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生來都是天註定,那咱們真的能自己決定什麽時候走嗎?

今年的二月,那荷蘭的老總理和他老婆,倆人93歲高齡,一起選了安樂死,結果就一起走了。
他真心信仰宗教,即使聽說自殺不能去天堂,他還是堅決選擇了安樂死。

夫妻倆為啥會選擇這條路,給咱們普通人合法自殺的門?這是社會進步還是有人想從中謀利,道德都變味了?

德裏斯1931年生人,從小在教會學校念書,大學時還加入了基督教民主黨,生活一直挺守規矩的。
拿了法律博士,他就開始了當官的生涯,還遇見了老婆。戀愛三年,然後就成了家,也有了孩子。

結婚後,尤金妮一直是德裏斯最鐵的閨蜜,不管德裏斯在政治圈有多風光,尤金妮都默默守護著他,照顧家務,給他生了個兒子,又生了女兒。
他們有了仨娃,德裏斯的工作升職就像坐火箭一樣,他從農業部門開始,一直做到了司法部的老大,最終還被選為副總理候選人。

1977年,德裏斯成了荷蘭的首相,那年他46歲,正當壯年,結果就爬到了政治頂點。
德裏斯的一生真是一帆風順,過得特順心。當完5年首相後,他也沒休息,接著就去日本和美國當了外交代表。

老婆跟著他走遍了地球一半的地方,那三個孩子啊,也一個個長大成人了,還給他們家添了7個小孫兒呢!
1995年,64歲的德裏斯退休了,他回了荷蘭,開始寫書、講課,過上閑雲野鶴般的退休日子。那年,他的想法也來個大轉彎。

德裏斯的一生簡直就是西方宗教家庭的典範,他上教會學校,一直忠誠於信仰,家裏孩子一堆,孫子輩的都有好幾個,妥妥的人生贏家啊!
德裏斯的政治立場一直是那個老派的保守派,但退休後啊,他的思想轉彎了,往左翼方向去了,有時候還搞得很激進。

他最瘋狂的事情是,和老婆一起申請了安樂死。想也知道,在西方宗教那可是一項大罪啊。
因為嘛,上帝只幫自救的人。要是沒人自救,那上帝就不管了,這樣子的話,要麽上不了天堂,說不定還得去地獄。

這德裏斯一輩子都挺虔誠的,怎麽突然來這麽個跟老傳統對著幹的舉動呢?說起來,這一切都是從2019年開始的。
1988年那會兒,他在個活動上把以色列狠批了一頓,還挺力挺巴勒史坦的。他還搜集了一大堆以色列的所謂「犯罪」資料和檔。演講現場熱鬧得不行,情緒超級激動。

就在他情緒高漲地演講時,突然眼前一黑,直接栽在講台上。那年德裏斯88歲,得了個腦溢血。雖然命是撿回來了,但這病讓他說話都不利索了。
從那以後,他演講是別提了,走路都搖搖晃晃的。不過,他的病可沒停,反而越演越烈,他明顯覺得自己身體一天天不行了。

五年下來,天天這樣過老年生活,一直活躍在社交場上的德裏斯真的受夠啦。他明白再這樣熬下去,自己早晚得變成個躺在床上動彈不得、啥也幹不了的老頭。
他不想自己淪落到連自尊都丟了,於是頭一次和妻子坐下來,聊了聊關於死的話題。倆人年紀相仿,都93歲了。

她身體也不行,全靠藥片撐著。她這輩子都沒正經幹活,就是專職照顧德裏斯來的。要是德裏斯先走了,她一個人留在這,那可真是活不下去的感覺。
德裏斯和尤金妮商量了一番,決定申請那個「雙安樂死」。他們倆都不想再受病痛的苦,也不想讓對方孤零零一個人面對未來的日子。

荷蘭的安樂死是合法的,但審查可嚴格了。要是德裏斯病得不行了,孩子們可不能幫他申請那啥安樂死的。
所以,這對夫妻倆商量著,趁著倆人還能清楚想事兒,得趕緊把那些法律檔給簽了,好體體面面地走。

德裏斯一做出這個選擇,就直接在荷蘭老年人關懷的論壇上公開了,跟其他差不多歲數的人分享了他們的打算。
他心裏美滋滋的,生命的最後一天,他還能自己洗個澡,刮刮胡子,穿上最喜歡的西裝。他和妻子一起站在他們最愛的畫前,留下了他們人生最後的美好回憶。

2月5號那天,全家人都陪著德裏斯和尤金妮,倆人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手拉著手,深情地互相望著對方。
眼睛裏沒看出一點害怕,全是平靜和放松。藥水慢慢地打進他們體內,這對已經攜手走了70年的老情侶,在對方的陪伴中,安安靜靜地走了。

2022年啊,荷蘭就有29對老頭兒老太選擇了一起安樂死,這數每年都得往上漲似的。
德裏斯和老婆的「一起安樂死」事兒,不只是他們自己怎麽想生命和死的問題,還把全球人都拉進了關於安樂死對錯、尊重生命和誰做主的討論裏去了。

2018年,台灣的傅達仁在家人一起的時候,決定去瑞士享受安樂死。這哥們兒以前是打籃球的猛男,退休後還做了籃球教練呢。

中年時期又成了體育記者,時不時還采訪姚明這些運動員。這位一直健壯的人,卻到了晚年因為癌癥,瘦得跟皮包骨頭似的。

他受盡了胰臟癌的煎熬,決定在還有尊嚴的時候離開。生命的終章,兒子和老婆坐在他兩邊,他拿起了那瓶藥水,一口氣喝下去。

兒子緊緊摟著他,傅達仁慢慢閉上眼,開始沈沈睡去。全家人都在他耳邊輕聲說,爸,以後你不會再疼了,爸,你去的地方全是快樂和幸福。
兩分鐘後,傅達仁的呼吸停了,他像是進入了永恒的夢鄉。等到他完全不在了,忍著淚的家人這才忍不住哭出聲來。

可能吧,咱們也說不準他們選的是對是錯,但這倆人用自己那一套,給愛情、尊嚴和掌控生命來了個定義。
說真的,咱們得好好想想,怎麽才能有尊嚴地迎接生命盡頭,怎麽讓生命在謝幕時更有面子。這是個不能反悔的決定,咱們是不是真的應該給普通人這樣的選擇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