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過學習提高自己能力的人很多,但終究能堅持下來的人很少。有人把這歸因為先天資質不行,不是讀書的料,以此為藉口放棄了。那聖人孔子,對此是怎麼說的呢?
《論語》述而篇第七中有一段: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成白話又就是,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歡古代典籍,並且勤奮敏捷地去探求的人。

孔子自己說,「非生而知之「,自己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潛臺詞也是說,我也並非是什麼天賦異稟的神童,和你們大家一樣,也是普通人一個。
好古,喜歡古代典籍,就是讀書。無論是古代 還是現在,讀書都是唯一一種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實現階層突破最經濟的方法。物質財富可以繼承,知識卻不能。

「敏以求之」是對待學習的態度。成語故事中的頭懸樑,錐刺股,聞雞起舞,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這些都是敏字的具體體現。至於「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這些則是學習方法。
資訊化時代,網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只要真心想學,海量的免費內容就在那裡。

生而知之」的人是不存在的,要想獲得淵博的知識除了後天勤奮刻苦別無他法。
人的智慧來自好古敏求,而不是依賴別人;敏而好學,廢寢忘食,才能成就大學問。在求學方面,任何人都不能自恃聰明而鬆懈懶惰,學習離不開獨立思考和親身實踐,不容許有絲毫的懈怠。

今天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也大大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學習,才不會被社會淘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之中嶄露頭角。
學而不厭,安貧樂道,自強不息,這些都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學習的美德。要獲得淵博的知識除了後天勤奮刻苦別無他法,只有這樣才不會被社會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