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鐵路,中國企業在建的最大海外工程。馬來西亞是個怎樣的國家?馬東鐵路經過怎樣的波折?新百億大單換取技術又是怎麽一回事兒呢?

馬來西亞基本國情
現在世界上有一小一大「兩匹馬」,「小馬」指的是馬爾地夫,「大馬」就是今天的主角——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東南亞國家,簡稱「大馬」,是東南亞三個君主立憲制國家之一,君主就是「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和其他君主立憲制國家不同的是,大馬的君主是有任期的,任期5年,2024年1月31日,易蔔拉欣·伊斯坎達爾宣誓就任第17任最高元首。

從他們君主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大馬還是個伊斯蘭國家,官方宗教是伊斯蘭教,主要屬遜尼派,到2023年底,大馬全國人口3370萬人,其中馬來人占70%,主要信奉伊斯蘭教,華人占22.7%,主要信奉佛教和道教,另外還有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占6.6%。

大馬在東南亞國家中算是大國,總國土面積33.03萬平方公裏,排第4位元,國土被南海分為東西兩部份,也就是馬來半島南部的「西馬」和蓋瑞曼丹島北部的「東馬」,一共有6個鄰國。

全國劃分為13個州、3個聯邦直轄區,首都吉隆坡,就位於「西馬」的印度洋沿岸,城市中有著名的「吉隆坡石油雙塔」,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從這座塔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大馬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除了石油資源儲量豐富,鐵、金、鎢、煤等礦產也很多,此外,橡膠、棕油、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自然地理方面,「東馬」與「西馬」的地形都是以山地丘陵為主,西馬的最高峰是大漢山,海拔2816公尺,最大河流是彭亨河,全長434公裏,全國第二大河;東馬最高峰是克羅河山脈的主峰——基納巴魯山,海拔4095公尺,全國最高峰,也是東南亞第一峰,最大河流是拉讓江,全長592公裏,也是全國第一大河。

大馬在上世紀90年代迎來經濟騰飛,位列「亞洲四小虎」之一,現在已經成為新興市場經濟體,引人關註,2023年GDP為1.165萬億令吉,約合3996.48億美元,大約是2.9萬億人民幣,比中國深圳市GDP高一點。有了錢之後,自然是要改善國內的交通條件,特別是鐵路,在「西馬」修建一條連線首都吉隆坡等重點城市、溝通東西海岸的鐵路大動脈,應運而生。

「險些擱淺」的馬東鐵路
馬東鐵路,全稱是馬來西亞東海岸銜接鐵路,也叫「東鐵」,位於「西馬」,連線西馬東海岸數個重點城市後,橫穿西馬,連線吉隆坡,最後抵達西馬西海岸的巴生港,全長688.3公裏,是一條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的龐大工程。

這一計畫最早在2007年提出,此後數年間,路線幾經修改,工程造價也多次變化,最後在2016年確定了工程造價為550億令吉,約合人民幣890億元,馬來西亞在沒有公開競標的情況下,直接將計畫頒給了中國交通建設公司。

2016年11月1日,中國交建與馬當局正式簽約,此後的2017年5月13日,又簽署了90億令吉的二期工程合約,兩份合約共同構成了馬東鐵路。2017年8月9日,馬東鐵路正式破土動工,預計5至6年完工。就在大家以為一切順利的時候,大馬就出了亂子。

2017年8月,工程開工後不久,大馬國內的某些環保組織和動物保護組織,就聲稱鐵路會破壞環境、危害野生動物。2018年7月3日,大馬高層官員又發聲,說重新評估了工程造價,並非550億令吉,而是高達810令吉,並且難以收回成本。

在種種幹擾下,2018年7月4日,大馬以所謂的「國家利益」為由,指示中國交建停工,馬東鐵路被迫停工。雙方展開了艱難的談判,大馬甚至表示要取消東鐵計劃,馬東鐵路一度到了擱淺的邊緣。

經過數月的談判,雙方在2019年4月12日簽署附加協定,新協定包括了縮減站點、降低造價、雙軌時速等內容,東鐵最終恢復施工,預計將在2026年底前建成。

新百億大單——計畫換技術
其實馬東鐵路之所以直接交給中國公司,就是看中了中國的技術實力,中國在基建方面尤其是鐵路、高鐵領域取得的成就,世界各國有目共睹,2016年1月奠基的雅萬高鐵,也讓馬來西亞看到了中國鐵路出海的能力和決心,所以沒有競標,直接選擇了中國交建。

馬東鐵路計畫本身也包括了技術分享的內容,在2019年附加協定中,也包括了馬來西亞承包工程提升、成立合資公司的內容,其實就是為了吸收中國鐵路技術做鋪墊。

今年8月16日,根據海外網轉載馬來西亞【星報】的新聞,馬來西亞計劃在2027年前,從中國租賃62組新的客運列車,租期30年,投資大約107億令吉,約合人民幣172億元。

再次把百億大單交給中國,其中也有馬來西亞的考慮,大馬當局要求供應商應滿足至少「四成本土化」要求,包括「技術轉讓和馬來西亞人才的參與」。

計畫換技術,在國際上是常見做法,我們國家高鐵的起步階段也采取過同樣的策略,對大馬來說,獲得先進技術自然是好事,對我們來說,馬東鐵路是「泛亞鐵路」的一部份,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新的旗艦計畫」,我們是樂意與馬來西亞合作的,中馬鐵路合作是雙贏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