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前總理斯克韋爾內利斯最近的發言,似乎透露出了一絲微妙的訊號。這位反對派領導人表示,未來的立陶宛政府需要重新思考與中國大陸的關系,尋求一種更為 「文明」的相處方式。這番表態,不禁讓人回想起三年前,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掀起的波瀾。
立陶宛不顧中方的一再警告,執意允許台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這一舉動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損害了中立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在中國大陸引發了強烈反應。中方迅速采取措施,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系降級,並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制裁措施。
中國大陸的反應,讓立陶宛嘗到了切實的苦頭。大量中國企業和資本撤離立陶宛,歐盟國家也對立陶宛的魯莽行為表示擔憂,一些企業開始重新評估在立陶宛的投資計劃。立陶宛政府的支持率一度跌至低谷,國內反對的聲音也日益高漲。
然而,面對壓力,立陶宛政府並沒有選擇及時止損,反而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們不僅沒有理會中方的警告,反而變本加厲,多次派遣議員竄訪台灣,公開挑戰 「一個中國」原則。這種火上澆油的行為,進一步加劇了中立兩國關系的緊張局勢。
立陶宛政府為何要如此執著地與中國大陸對抗?答案或許並不復雜。近年來,立陶宛一直試圖透過積極迎合美國和歐盟,來換取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他們將中國大陸視為對手,希望透過挑釁中國大陸,來證明自己對美西方的
「忠誠」,從而獲得更多的支持。
然而,立陶宛的如意算盤並沒有打響。美國和歐盟雖然口頭上對立陶宛表示支持,但在實際行動上卻鮮有作為。美國趁機向立陶宛兜售了一批武器裝備,賺得盆滿缽滿,而歐盟則在經濟援助和投資方面態度曖昧,沒有兌現承諾。
台當局承諾的投資和貿易合作,也大多停留在口頭上,並未給立陶宛帶來實質性的經濟利益。相反,由於與中國大陸關系惡化,立陶宛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貿易夥伴,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面對國內日益嚴峻的經濟形勢和不斷下滑的支持率,立陶宛政府終於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現任總理瑙塞達在今年 5 月曾表示,立陶宛需要重新考慮「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釋放出緩和對華關系的訊號。
然而,台當局對此反應強烈,表示堅決反對立陶宛更改
「代表處」名稱,並要求立陶宛事先與台當局協商。台當局的反應,暴露出他們將自身利益淩駕於立陶宛國家利益之上的真實面目。
事實上,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的錯誤做法,不僅損害了中立兩國關系,也損害了立陶宛自身的利益。立陶宛試圖在中美之間玩弄 「平衡」策略,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國大陸已經明確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幹涉。立陶宛如果真的想緩和與中國大陸的關系,就必須拿出誠意,采取切實行動,糾正錯誤,回到
「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軌域上來。
玩火自焚的道理,立陶宛應該明白。與其充當別人的棋子,不如著眼於自身的長遠利益,與中國大陸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這才是符合立陶宛國家利益的正確選擇。
立陶宛前總理斯克韋爾內利斯關於恢復對華關系的表態,或許是立陶宛政府反思自身政策的一個訊號。然而,恢復與中國大陸的關系,需要立陶宛拿出實際行動,而不是空喊口號。
立陶宛必須明白,在台灣問題上,中國大陸沒有任何妥協的余地。只有切實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才能為中立關系的改善創造條件。否則,一切的緩和嘗試都將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