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大會的講台上,英國首相斯塔默的目光如炬,直逼著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丟擲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高達六十萬俄羅斯士兵在這場戰爭中喪生,你們怎麽還有臉踏進聯合國大會?告訴我,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麽?」
斯塔默的語氣中充滿了憤慨和不解:「為什麽俄羅斯代表團還能堂而皇之地坐在這裏?他們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公然踐踏【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粗暴侵犯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不僅是對國際秩序的嚴重破壞,更是對世界和平的公然挑釁!他們究竟有何顏面繼續出現在這裏?」

面對斯塔默的質問,拉夫羅夫似乎早已習以為常。他面不改色,仿佛那些尖銳的批評只是過耳的清風。也許是長期以來面對各種指責,他已經練就了處變不驚的本領;又或許,他深知自己肩負著維護俄羅斯立場的重任,無論面對怎樣的壓力,都必須保持鎮定。畢竟,就連普亭大帝本人,如今也對聯合國大會避之不及。
對於「為何還有臉來聯合國」的質疑,拉夫羅夫早已在大會上給出了官方解釋。他將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定義為「特別軍事行動」,聲稱其目的是為了保護烏克蘭人民,消除對俄羅斯的安全威脅。他將烏克蘭危機的根源歸咎於北約的東擴,指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無視俄羅斯的警告,執意擴張軍事存在,最終導致了這場沖突的爆發。

拉夫羅夫的解釋和辯護,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巨大的爭議。9月18日,芬蘭總統亞歷山大·斯塔布公開呼籲對聯合國進行改革,建議擴大安理會規模,廢除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並暫停任何參與「非法戰爭」國家的會員資格,矛頭直指俄羅斯。
無獨有偶,9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與印度、日本和澳洲領導人舉行四方安全對話會議後發表聯合聲明,同樣呼籲對聯合國安理會進行改革,建議吸納來自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國家成為新的常任理事國,以增強安理會的代表性和公平性。

然而,盡管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批評聲浪越來越高,但真正敢於在聯合國大會上當面質問俄羅斯「為何還有臉來」的,目前還只有英國。不可否認,俄羅斯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公然違反【聯合國憲章】,對主權國家發動軍事入侵,其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了聯合國的權威和公信力。如果按照正常的國際秩序,俄羅斯應該被立即開除出聯合國,甚至被剝奪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然而,聯合國現行的規則卻讓這一切變得異常艱難。由於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只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有一個國家投下反對票,任何決議都無法獲得透過。這就意味著,只要俄羅斯自己不同意,任何針對它的制裁和懲罰都無法真正落地。

回顧俄烏戰爭爆發之初,時任英國首相強森是第一個抵達基輔,並向全世界表達英國堅定支持烏克蘭的領導人。當烏克蘭面臨孤立無援的困境時,又是強森率先伸出援手,為烏克蘭送去了寶貴的軍事援助和人道主義物資,並帶動了歐美國家對烏克蘭的援助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