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周,中東戰火延宕局勢升級,尤其黎巴嫩被認為遭到「幾十年來最致命、最具破壞性的」軍事打擊。先是黎巴嫩境內數千台通訊裝置被無差別遠端同時引爆,之後以色列對敘利亞、黎南部和東部實施多輪大規模空襲,本月初又對黎巴嫩發動地面進攻,同時以色列自己的軍事和安全目標也遭到伊朗大規模飛彈襲擊。一面是一觸即發的全面戰爭,一面是以驚人速度惡化的人道主義災難,中東何去何從,正在成為對戰事相關各方乃至國際社會的嚴峻考驗。
無論是黎巴嫩還是整個中東,都不應該淪為戰火下的「人間煉獄」。針對平民的「集體懲罰」和無差別襲擊,必須立即停止。至今,200萬加薩民眾仍在封鎖和炮火中掙紮求生,黎巴嫩絕不能成為下一個加薩。自9月底以來,該國1/4地區的民眾收到以色列軍事撤離警告,境內60多萬人流離失所,另有30多萬人離開該國。自去年10月以來,黎以沖突在黎巴嫩已造成2141人喪生、10099人受傷。這些數位背後是無數家庭的破碎和民眾的苦難,這一幕人間悲劇,不應在21世紀的文明社會中上演。
在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整一年的時間節點,人們痛心地看到,中東流血的傷口非但未能愈合,卷入戰爭的國家反而明顯增加,沖突的烈度仍在上升。為保護其盟友,美國擴大了在中東的軍事存在,並幫助以色列攔截從伊朗發射的飛彈。與此同時,所有的軍事對抗都沒能增加中東任何國家的「安全感」。過去和現在的事實證明,美國在中東延續幾十年的軍事幹預同樣不能令以色列變得更安全,相反,這些舉動催生了更多地區武裝抵抗力量,讓以色列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脆弱,中東民族和教派間的矛盾和怨恨,也在不斷升級的戰事中越結越深。
任由暴力邏輯主導的中東局勢,如同失去了制軔系統的車輛,隨時面臨翻落懸崖的危險。駭人聽聞的尋呼機爆炸事件,以一種極端的方式發出警示:仇恨與高科技相結合的產物,正將現代戰爭的殘酷指數推向新高。眼下中東發生的景象,對生命和人權的漠視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空氣裏彌漫的血腥味和恐懼感無一不在提醒人們,戰爭永遠不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它只會帶來痛苦與災難。
留給中東重建和平的機會視窗正在快速縮小,當務之急是制止軍事冒險,推動局勢降溫。10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進行了近兩個月以來的首次通話,但以色列對中東多地的襲擊仍在繼續,並聲稱將以「致命、精準、令人驚訝」的方式報復伊朗。華盛頓在口頭呼籲停火的同時,在過去一年內向以色列提供了至少179億美元的軍事支持,儼然成為了中東地區持續「暴力迴圈」的發動機。同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大使在安理會公開會上的發言中,強烈敦促有關國家把拯救生命擺在第一位,展現政治意願,秉持公正立場,摒棄政治算計,對當事方施加一切可用的影響力。用外交努力而非軍事手段解決中東問題,是中國一貫堅持的立場,也是把中東從全面戰爭的懸崖邊拉回的唯一可行路徑。
歸根結底,整個中東地區持久安全的前提,在於以色列與巴勒史坦能夠實作和平共處。「兩國方案」提供了讓巴以雙方在相互承認和安全的基礎上和平共處的路線圖,它應被視作中東擺脫長期沖突和暴力迴圈詛咒的一把鑰匙,理應獲得更多重視和積極推動。對中東的外交斡旋需要各方的誠意和配合,在這一過程中,聯合國作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最核心的組織,肩負著和平解決危機的重擔也面臨著巨大考驗,絕不能被邊緣化。
戰爭沒有贏家,只有受害者。把中東從全面戰爭的邊緣拉回來,推動局勢降溫、停火止暴、避免人道主義災難,這是國際共識,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希望各方從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出發,以冷靜、理性、負責任的態度處理當前局勢,有影響力的大國尤其應該從中發揮建設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