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期望中歐合作為動蕩世界註入確定性

2024-02-13國際

2023年12月7日,中國和歐盟在北京舉行了第24次領導人會晤。這是4年來,雙方領導人首次面對面交流,就中歐關系的戰略方向、重大問題和全球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為中歐關系的未來發展制定了指導原則、確定了重點領域、增加了合作動力。

這次會晤非常及時。近來,中歐關系遭遇了不少困難,外部幹擾和內部限制因素日益凸顯。一方面,歐洲出現了對中國的疑慮和恐懼,甚至有人試圖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和道德化。2019年,歐盟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將中國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對手」和「制度性挑戰者」。隨後,歐盟提出了對華「降低風險」的政策,給雙方的務實合作帶來了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歐盟為了應對俄羅斯的威脅,而加強了與美國的聯盟,使其成員國的政策越來越受美國的影響,失去了戰略自主的能力。歐盟在美國的主導下,參與了供應鏈安全、台灣問題、印太地區合作和「全球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等議題,對中歐合作造成了外部阻力。中歐高層對話,有利於增進信任、消除誤解、為雙方合作的持續推進提供新動力。

中歐之間不存在根本的利益沖突,雙方是合作夥伴而不是敵人。合作中難免會有競爭,但不能因為競爭而放棄合作。最需要消除的風險,是政治化帶來的不穩定性;最需要減少的依賴,是回歸保護主義的陋習。

盡管面臨風浪和挑戰,中歐關系仍然展現出強勁的韌性和活力——中歐是彼此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雙方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在投資和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中國企業也是歐洲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中歐班列貫通了歐洲25個國家217個城市,十年來促進了超過3400億美元的貨物貿易,成為中歐共建「一帶一路」的亮點之一。事實證明,中歐雙方是重要的經貿夥伴,合作領域廣泛,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格局。這是中歐關系的基礎。

中歐合作的韌性,不僅源於經貿利益,還源於雙方的歷史和現實。中國提倡的「和而不同」與歐盟的多元包容相契合,雙方的文明為中歐的相互尊重和共同發展打下了思想基礎。歷史上,歐洲有著與中國獨立自主交往的傳統,意識形態的差異從未影響雙方的務實合作的基礎。法國等歐洲國家最早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建立了成熟的外交機制,雙方共同應對了多次全球危機,成為東西方求同存異、務實合作的典範。現在,中歐雙方的內在聯系仍然緊密,沒有「脫鉤斷鏈」的深層動力和民意支持。許多歐洲企業計劃擴大在華業務,並期待更多的合作機會;許多歐洲人在中國推出旅行免簽的新政後開始籌劃赴華旅行,雙方合作的民間紐帶牢固可靠。

目前,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的範圍、程度和影響都十分突出。在這樣的世界中,中歐應該透過戰略溝通增進理解和信任,透過開拓創新加強互利合作,透過對話協商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深化合作、實作共贏。而這背後有三大因素的推動:

一是,中歐合作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中國和歐洲位於歐亞大陸的兩端,經濟互補性強,是天然的合作夥伴,而不是所謂的「制度性挑戰者」。目前,歐盟面臨多重危機的沖擊,內外矛盾激化,經濟增長緩慢,急需加強與中國的夥伴關系,透過務實合作來提升經濟,從而穩定社會秩序,重塑其在國際社會的形象。

二是,中歐友好交流順應民心。根據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今年4月釋出的民意調查顯示,民眾普遍認為中國是歐洲的「必要夥伴」,並傾向於對中國開展務實合作。同時,中歐雙方在文化、藝術、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密切,為雙方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架起了橋梁。

三是,中歐的務實合作順應時代。復雜多變的國際治理問題,對任何國家都是巨大的挑戰,無法獨自應對。要贏得未來,就必須認識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中歐作為全球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同為多極世界中重要且獨立的一極,無論是維護多邊貿易規則、建設開放公平的國際經濟體系,還是推動全球治理,都需要進行務實合作。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中歐選擇對話合作,就不會出現陣營對抗;中歐選擇和平穩定,就不會引發新的冷戰;中歐選擇開放共贏,就能為全球的發展繁榮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