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歷史

北宋名將章楶實施的進攻政策,是在什麽戰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2022-11-23歷史

引言

北宋名將章楶實施的進攻政策,是在什麽戰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知道,章楶在擔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期間,針對當時的邊防形勢,對宋軍以往對夏作戰進行總結和反思,提出「備邊之策,守禦並列」「制寇之術,破賊伐謀」「優加殊賞,以風諸路」三方面的經略策略,其中部份軍事策略經北宋政府批準而得以實施,在穩定邊防形勢、抵禦西夏入侵、削弱西夏軍力等方面發揮出巨大作用。

章楶在給北宋朝廷所上的【備邊之策奏】等奏議中系統闡述了他的軍事防禦策略,其要點主要包含三個方面。

修養兵民,修嚴警備

「休養兵民,修嚴警備」即要求與兵民休息,恢復兵力與民力,同時加強軍事預警與戰備。元祐六年(1091)九月十四日,章楶在給朝廷所上的【備邊之策奏】中系統論述了這一策略。

北宋名將章楶實施的進攻政策,是在什麽戰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他認為「為今之計,宜敕戒諸路,休養兵民,修嚴警備,事事整辦,毋妄作輕舉。蕃寇小入,使城砦及諸將各據地分,驅逐翦除之,出疆而後已。舉國入寇,則堅壁清野,勿當其鋒,俟其引退,審察前軍已遠,遣將據要害便利之處,分頭討擊之,或翦其尾,或邀其歸路」。「休養兵民,修嚴警備」,帶有濃厚的元祐色彩。

章楶提出「休養兵民,修嚴警備」要「毋妄作輕舉」。這既是章楶的主張,也是北宋政府在元祐時期的主張,即不主動對西夏發起進攻,連應對西夏入侵時的反擊也只限於北宋境內,反擊手段更是沿用「分頭討擊」「翦其尾,或邀其歸路」的傳統戰術,相較於元祐時期其他人關於「修養兵民,修嚴警備」的論述,章楶的策略與其並無多少區別。

北宋名將章楶實施的進攻政策,是在什麽戰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章楶在這一時期持「修養兵民,修嚴警備」的保守軍事思想,有深刻的現實原因。一方面,北宋政府在元祐時期實行保守的邊防政策,又制定「牽制策應之法」,約束了緣邊安撫使的軍事決策權。

軍事決策權的削弱,使得作為文臣的章楶無法提出其它建設性的防禦建議。另一方面,正因緣邊安撫使軍事決策權的削弱,邊地帥臣若要提出稍稍有違元祐保守政治的激進型軍事策略,就必須主動迎合元祐政治大環境對軍事的相關規定。

只有在順應元祐政風的基礎上提出「淺攻」等激進思想,才不至於顯得突兀而招致元祐黨人的阻撓和攻擊。具有「元祐色彩」的「修養兵民,修嚴警備」防禦策略仍然是一種消極的防守策略。

北宋名將章楶實施的進攻政策,是在什麽戰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該策略對於加強戰備、抵禦西夏軍隊小股騷擾等具有一定作用,但卻無法應對西夏軍隊的大舉入侵。嚴峻的邊防形勢也迫使章楶積極思考更多更有效的防禦策略。

著牽制之令,最為得策

在防禦西夏軍隊大舉入侵方面,章楶認為「著牽制之令,最為得策」,主張「一路被寇,諸路皆出兵策應牽制」。章楶總結了西夏大舉入寇的特點。他指出,西夏往往是「舉國並力,專寇一路爾。夫以數十萬之眾,操戈被甲而來,一路之兵固不足以枝梧也。宜其鼓行深入,抄掠俘虜,無所忌憚,未嘗不得誌而還」,常常以十萬之眾攻一路,形成局部的兵力優勢。

西夏軍隊在戰場上形成局部兵力優勢的根本原因在於宋軍兵力的分散。陜西的安撫使路,依靠分設的若幹個州、軍及州、軍之下設定的堡、寨、城來構建軍事防禦體系,「這種在漫長邊防線上,逐層設防的部署體系,似乎起到了對每個軍事要塞都布控的作用,但因此所造成的宋軍兵力部署上的分散,卻恰被西夏軍隊集中優勢兵力的戰術所擊敗」。

