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釜底抽薪,中方3招打痛歐盟,大眾關閉在德工廠,博雷利對華示好

2024-09-09國際

中國對歐盟連出3招,招招打到痛處。大眾突然關閉在德工廠,是否受到中歐貿易糾紛的影響?歐盟「外長」主動對華示好,又有怎樣的目的?

在俄烏沖突爆發後,歐盟積極響應美國的舉措,對俄羅斯實施了14輪制裁,跟這個昔日的重要經貿夥伴「一刀兩斷」。結果,歐盟失去了低價的能源和原材料,制造業和民生成本大增,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但歐盟依然不吸取教訓,又在8月20日對另一個重要經貿夥伴中國動手,對中企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對此,中方在豬肉、白蘭地、乳制品方面對歐盟實施反制,已經有歐洲農民公開要求歐盟賠償他們的損失。

在這種背景下,德國知名車企大眾作出一個決定,準備關閉在德的一家汽車制造廠和一家零部件廠。如果大眾的計劃落實,將是其成立 87年來,首次關閉德國本土的工廠。這意味著,將有20萬家庭的生活受到影響。根據大眾的說法,他們此舉是減少成本。但事實上,作為德國制造業的龍頭企業,大眾現在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其市場份額在持續減少。

但有分析認為,大眾關閉本土工廠的根本原因,是歐盟在全球產業升級中落入下風。二戰後,飽受戰火折磨的歐洲透過「馬歇爾計劃」,獲得了大量來自美國的重建資金、技術。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為了防止法國在歐洲大陸一家獨大,特意選擇了德國作為重點扶持物件,幫助他們擺脫了二戰陰影。蘇聯解體後,德國又獲得了大量技術和人才,還擁有了東歐市場。此後,德國企業又透過「技術換市場」,與中國建立了緊密的貿易關系,市場持續增加、利潤也越滾越高。

然而,在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結束了衣帽領域時,他們慶賀擺脫了勞動力密集產業,然後指責中國「強迫勞動」。西方逐步結束了鋼鐵、石化領域,祝賀自己不再有高汙染產業,然後拿著「綠色環保」「清潔能源」「低碳排放」等施壓中國。西方離開中低端日用品產業,為自己能買到更廉價的產品感到高興,又指責中國進行傾銷。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在自己建立的「新能源」領域這個道德高地上,完全無法與中國進行競爭時,他們只能進行加稅,但已經沒有什麽作用。

對大眾這種傳統油車產業的巨頭而言,在新能源領域無法與中企競爭,他們只能「壯士斷腕」,要麽關閉成本更高的德國工廠,前往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發展;要麽與行業領軍者進行合作,在技術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有意思的是,與中國進行合作,大眾等企業兩個條件都能滿足,因此他們沒有什麽可猶豫的。

大眾的選擇,也表明了歐盟如果與中國爆發「貿易戰」,將面臨怎樣的尷尬處境。而且,指使歐盟對華加稅的美國,自己卻連續兩次推遲對中國一系列產品加征關稅的政策。這種情況,也迫使歐盟「外長」博雷利公開發聲,先是高調稱贊中國制度有多麽成功,隨後就表示中歐「不能進行系統性競爭」。顯然,歐盟知道「貿易戰」打不得,主動對華示好。對歐盟釋放的訊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進行了贊賞,表示中方願與歐盟妥善管控分歧,共建繁榮。不過,中歐貿易紛爭能否結束,還得看歐盟接下來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