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說過: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才能真正無所畏懼。也只有內心的強大,我們在生活中才會處之泰然、寵辱不驚,無論外界有多少誘惑、多少挫折,都心無旁騖,依然固守著內心那份堅定。
讓人內心強大的幾個習慣,希望你能儘早養成。
1
養成樂觀向上的好心態,學會微笑。
人生在世,過日子靠的就是那一份好心態。
很多時候,笑一笑,你就會發現憂慮困擾其實不過如此。
正如塞繆爾所說:
「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
煩惱三千事,一笑解千愁。
如果能時時保持樂觀的心態,讓笑容時常掛在臉上,那麼你的人際關係會越來越好;如果遇到挫折失敗,仍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那麼你將會跨過坎坷曲折,迎來更美好的明天;如果你每天都樂觀地對待生活,那麼你的生活必將多姿多彩。
達爾文曾經說過:「樂觀是希望的明燈,它指引著你從危險峽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援著你的理想永不泯滅。」
理想是美好的,但人生之路總不免有崎嶇,遇到這些崎嶇,如果你悲觀洩氣、喪失鬥志,哪裡會有勇氣堅定理想信念?哪裡還能努力去實現美好的目標?如果你以樂觀對待困難,堅定理想信念,奮力拼搏、不斷前行,那一定會迎來美好的明天。
有人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詩人蘇軾《題西林壁》中的句子,詩人講到看廬山時,如果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同樣,一個人以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事物也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中國著名畫家俞仲林擅長畫牡丹,有人慕名買了一幅他的畫,原本高高興興掛在客廳。
結果問題來了,一位朋友看到此畫後,說畫中有牡丹花沒有畫全,缺了一部分,牡丹代表著富貴,如今缺了一角,寓意「富貴不全」。
驚聞此言,他找到俞仲林要重畫一幅。俞仲林聽了他的理由,沒有再畫,而是解釋說,牡丹代表富貴,你看到缺了一邊,那不就是寓意「富貴無邊」嗎?
買家聽了他的解釋,又拿著原畫高高興興回去了。
一幅畫被解讀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含義,正說明心態影響人的判斷:有時候面對同樣一樁事,悲觀者感受的是失望,樂觀者看到的希望。
人生如戲,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事情,樂觀的人把每件事情都處理得很好,於是生活每天都有陽光照進來。
凡事淡然一笑,便可坦然面對。
很久以前,有一位禪師,他曾獨自在山洞中修行十年。
回到寺院後,依舊每夜到殿內打坐修行。
有一天,佛像面前的功德箱突然錢財盡失,禪師成了眾人懷疑的物件。
因為此前從來沒有發生過此類的事情,而且大殿每夜都只有禪師一人前去。
於是,禪師「偷錢」的事傳遍了寺院上下。
但面對閒言碎語,禪師只是淡然一笑,他既沒有站出來喊冤叫屈,也沒有半點委屈之意,而是與平時一樣,每天都按時吃飯、打坐。
終於,在七天後,住持揭開了謎底:原來功德錢根本沒有丟失,不過是住持在考驗禪師,想知道他在山洞中住的十年修煉到了什麼樣的境界。
看過一句話: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別和自己過不去,凡事一笑而過,時間自有答案。
正所謂心大才能容萬事,樂觀才能少煩惱。
人這一輩子,唯有學會積極樂觀,以豁達的心態面對人生,才能風平浪靜、自在舒心。
一個人如果以樂觀向上的心態去定位理想、面對生活工作、善待別人,未來一定不會辜負他。
心若向陽,何懼憂傷,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2
學會獨處。
古人說:「世間之法,獨生獨死,豈復有伴。」
人生本就是一場孤獨的修行。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如果說不擅交際是一種性格的弱點,那麼,不耐孤獨就是一種靈魂的缺陷。
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人生低谷。低谷期就是一次人生劫難,身處其中,我們會失落、傷感、無助、甚至絕望。
沒有人不想順利走出困境,重獲新生。
如何做到?
