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深度解析美國政府被起訴

2025-01-12國際

1月6日,日本制鐵公司正式起訴美國政府。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計劃支持日本制鐵公司的起訴。日本首相石破茂進一步表態,要求美國要想辦法消除未來日企對美投資的擔憂。

外國企業和外國政府起訴美國政府的例子並不多,日本作為美國「親密」的盟友,這次更是「豁出去」了。日本政府公開對美國表態,日本政府別無選擇,必須出此對策。

要如何理解日本這樣的行為?

這次起訴,要從日本制鐵公司對美國鋼鐵公司的收購說起。

1月3日,美國政府宣布,禁止日本制鐵公司收購美國鋼鐵公司。起訴美國政府,是日本制鐵公司和日本政府對美國這個決定的直接回應。

從回應中,我們可以對日本的心情感知一二。日本制鐵公司的官方公告提到:

美國政府這樣對待日本盟友,讓日本深感震驚和不安。日本方面認為,這也向任何一家考慮在美國進行重大投資的公司發出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資訊。

這起收購,原本是板上釘釘的事,美國鋼鐵公司的股東以超過98%的多數贊成批準收購。

從商業邏輯來講,收購符合雙方心意,甚至原本是美國有求於日本。

鋼鐵產量的數據對比可以鮮明地反映這個問題:過去十余年間,日本制鐵公司的全球排名始終位居前5,而美國鋼鐵公司則從第11快速下滑到了20名開外。

這樣的跌勢,最近兩年沒有停止,美國鋼鐵公司不僅在持續減產,其人員和工廠規模也在不斷縮減。

商務部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 周密:

鋼鐵產業一直以來都是美國重點保護的產業,這幾年美國重振制造業,也十分需要鋼鐵這一原材料作為支持。鋼鐵產業的重組,能夠促進美國鋼鐵產業的發展,帶動制造業復蘇,符合近幾年美國迫切推動制造業回流的行程。

而為了挽救美國鋼鐵公司, 美國政府,已經盡力了。

美國政府這一輪的行動,可以從2018年說起。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部副主任 朱鶴:

由於鋼鐵產業屬於基礎產業,美國對於鋼鐵產業的認知,主要集中在價格問題上。美國認為,國際鋼鐵產業崛起使得美國本土的鋼鐵失去了有利競爭。因此,美國為應對海外市場帶來的「低價風險」,往往會選擇關稅手段,來強制增加本國產品的市場占比。

2018年,美國對進口鋼鐵加征25%的關稅。

但這一次,關稅的效果並不好。

從結果來看,2020年以來,美國鋼鐵的價格經歷了「過山車」式的波動,尤其是2024年,美國鋼鐵價格下降了近40%。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本土鋼鐵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斷下降,嚴重影響了下遊產業的競爭力。美國鋼鐵公司作為美國頭部鋼鐵公司,境況更是難上加難。

不斷波動的鋼鐵價格市場,擾亂了美國鋼鐵公司的生產和發展計劃, 尤其是新工廠的建設和技術升級。

而同一時間,其他國家,卻在快速進步。

這也是美國只顧加征關稅而忽視掉的問題關鍵所在。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型煉鋼技術正在湧現,在過去三年搶占著傳統煉鋼產業的市場。

相較之下,根據相關評估,美國鋼鐵公司使用的還是1940年代的技術。

近三年來,美國鋼鐵公司的業績持續下滑。2023年,美國鋼鐵公司的營收從210.65億美元下降到180.53億美元,凈利潤率已經在盈虧平衡點附近徘徊。

時至今日,哪怕美國意識到了問題,想要轉變思路,也沒錢投資技術了。

因此,向外部求助,成了美國鋼鐵公司為數不多的選擇。

在這其中,日本,是願意出錢又出技術的那一個。

根據世界鋼鐵協會統計,日本制鐵公司若能成功收購美國鋼鐵公司,年產量將上升到世界第三。此外,日本制鐵公司還承諾分享技術,救美國鋼鐵公司於「水火之中」。

不僅如此,在收購的談判中,為了體現誠意,日本制鐵公司還多次做出了有利於美國的讓步。

日本制鐵公司同意,未來繼續追加數十億美元的對美投資,來保證美國鋼鐵工廠能夠長期維持良好的經營。與此同時,日本制鐵公司同意專門成立一個美國人占多數的董事會,來消除美國對於「關鍵產業掌握在外國人手中」的擔憂。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政府的一紙禁令,讓日本制鐵公司的一切努力看起來像個笑話。

