
如此糟心的生活,你是否覺得有些熟悉?
或許你也和他們一樣,覺得自己如同一粒灰塵落在世上,對他人而言可有可無;
或者必須拼命討好別人,才能獲得一絲關註。
「所有人看起來都比自己高大,唯獨自己很卑微」,這絕不是生活的實情,而是不成熟的心理動機強加給你的濾鏡。

02
不懂拒絕、自我攻擊、低姿態、低自尊……
這些行為表征的根源,都指向一點:
討好型人格。
什麽是討好型人格?
不同於社交禮儀中的謙讓和付出,討好的本質是:
我很卑微,我的感受不重要,只有你開心了,我才會感到開心。
討好者總是把他人的感受放在首要位置,即使內心並不想照顧對方,但害怕與人起沖突的習慣,還是會讓討好者選擇「受點委屈」。

蔣方舟曾在【奇葩大會】上自曝,自己從小就是個「討好者」。
由於幼年成名,身邊全是大咖,蔣方舟總覺得他們都是對的,自己是棵小白菜。
成年後談戀愛,她也把這種性格帶進了關系裏。
男朋友在電話中責罵她,她道了整整兩小時的歉,但對方覺得很敷衍,一直給她打電話。
蔣方舟看著幾十條來電顯示,嚇得渾身發抖,可就是不敢告訴對方:不要再給我打電話了。
寧可自己受委屈,也不敢得罪別人,這種特質廣泛存在於許多個體身上,並且很早就開始形成了。
如果你懷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不妨問問自己:
我是否很少說「不」?我是否不懂表達真實情緒?我是否不願主動發起爭吵?我是否害怕別人因自己不愉快?我是否總是把所有錯誤都攬在身上? 這些都是討好者的典型特質,他們的討好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攻擊」。
借著討好別人來攻擊無能的自己,又因為痛恨自己的無能越發討好他人,如同一個解不開的死迴圈。
那麽,這個「死結」最初到底是怎麽形成的呢?
看過【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人,都會感嘆:
父愛的缺失,真的會害一個孩子作繭自縛。

松子的父親偏愛妹妹,每晚都讀故事給她聽,幼小的松子只能藏在門背後,從縫隙裏偷看這溫馨的一幕。
一次偶然,松子發現朝父親扮鬼臉能夠哄他開心,從此以後就放棄了做自己,用鬼臉來討好父親。
得寵的妹妹,失衡的父愛,缺席的母親,殘缺冰冷的原生家庭……
讓松子長成了一個曲意逢迎的「討好者」。
學生偷了錢,她為了庇護學生,謊稱是自己偷的,為此被學校開除,還感到非常不理解:
我明明是為了學生著想。
男友是個暴力狂,總是對松子拳打腳踢,還要求松子去做浴池女郎掙錢。
松子不僅不反抗,反而為了留住男友,對他言聽計從。
松子的內心是卑微的,如同黑洞一般,什麽東西都能吸收,可無論付出多少,都填補不了童年時缺失的愛。
問題來了: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呢?
03
「三分鐘心理學」充電時間
一、放下包袱,學會拒絕
討好者害怕的不是拒絕,而是「如果不討好,我就會被拋棄」。
這個心理包袱紮根討好者心裏,如同一座大山。想要從根源上改變討好行為,就要學習愚公,把這座「大山」移開。
推薦大家一個改變討好行為的好方法:
對著鏡子練習拒絕,放下包袱。
每天早晚對鏡子說:
「不,我沒辦法接受你的請求;很遺憾,我還有自己的事要做;抱歉,我做不到。」
或者面帶微笑地說:
「我很棒,我不需要討好任何人;如果我感到不愉快,我可以禮貌的說出來;我不欠這個世界任何東西。」
心理學家華生認為,外在牽動內在,日復一日的行為養成習慣後,也能改變人的心理。
每天對著鏡子練習,是一種自發的行為改造,做得多了,自然能對人格產生真切的影響。

二、正視自己,學會自信
列一個表單,將自己的缺點寫出來,在右側寫下優點,和缺點一一對比,從而更客觀的了解自己。
這是心理咨詢中的「家庭作業練習法」。
在練習的過程中,討好者會發現自己「並非一無是處」,那些自認為是優點的事物,能慢慢喚醒藏在心底的驕傲。
自我提升、改變自己的過程中,如果感到了突破,哪怕只是一點點,也可以寫進作業裏,並且在旁邊寫下一句加油語,比如:
我可以!我能做到!
花較長時間去完成作業,隨著生活閱歷的積累、人生高度的擴充套件,你會發現自己的作業越來越豐富,對自己的能力也越來越有信心。
以往那個難以說出口的「不」字,也會變得脫口而出、遊刃有余。
三、找到自我,建立邊界
討好者之所以痛苦,是因為邊界意識太薄弱,總是把他人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因此需要建立邊界意識:
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需要做的,必須擔起責任;
哪些事情是別人需要做的,不關自己的事。
如果無法建立清晰的邊界意識,不妨參考別人的方法,比如涉獵廣泛的閱讀,博聞強記的知識和行萬裏路的旅行。
看得多了,眼光自然更廣;
走得多了,世界自然更大;
接觸的人多了,信心自然更強。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夠行動起來!
歐洲有句諺語 :人好像一只表,以行動來定其價值。
一個有價值的人,不需要透過討好來證明自己,他只需要做自己,就足夠光芒萬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