方式有很多,但其中一個是你必須學會的:獨處。
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真實的自己。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不是不喜歡和別人交往,而是更懂得和自己交往,懂得豐富自己,和經營自己的生活圈,正是因為他們懂得清理身邊的人與事,懂得清淡交友,擇良友相伴,所以他們才越來越優秀。
人生總會經歷一些意料之外,讓你難過或不能理解的事。在經歷一些事情後,選擇性的安靜自己,在這段安靜的時間,發現自己抗壓能力極度升級,承受力也強了很多,心中也從容淡定了不少,內心也變得比以往強大,對人和物有了重新的認識。世界越來越喧囂,自己變得越來越安靜了。
曾經,演員胡歌從橫店返回上海途中遭遇車禍。經過6小時搶救,胡歌的命保住了,可臉卻毀了,他的右眼邊留下了一道永久傷疤。
對一個偶像明星來說,臉就是命。
「毀容」讓胡歌的演藝事業進入低谷期,為了遮住那道傷疤,經紀公司給他安排的角色造型都非常單一,就是那種留著長劉海的古裝少年,他的戲路因此大大縮窄。
有一次,胡歌出去跑步,腦海中浮現一個問題:
「難道自己以後的演藝之路都要被一道疤牢牢地束縛住嗎?」
著跑著,他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上天讓自己遭此一劫,或許是為了提示自己,人的容顏終歸是脆弱而不堪一擊的,顏值不該是一個好演員唯一的核心競爭力,也許注重修煉內功才能讓一個演員走得更遠。
想清楚這些後,胡歌就下定決心努力提升實力。
此後,為了提升演技,胡歌不惜推掉商演片約,去演話劇,在話劇的磨鍊下,他的演技有了質的提升;他還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隨時隨地身上都帶著書,不拍戲的時候就泡在書堆裡拓展知識;他變得熱愛旅行,在美麗的風景中感受大自然、陶冶情操。
胡歌就這樣慢慢地把自己從偶像明星成功重塑成了實力派演員,讓自己的演藝事業重煥光彩。
陳道明說過一句話:「獨處是對一個人的審視。」
獨處,就是與自己相處。
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排除外界的幹擾,靜下心來審視自己、正視生活,理性思考現實和未來。
而且人在失意時,這時人的內心會異常敏感脆弱,即便別人願意為你撥雲開霧、指點迷津,你也未必聽得進去,反倒不如自己一個人好好想想。
就像胡歌,如果別人直接告訴他「你不能光靠顏值,得注意提升內涵」,那時的他未必能把這句話當成一種建議聽進去,效果遠不如讓他獨自冷靜反思。
人在低谷時,別人的好建議,常常會被你理解為惡意。
如果你身處人生低谷,不妨多留些跟獨處的時間,捋捋思緒,結合現實狀況,理性剖析一下自己,這樣可以幫你更好地認識自己,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
儘管身處職業低谷期讓董卿倍感失落,但她並沒因此沉淪。
曾經,董卿在上海衛視期間的工作內容只是串聯主持,有很多的獨處時間。
既然每天有大把的獨處時間,可不能這樣荒廢掉,她要好好利用多出來的獨處時間實現自我增值。
那段獨處期,董卿每天下班回家後就開啟閱讀模式,主要讀《紅樓夢》《唐詩宋詞》這類中國經典名著,以積累更豐厚的古典文學知識。
期間,她還報考了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並順利進入中文系古典文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有課時認真聽課、記錄老師講的重點,回家後再覆盤溫習所學內容,沒課時就繼續閱讀古代典籍。
獨處時的自我充電不僅使董卿積累起大量古文學知識,也讓她全面深入瞭解了中國古代文化。
畢業當年,董卿就獲得央視的工作機會
當你能自己享受獨處,久而久之,內心自然會比你想象的強大。
3
學會不爭,懂得包容。
