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歷史

陜西府谷縣墻頭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2022-11-23歷史
陜西府谷縣墻頭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王永新記者茍俊報道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墻頭生態農業示範園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全力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
近幾天,墻頭生態農業示範園迎來收割季,放眼望去,黃澄澄的玉米簇擁成一片金色海洋,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粗壯的玉米稈上掛著碩大的玉米包,村民們開展機收作業,確保顆粒歸倉。
農業,是墻頭的優勢產業也是支柱產業。初冬是該村最忙的時節,村民要在上凍前把地裏的白菜收完,往年玉米要到12月份才有時間去收割,今年村裏購置了玉米收割機,提前一個多月就完成了收割。
郭二平家每年都要種植十幾畝玉米,以前僅收玉米就得20多天的時間,到玉米收完也就快過年了。今年,他家的11畝玉米只用了半天時間完成了收割,既省時又省力。 「今年的水肥、充足,玉米長勢好。」郭二平說。
墻頭村緊臨黃河,現農業灌溉系統仍然沿用上世紀六十年代傳統的漫灌方式,灌溉水利用率低,水資源浪費嚴重。針對這種現狀,今年墻頭村試用30畝肥水一體化滴灌計畫。 「肥水一體化」滴灌技術,發展節水、節肥、節能農業,進一步降低了農業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成效顯著。據了解,2023將達成節水灌溉試點計畫500余畝,預計未來三年內將全部實作肥水一體化滴灌。
村民們在分享豐收喜悅的同時,玉米稭稈也找到了「好歸宿」。為提高稭稈綜合利用率,墻頭生態農業示範園購進稭稈打捆機,全面回收、利用玉米桿、花生秧等農作物稭稈,建設了3000立方米的飼草儲運庫,在冬季將回收的稭稈銷售給周邊的養殖戶,綜合利用率98%以上。既解決了環境治理,又實作農民增收,實作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局面。
據了解,玉米收割機,節水灌溉,只是該園區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墻頭生態農業示範園為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增加產出和產值,鼓勵農民改變傳統種植模式,積極推廣農業現代化,在播收儲運各個環節全面實作機械化。先進的農業機械裝置,將村民從繁重的耕種工作中解放出來,這就使得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參與農業經營結構的最佳化工作,參與加工、銷售工作的管理,帶動農業產業鏈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