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美國已經「系統性」地輸了,當它把中國定位成「系統性對手」開始

2024-11-30國際

站在白宮的落地窗前,拜登總統眉頭緊鎖。當年川普信誓旦旦要用關稅大棒制服中國的豪言壯語,如今聽來不免讓人啞然失笑。短短六年光景,美國對華戰略竟從"單打直入"演變為"系統性對抗",這背後折射出的實力消長,不能不讓美國決策層寢食難安。這種轉變背後隱藏的深意,引發了全球的關註和思考。

回望六年前的中國,還在為推進"中國制造2025"戰略而絞盡腦汁。彼時的川普政府,也不過把中國視作一個可以透過貿易戰輕松擊潰的對手。可誰能料到,在美方步步緊逼的高壓態勢下,中國非但沒有偃旗息鼓,反而激發出驚人的創新活力和發展韌性。當拜登政府把戰場擴充套件到科技、地緣政治、金融等全方位領域時,中國已然在這場"不對稱"賽局中占據了主動。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不僅沒有因為外部壓力而停滯,反而加快了步伐,展現出令人矚目的創新能力和產業韌性。

現如今,每當美國政要提及中國是"系統性競爭對手"時,語氣中總帶著幾分焦慮。這哪裏是什麽"受迫害妄想癥"?分明是實力對比已悄然改變的無奈寫照。可笑的是,西方一些精英仍陶醉在"遙遙領先"的自我陶醉中,仿佛只要不承認現實,就能永葆優勢地位似的。這種認知偏差不僅沒有幫助美國應對挑戰,反而讓其在國際競爭中越發被動。

要知道,在國際競爭中,"認知失調"往往比實力下滑更致命。美國精英們熱衷於把中國描繪成"威脅",卻對自身積累的問題視而不見。從制造業空心化到科技創新乏力,從金融泡沫頻現到社會撕裂加劇,這些才是真正的"系統性"挑戰。美國政府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遏制中國上,卻忽視了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關鍵任務。這種本末倒置的策略選擇,註定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美國的產業空心化問題由來已久。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制造業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紛紛將生產線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這種趨勢不僅導致美國制造業就業崗位大量流失,也使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逐漸弱化。而中國則抓住這個歷史機遇,透過不斷提升技術水平胡管理能力,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體系。

放眼全球,誰能想到當年被譏諷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如今已在高端制造、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領域形成獨特優勢?這絕非偶然,而是中國堅持自主創新、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美國一些政客動輒祭出制裁大棒,殊不知這恰恰倒逼中國加快突破"卡脖子"技術,在逆境中開辟新路。在新能源汽車、5G通訊、人工智慧等領域,中國企業展現出的創新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已經得到全球認可。

細究起來,美國對華戰略的轉變恰恰反映了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當年川普認為透過貿易戰就能迫使中國就範,顯然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適應能力。事實證明,外部壓力不僅沒有阻礙中國的發展步伐,反而加速了其產業升級和創新突破。從華為的"備胎"計劃到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加速發展,無不印證了這一點。

美國的對華戰略,正在陷入一個怪圈:越是打壓遏制,越是加速中國的自主創新;越是企圖"圍堵",越是推動中國開拓多元市場。當年輕輕松松就能搞定的"貿易戰",如今演變成曠日持久的"系統性對抗",這豈不是莫大的諷刺?這種策略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反而刺激了中國加快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鏈最佳化升級的步伐。

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西方精英還在故作輕松地強調"我們遙遙領先"。這種刻意回避現實的心態,不正如文章所說,是典型的"偽現實主義"嗎?歷史早已證明,傲慢與偏見從來不是應對挑戰的良方。過度自信和現實脫節的認知偏差,往往會帶來戰略判斷的失誤。

從歷史經驗來看,任何一個大國的衰落,往往都始於對形勢的誤判和對自身問題的忽視。美國一些精英們沈迷於"遙遙領先"的自我陶醉,不僅沒有正視國內積累的深層次問題,反而把精力過度投入到遏制他國發展上,這種策略選擇本身就值得深思。

客觀地說,中國在一些領域確實已經具備了全球有利競爭,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就想要取代誰或者挑戰誰。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主張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美國一些政客熱衷於渲染"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暴露了其對和平發展時代潮流的誤讀。

最後作者想問:當美國把遏制中國作為"頭等大事"時,是否意味著它已經失去了重振自身競爭力的信心?面對全球化時代的新挑戰,零和思維和對抗策略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對此,你是怎麽看的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