《道德經》有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很多不稱心之人,遭逢許多不如意之事,有時一味爭辯,只會適得其反。
內心強大的人,不爭一時的高低,也不爭無謂的對錯,去修個坦然的心境,才能在餘生路上從容前行。
曾國藩20歲左右求學衡陽時,同舍裡有一個叫楊甫瑞的同窗,依仗家裡的權勢,平時十分驕橫。
有一次,曾國藩坐在窗前,就著窗外的光線大聲朗讀《左傳》,讀得正專心,突然聽到有人大聲吼道:「曾國藩,你把窗戶的光都擋住了,我怎麼看書呀,還不趕緊挪開!」
其實楊甫瑞並未讀書,而且他的床靠著窗戶的另一側,但曾國藩沒有理論,把凳子移到自己的床前,重新讀起來。
正是憑藉這份難得的隱忍,曾國藩才能學有所成,最終走上仕途之路,成為晚清將帥之才。
有一句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他人的為難和刁難,但你越是去爭辯,越是去較勁,最終越是什麼也爭不到。
北宋名相富弼,以才華出眾,文采斐然著稱。
一次有人把他堵在街上,甚是趾高氣揚:「聽說你才學淵博,能否答我一問?」
面對對方的挑釁,富弼面無慍色,反而溫聲答道:「可以,您請說。」
那人繼續問道:「若有人公然辱罵你,你該如何應對?」富弼故意思考了好一會,回道:「我會假裝沒有聽見。」
那人嗤笑一聲,將他大肆奚落了一番,然後轉身離去。
見主人受此侮辱,一旁的僕人急了:「這人如此無禮,為何不見您反駁?」
富弼平靜地解釋道:「此人輕狂,與他駁辯,定會愈演愈烈,最後不論誰輸誰贏,都勢必有人不服。何況他既能當街挑釁,足以見其心胸之狹窄,若繼續爭論,日後必定另有糾纏。與其如此,不如不辯。」
越是內心強大的人,越不去爭,反而活成人生贏家。
《三國演義》中,劉備就是一個最善於不爭的人物。建安三年,劉備被呂布打敗,投奔曹操。劉備為防備曹操的疑心,每日專心種菜,挑糞澆水,深藏不露地演繹了一個胸無大志的庸才。
曹操邀請他煮酒論英雄時,他假裝因一個響雷,就能把筷子嚇掉的假象,演繹了一個膽小如鼠的懦夫。
一個胸無大志的庸才、膽小如鼠的假象,成功地騙過一代梟雄曹操,最終得以逃脫掌控,才有了之後與曹操、孫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劉備的成功秘訣在於他不露鋒芒,不與人爭。若是他每日招搖過市,彰顯自己的才能,勢必會被多疑的曹操斬草除根。
懂得不爭,適時韜光養晦正是劉備能夠獲取成功、名垂千古的重要因素。
常言道:「有容乃大。」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則是人的胸懷。
對人寬容是一種內心強大的表現,更是一種境界。
梁實秋先生一輩子,對人寬容有愛,謙和以待,所以很多人都願意與他交往,樂意稱呼他為「我的朋友梁實秋」。
寬容,也讓他收穫了極大的美譽和眾多的朋友。
有一回,梁實秋先生應好友劉真的邀請去參加師範大學的校慶演講,當時的演講人因故遲到。
在場的師生們等的實在是有些不耐煩,坐在梁實秋旁邊的幾位老師,甚至在言辭間對演講者充斥著不滿的情緒。
校長見等的時間實在有些長,便請在場的梁實秋上臺講幾句話救場。
梁實秋本不喜歡充當這樣的角色,但怕傷及校長的面子,更因為這種場合實在需要處理,還是欣然應允。
他走上臺,幽默地說道:
「過去演京戲,往往正戲上演之前,找一個二、三流的角色,上臺來跳跳加官,以便讓後臺的主角有充足的時間來做準備。我現在就是奉命出來跳加官的。」
一席話,引得全場鬨堂大笑,既用自己寬廣的胸襟替遲到的演講者解了圍,又以將心比心的這份豁達安撫了在場師生們的焦急心情。
先前那幾位說閒話的老師更是受了梁先生的影響,放鬆心情,也不再抱怨。
人生在世,難免有不順心的事,若是處處計較,只會讓自己心力交瘁。
當你學會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人和事,就會發現生活其實不過如此而已。
人心如路,越計較,越狹窄;而越寬容,則會越寬闊。
上面這三個讓人內心強大的習慣,越早養成人生越美好。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