更可笑的是,日本制鐵公司在什麽都沒有做錯的情況下,反倒要支付5.65億美元「彌補美國鋼鐵公司未能完成交易」——按照美國的商業慣例,由於收購存在時間成本,並且這個成本往往對於賣方來說風險更大,所以買方會準備一筆這樣的補償費,以免收購失敗。

這也是日本制鐵公司讓步的一部份,在明確收購意向後,日本制鐵公司就同意了這個要求。原本,兩家公司都希望完成收購,這筆錢也理應是不用擔心的問題。

種種問題,讓日本徹底對美國失去了信心。

要知道,日本已經連續五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外資來源國,並且日本的投資還在增加。

這些投資中,有很多美國更看重的行業,包括半導體、汽車、新能源電池等,這些行業被審查的風險更大,卻都是日本投資的大頭。

今天,美國選擇打壓日本制鐵公司,那麽,明天呢?

很明顯,現在日本相信,如果這一次認栽,未來,日本更多行業將面臨相似的問題。

日本之所以相信美國會在其他行業如法炮製,背後的緣由,值得進一步挖掘。

因為這個趨勢不只影響日本企業,對於任何投資美國的國家來說都是值得關註的風險。

日本這次收購生變,起始於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 對收購案件的審查。

審查結果顯示,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部份委員認為存在 所謂「國家安全風險」 ,促使美國總統下令禁止收購。

譚主註意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在最初成立時其實並沒有執法實權,只是一個監測外國投資情況的機構。

它發展到今天,變成了一個能夠決定外國企業對美投資生死的關鍵機構,這背後是美國對於國際投資態度的轉變。

而轉變的契機,很巧,也與日本相關—— 上世紀80年代,美日貿易摩擦加劇。

1987年,日本富士通公司計劃收購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美國政府擔心半導體技術外溢,於是透過立法程式,賦予美國總統基於「可信證據」阻止或解除外國公司收購美國業務的權力。

在制定這套規則的時候,美國政府將給出這個「可信證據」的責任,委托給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所謂「可信證據」,在那時也有了明確的代指——存在「國家安全風險」。

可以看到,美國政府其實已經認準日本公司的收購會造成美國半導體技術外溢。 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看似「合法」的程式來阻止收購。

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也是這麽做的。

當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原封不動地認定,日本企業收購仙童會導致美國半導體技術外流,存在「國家安全風險」。據相關人士回憶,正是在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壓力下,富士通放棄了收購。

成功打壓日本半導體企業的例子,讓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價值」體現了出來—— 說白了,它可以在美國政府打壓外國企業投資時,充當提供「合法」依據的「白手套」。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權力開始不斷擴大,審查的物件包括外國企業和外國政府,範圍包括合並、合資、收購、租賃等任何可能存在「國家安全風險」的計畫。

但與此同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專業能力,卻沒有得到建設,依舊是單純地承擔著「白手套」的功能。

商務部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 周密:

比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人手和預算過去幾年都沒有相應地增加。隨著審查的覆蓋面擴大,受到影響的投資計畫就會增多,這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本身人手和預算都相對有限,它在每個案件上所花的精力就會相應減少,使得它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這次對日本制鐵公司的審查就出現了同樣的問題。

根據美國鋼鐵公司和日本制鐵公司的披露: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程式深受政治腐蝕,結果是預先確定的,沒有對案情進行調查,只是為了滿足美國政府的政治目的。

商務部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 周密:

這是在向外界傳遞一個明確的訊號:對於那些美國認為需要重點保護的產業,無論是哪個國家介入,包括盟友日本,美國都不願意讓它們受到外部影響。尤其是在保護主義盛行的當下,美國的這種態度更加明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便收購可能幫助美國鋼鐵公司,也不會改變美國政府的決定。於是,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連查都懶得查了。

基於這樣的特點,可以看到,當美國政府利用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阻止外國企業投資時,本質上是在釋放訊號,美國政府已經不再用理性作出經濟決定。

受這樣的審查機制影響,在可見的未來,美國外資引入的路也將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