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這場加州「內戰」,正是川普想要的

2025-06-10國際

連日來,美國洛杉磯的抗議者與聯邦執法人員間的沖突愈演愈烈,軍方已部署1700名國民警衛隊士兵和70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到當地。場外的政爭也不斷升級,加州政府起訴川普政府「違法調兵」,川普則威脅要逮捕加州州長紐森,雙方都指責對方可能導致美國發生「內戰」。

川普所說的「解放洛杉磯」是怎麽一回事?沖突背後是兩黨鬥法嗎?美國社會是否將進一步撕裂?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知事會客廳」直播節目(回放)邀請美國問題專家呂祥、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國際問題專家楊丹誌,一起關註洛杉磯沖突折射出的美國現狀。

直播螢幕擷取

一場表演式抓捕

知事:此次沖突源於聯邦政府的執法人員在洛杉磯開展的大規模突襲行動,他們沒有申請搜查令或逮捕令就直接抓人,引起當地居民的強烈反感。聯邦政府為什麽要采取如此激烈的手段呢?旨在釋放什麽訊號?

呂祥: 我認為這是一場表演式抓捕。聯邦政府試圖把打擊非法移民的行動做得極具戲劇性,並非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激化矛盾,展示給那些反對移民的人看,以此鞏固共和黨的強硬形象。

具體來看,這次行動由聯邦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主導。他們未與加州或洛杉磯縣溝通,執法場所集中在購物商場等人流密集區域,看誰像非法移民就把誰摁倒在地,做法粗暴,明顯有制造沖突、激怒支持移民群體的意圖。

而且,ICE在全美約有2萬名執法人員,在加州約6千人,在南加州僅約3千人,卻要應對該地區近300萬非法移民,明顯不具備大規模執法的現實能力。即便抓到人,也難以收容或遣返,這牽涉到很復雜的過程。

6月8日,美國洛杉磯市中心,抗議者在高速公路上與警方對峙。圖源:視覺中國

值得註意的是,這次沖突已經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黨爭,是一次不惜以破壞地方安全與經濟為代價的政治賽局。

加州長期支持民主黨,經濟體量全美第一,是稅收的「凈貢獻州」。州長紐森已經明確表示,加州有能力也有底氣反制。他可能采取司法手段阻止ICE的單方面行動。

知事:從更大的視角來看,美國其他州的民眾如何看待這次沖突?他們傾向於支持哪一邊?

呂祥: 移民問題是美國黨爭中的核心議題之一。通常經濟較發達的地方(如加州、紐約)對移民更寬容,經濟較弱的州則傾向反移民。共和黨將本地失業歸咎於移民,實則是一種政治操弄——美國目前就業率比較高,缺的是低端勞動力,所謂「移民搶飯碗」並不成立。

沖突中被燒毀的無人駕駛出租車。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此次沖突本質上是粗暴執法引發的民眾反彈。但從全美來看,大規模暴力升級的可能性較低。非法移民本就是弱勢群體,無力與軍警正面對抗,真正傾向升級局勢的反而可能是執政者一方——越激化矛盾,就越能證明他們的強硬政策「有理」。我判斷,這場有表演性質的風波很快會平息。

誰都沒按照川普的設想行事

知事:我們註意到,川普很喜歡用「解放」這個詞,此次沖突中他宣布要「解放洛杉磯」(liberate LA),之前向各國加征關稅的日子被他稱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這反映了他什麽樣的認知和理念呢?

楊丹誌: 川普在對外表述中,常常喜歡使用一些看似宏大的辭藻,把自己塑造成「正義的化身」,似乎擁有某種超越常人的權威或使命感。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學者會從心理學角度研究他。

國際關系研究中常用「國家—制度—個人」三層分析框架,而像川普這樣的領導人,往往在「個人」層面上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主觀性。

6月6日,川普抵達莫裏斯敦市立機場後走下「空軍一號」專機。圖源:視覺中國

他曾宣稱只要他上台,俄烏沖突「24小時內就能停火」,這背後透露出一種強烈的優越感與救世主情結。但現實是,無論是普亭還是澤連斯基,都沒有按照他的設想行事。

這說明,川普在國際事務中的實際影響力遠不如他所宣稱的那樣強大。他對外宣示得越高調,結果往往越令人失望,一些美國盟友也看到了這一點。比如最近美日之間的關稅談判,日本表現得反而比以往更強硬。

因此可以預見,如果他在外交上難有實質突破,那在內政上可能會轉向更強硬、更極端的路線來「洗牌」。他需要用某種形式來證明自己依然強大,依然能「完成使命」。但這種做法,反而可能引發新的危機。

知事:第二次執政以來,川普幾乎是為所欲所為,接連推出多項令世人大跌眼鏡的政策、法案。為什麽美國一直強調的制衡機制,看起來失效了呢?未來還有人能制約川普嗎?