北宋名將章楶實施的進攻政策,是在什麽戰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因此,宋朝陜西的每一路在單獨面對西夏兵鋒時都顯得無能為力。而且,「元祐時期,因朝廷在邊防大力裁軍,限制西北緣邊諸路的駐軍力量,這就導致諸路在遭遇戰爭的情況下,依靠本路兵力難以有效禦敵。因此必須依靠鄰道諸路牽制策應合力抗敵才能取勝」。北宋有識之士也逐漸認識到加強鄰道諸路牽制策應的重要性。

因此,元祐元年(1086)閏二月,在環慶路經略使範純粹的建議下,朝廷下詔:「令陜西、河東逐處經略司相度,如有西賊大眾入寇,攻圍城寨,審度賊勢,須合要鄰路救援,即關牒鄰路經略司差發援兵。仰被關路分,據所關賊勢,相度合銷人馬,發遣前去。其被關路分委托事故,不為應副,並當重行朝典」。

北宋名將章楶實施的進攻政策,是在什麽戰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以命令的形式規定諸路互相牽制策應的義務和責任。牽制策應之法雖有避免一路之兵孤軍奮戰的優點,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也暴露出程式繁瑣、應援不及時、指揮不靈等問題。

正如範純粹所言:雖許關鄰路差發援兵,固為便利,然而若令被關路分須候關報文字到彼,方相度合銷人馬,然後發遣,即必不及事。緣西賊前後作過,雖是竭國大舉,而所向去處,罕曾久留。

務為倏來忽往之計,多是分兵圍守城寨,使兵不得出,然後余寇散之村落,焚蕩漢、蕃人戶廬舍,抄劫人口孳畜,搜掘坑窖積聚斛食。於此之際,若城寨堅守而聲援旁至,即不日退散,漫不可追。若被寇路分自有兵力可以驅逐,即固不用遠勞鄰援。

北宋名將章楶實施的進攻政策,是在什麽戰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萬一若必藉旁助,即須是倉猝響應,乃可及事。況逐路安撫司兵馬未必皆在帥府屯聚,必是散在逐地分城寨戍守。

若須候關報到經略司,本司旋擘畫那移,以至行遣文字傳檄外將,告諭軍中,以至授甲束裝,雖能星夜疾速,比到被賊地分,固已後時,徒致拖拽鄰路軍馬,無補機事。朝廷透過制定西北緣邊諸路的「牽制策應之法」,明確了諸路的應援關系,但缺點也很明顯,如遇較大規模戰事,緣邊諸路沒有應援關系者,「牽制策應之法」即成為其救援的阻礙因素。

北宋名將章楶實施的進攻政策,是在什麽戰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另外,向被寇路分派兵應援的牽制策應之法往往因為路途遙遠而應援不及時、策應牽制無效果,或者等到鄰路援兵到位,西夏軍隊早已撤退,既無法影響戰局,又無法對西夏造成實質打擊。章楶在充分認識「牽制策應」之法的弊端之後,發展了「牽制策應」之法。

章楶的提議

章楶擔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後,看到「今者自(元祐六年)八月聚兵境上,凡四五十日,其眾始集。初欲寇鄜延、環慶,一夕忽趨麟、府,舍近取遠,必有意謂。蓋疑兩路之兵亦聚,故分其半以寇河東」的現實情況。

指出「朝廷著牽制之令,最為得策」,但他同時也提出「一路被寇,諸路皆出兵策應牽制」的軍事策略,試圖打破北宋政府只有應援關系的鄰路才能出兵牽制策應的限制。在西夏大舉入侵時,將一路或幾路面對的防守壓力變成陜西諸路共同的壓力,在加強協同作戰的基礎上利用陜西諸路防守的合力抵禦西夏的入侵。

北宋名將章楶實施的進攻政策,是在什麽戰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除此之外,「淺攻」也是章楶「著牽制之令」的應有之義。「紹聖以來,北宋實施的淺攻進築西夏的進攻政策,正是在牽制策應防禦之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由此,筆者認為「淺攻」戰術配合策應牽制的運用也是章楶主張諸路皆出兵策應牽制的應有之義。

一路被寇,鄰路派兵支援,但要求與被寇路分相距較遠的路分發兵前往應援,可能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既達不到及時應援的目的,反而增加了應援部隊被襲擊的風險。因此不具備現實可行性。

結語

總的來說,如果這些與被寇路分相距較遠的路分在適當時機對西夏沿邊地區發動「淺攻」,使西夏軍隊時刻保持後顧之憂而不敢長驅直入和發動持久作戰,同樣能達到牽制策應的目的。經章楶發展後的「牽制策應」之法,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具備更高的可行性,對於改善北宋軍隊的被動防禦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