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蒙古「遠交近攻」,是聰明還是愚蠢?

2025-01-12國際

蒙古這波操作是嫌自己日子過得太舒坦了?放著中俄兩座大山不靠,跑去跟遠在天邊的印度法國眉來眼去,還故意繞開中國的路,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挖坑嗎?

蒙古最近的外交政策,說句不好聽的,就是「作」。夾在中俄兩大國之間,原本可以左右逢源,安心發展。結果人家偏偏不走尋常路,開始玩起了「第三鄰國」策略,跟印度、法國套近乎,尤其是在礦產資源開發上。更讓人看不懂的是,寧願多花錢走遠路, 也不願意利用中國的運輸通道。

這種「舍近求遠」的操作,背後究竟是什麽邏輯?

蒙古的礦產資源確實誘人。它擁有豐富的煤炭、銅、金、鈾等資源,其中煤炭儲量位居世界前列,一些稀有金屬的儲量也相當可觀。對於急需發展經濟的蒙古來說,這些資源是重要的經濟支柱。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蒙古的煤炭儲量估計超過1500億噸, 其中焦煤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10%。蒙古還擁有豐富的銅、金、鈾等礦產資源。這些資源對於像印度這樣的快速開發中國家來說 ,具有極大的吸重力。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之一,其對焦煤的需求量巨大,而蒙古的焦煤資源正好可以滿足印度的需求。

蒙古與法國的合作主要集中在鈾礦開發上。法國在核能領域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而蒙古擁有豐富的鈾礦資源。雙方合作可以實作互利共贏。

蒙古想擺脫對中俄的依賴。長期以來,蒙古的經濟和安全都高度依賴中俄兩國。這種依賴讓蒙古在外交上缺乏自主性,也讓一些蒙古人感到不安。他們希望透過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系,來平衡中俄的影響力,提升蒙古的國際地位。

蒙古的「第三鄰國」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 蒙古剛剛擺脫蘇聯的控制 ,開始尋求多元化的外交關系。這一政策旨在透過發展與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的關系,來減少對中俄的依賴,維護蒙古的獨立和安全。

這種想法未免有些天真。蒙古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與中俄的聯系是不可分割的。想要完全擺脫對中俄的依賴,既不現實,也不符合蒙古自身的利益。

再次,蒙古可能高估了自身的地緣政治價值。一些蒙古政客可能認為,在當前國際形勢下,蒙古的地緣戰略地位變得更加重要,可以利用這種地位來獲取更多的利益。他們可能覺得,透過與印度、法國等國合作,可以提升蒙古的國際影響力,並在與中俄的談判中獲得更多籌碼。

但這種想法顯然有些一廂情願。蒙古的地緣政治價值固然存在,但遠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那麽大。在國際舞台上,蒙古的影響力仍然有限。

蒙古的決策可能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響。一些國家可能出於自身的地緣政治考慮,鼓勵蒙古采取更加獨立的外交政策,甚至試圖挑撥蒙古與中俄的關系。這種外部幹預,無疑會對蒙古的決策產生影響。

從法律角度來看,蒙古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有權選擇自己的外交政策和合作夥伴。在行使這種權利的也應該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周邊環境。蒙古的外交政策應該符合蒙古的國家利益,而不是被其他國家的利益所左右。

蒙古選擇與印度、法國合作,繞過中國,是一種冒險的舉動。這種做法不僅會增加蒙古的經濟成本,還會損害蒙古與中俄的關系,最終可能得不償失。蒙古應該認清現實,珍惜與中俄的合作關系,不要被一些虛幻的承諾所迷惑。

蒙古的「遠交近攻」策略,真的能帶來好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