楊丹誌: 早在川普第一個任期,他就已經頻繁使用總統權力釋出命令、罷免官員。這讓人意識到,在既客製度之外,美國總統其實仍保有不少實際權力,主要看你如何去使用,這一點上川普比其他人走得都要遠。他當時的做法就像「玩遊戲」,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到了第二任,他對奉承的接受度、情緒化程度都有所加劇。雖然他的一些做法仍受法律限制,但目前美國社會似乎還處在一種觀望狀態,還未真正對他進行系統性清算。

6月8日,在美國洛杉磯的聯邦執法機構門前,警察試圖驅散抗議人群。新華社發

同時,在面對外部壓力時,川普也會做一些現實層面的調整與轉圜,只是不像當初那樣高調。

但要他公開承認錯誤並不容易,畢竟他是一個極端註重面子的人。這也意味著,如果不能及時止損、平息民憤、任命更合適的人選,他將面臨更大的治理危機。

未來要看兩點:一是美國社會是否會觸發一次總的清算,二是川普自己是否還有能力在短期內有效掌控局面。如果不能及時調整,那矛盾恐怕只會繼續激化。

馬斯克與川普的根本立場格格不入

知事:近期,馬斯克與川普之間撕破臉皮,也是一個熱門話題。他們之間矛盾迅速激化,真的是因為「大而美」法案嗎,還是有別的深層次原因?

楊丹誌: 我傾向於從性格與心理層面來看這場分裂。川普與馬斯克兩人都具備極強的自我意識,這對「強人」都缺乏妥協的能力,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又都渴望掌控權威,這種組合遲早會因為性格沖突或權力邊界問題而爆發裂痕。

3月14日,美國佛羅裏達州,川普和馬斯克在交談。圖源:視覺中國

呂祥:我一直認為,馬斯克當初靠近川普,本質上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其實他和川普本就是兩類人。馬斯克代表的是技術理性,他是美國電動汽車的拓荒者,支持者多來自自由派和年輕人,關心碳排放、綠色能源。

而川普上台後,幾乎在所有政策層面都對清潔能源持否定態度。馬斯克靠近川普,是希望至少在新能源領域獲得一條「生路」,比如保留補貼。但「大而美」法案的出台,直接傷及馬斯克的核心命脈——不僅限制了清潔能源發展,還回歸傳統能源路線。對馬斯克而言,這等於「砍了一條腿」。

此外,馬斯克是典型的全球主義者,他的商業版圖高度依賴全球市場和供應鏈,而川普則推崇關稅主義、保護主義,兩人的根本立場格格不入。

對川普來說,「忠誠」更重要

知事:嚴格意義上來說,馬斯克並不是川普的下屬,更像是他的盟友。我們知道,川普吸取了上一次執政的教訓,本屆政府的班底突出強調「忠誠度」。這個班底真的是鐵板一塊嗎?未來他有可能再次遭遇「背刺」嗎?

楊丹誌: 自川普再度上台以來,他周圍匯聚了一批「只講忠誠、不問是非」的人物。他的幕僚往往言必稱「欽佩」「敬仰」,完全是川普喜歡聽的那一套。

所以現在川普團隊中,「能力」往往被排在「忠誠」之後。這就解釋了為什麽副總統萬斯在對外場合可以毫不客氣地抨擊歐洲政要,但在川普面前又百依百順。

這讓馬斯克感到難以忍受。他原以為自己能靠「盟友」身份換取政策豁免,而一旦核心利益受損,便忍不住發作,導致矛盾激化。甚至有人稱他是「美版淮陰侯韓信」——幫助川普上位後被「飛鳥盡,良弓藏」。

我認為,這也反映了川普用人風格的本質:他需要的是忠誠,而不是互相制衡。這種風格長期下來,會嚴重影響決策的多元性與理性程度。

來源:長安街知事微信公眾號

記者:劉曉琰,高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