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歷史

上海發力打造全球生物醫藥高地,到2025年研發經濟總規模超1000億元

2022-11-22歷史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目前,生物醫藥作為中國「十四五」規劃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點。在這個轉型升級關鍵期,面對市場挑戰,生物醫藥行業該如何加快發展步伐,如何加快創新破局與突圍。

當下,上海正發力向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起沖擊。11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釋出【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的若幹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措施】)指出,到2025年,上海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研發經濟總體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培育或引進100個以上創新藥和醫療器械重磅產品,培育50家以上具備生物醫藥研發、銷售、結算等復合功能的創新型總部,培育20家以上高水平生物醫藥孵化器和加速器,推動1000個以上生物醫藥專利在滬掛牌交易,新增布局5個以上生物醫藥市級工程研究中心,為100項以上高校和科研院所早期優質成果提供工程化驗證及轉化等創新服務。

此外,到2030年,上海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地位進一步凸顯,研發經濟總體規模進一步提升,湧現出一批在滬研發並上市的創新藥和醫療器械重磅產品,集聚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創新型總部以及創新平台,研發經濟成為本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有咨詢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年來,創新藥研發與上市迎來快速發展期,創新藥的占比不斷提升,藥企創新產品的收入占比也在逐步提升。在患者端,創新產品的整體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也不斷提升,惠及了更多中國患者。

「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創新是醫藥行業不變的發展趨勢。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鏈條齊備,創新資源富集,綜合配套優勢明顯,產業發展在國內保持領先地位。也是基於此,上海要進一步發揮全球創新的資源優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產品創新和產業化技術突破、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制造能力系統升級以及創造國際有利競爭。同時,還要不斷強化全球創新人才梯隊建設,持續吸引具有全球視野的高能階人才。而此次【措施】的釋出也意味著將從這些方面入手,進一步推動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高品質發展。」該分析師說。

上海發力打造全球生物醫藥高地,到2025年研發經濟總規模超1000億元
圖片來源:新華社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從生物醫藥大國到生物醫藥強國的跨越,離不開持續加強產業創新能力,不斷推動產業實作高品質發展。

目前,生物醫藥產業的多個創新平台已落地上海,如上海生物制藥產業創新聯盟、長三角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發展促進會、長三角高端醫療器械研究與檢測中心等,這些平台的落地,加速了創新資源向上海匯集,為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樹立了鮮明的「風向標」。

為進一步增強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前瞻性創新能力,如何加速從「仿創結合」向「先發引領」突破,更大程度發揮上海對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的引領作用,也成為當下的重點。

在談及當下醫藥企業發展現狀時,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第三屆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醫療健康產業峰會上表示,因為有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規劃和建設,我們不用擔心「First-in- class」醫院的建造。但如何才能培育出國際一流「First-in- class」企業呢?關鍵還是在於研發投入力度上。

「我們必須認識到,真正超一流的國際藥企,從來不是只看營業額的多少,而是要看研發投入的比例有多高。如果一家藥企的大部份支出都基本套用於銷售方面,那麽就算這家企業的規模再大,也不應當算得上研發型的‘First-in- class’企業。」張文宏說,在真正的「First-in- class」藥物研發領域,投入有多少,創新產生的速度就有多快,透過持續常態化的投入,科技創新才會慢慢浮現,市場需求與轉化才會自然而然發生。

作為落戶在上海的創新藥企代表之一,來凱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呂向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20多年的制藥生涯中,他目睹Biotech公司多次的起伏周期,這是非常正常的。當前生物醫藥行業的確進入了「冰河季」,盡管市場潮起潮落,但也阻擋不了真正有成就的公司和具備新藥研發能力的團隊。

「創新之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此時做藥人更應該回歸初心,專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耕耘,做出對患者有益的產品。」呂向陽說,新藥研發是「人+資源+時間」的結合體。行業的共識是,一個新藥的上市有兩個「10」——10億美元的資金和10年時間。所以,作為創新生物醫藥企業,需要堅定、堅守。需要與政府和投資者一起,著眼於長遠、逆勢而上,一起來做「時間的朋友」。

為了提升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打造產學研醫的一體化合作模式,成為當下的重點布局方向。【措施】明確,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布局。發揮好上海光源、蛋白質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臨港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作用,進一步提升生物醫藥研發服務能力。瞄準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人工智慧輔助藥物設計等重點領域,布局若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計畫。支持以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設若幹市級工程研究中心,進一步強化產學研合作。

【措施】指出,最佳化創新藥上市授權持有人制度支持政策。放寬產品註冊和生產必須同時在本市的支持條件限制,對由本市註冊申請人獲得藥品註冊證書,委托外省市企業(包括關聯公司)生產實作產出的1類創新藥,按照程式對符合條件的給予不超過研發投入的30%、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資金支持;每個單位每年累計支持額度不超過7500萬元。

此外,從研發方面,【措施】在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研發生產新模式也提出了,要最佳化創新藥上市授權持有人制度支持政策、最佳化改良型新藥上市授權持有人制度支持政策、最佳化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支持政策。

上海作為中國生物經濟創新高地,產業創新能力強勁。根據官方統計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6166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達到1345億元,同比增長5.5%,展現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強大韌性與活力。另外,截至目前,上海今年已新增獲批4個1類國產創新藥,有6個醫療器械產品已透過國家創新特別審批程式上市。

在多項創新成果的加持下,上海在生物醫藥領域的「領頭羊」效應深入長三角地區。在吸引更多創新企業落地上海,培育更多創新型企業總部方面,【措施】也提供了較多的支持措施。例如,對創新型總部給予分級獎勵。對在本市註冊且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實施跨地區經營,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數量等創新能力以及資產和營業收入均在一定規模的創新企業,按照規定認定為創新型總部;對其中註冊時實繳資本、後續年度銷售收入首次達到一定金額的創新型總部,由市、區兩級政府一次性給予相關分級獎勵,並由所在區提供租房補貼。

上海做生物醫藥,全鏈條上各個主要的點都能找到相對應的專業人才,創新人才是生物醫藥產業實作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人才發展白皮書】指出,未來幾年內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對化學藥品、醫療器械領域人才需求量較大,平均超過10萬人。從生物醫藥企業緊缺崗位數量分布來看,緊缺崗位主要集中在生產制造序列和研發序列,這與企業用工需求量較大、本地人才供應不足相關。

有創新藥企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整個生物醫藥價值鏈的各個階段都需要人才。首先,我們需要發現靶標、驗證靶標,開發出藥物的前體,很多教授、工業界的科學家都可以做貢獻。接下來,如何最佳化藥物、最佳化開發生產工藝用於臨床用藥,或者更早一點用於GLP毒理實驗的藥物,這方面也需要專業的人才支持。此外,進行臨床研究,註冊法規,根據前期的安全性、耐受性、初步有效性等,以及進行大規模生產都需要人才對接,而走到商業化之後,也需要很多銷售人員。最後,很多公司已經上市,還需要負責投資者關系和資本市場的人才。由此可見,公司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多樣化的。

「對於整個醫藥行業而言,專業人才一直是稀缺資源。不是僅一批科學家下海就行了,後續需要各階段的專業化人才。我們也會根據這樣的產業鏈布局,不斷在全球範圍各領域招攬各式各樣的人才。」該高管說。

為此,上海需要在重點產業領域人才專項獎勵政策方面,從引才、招才、育才、聚才四個方面對人才進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大人才獎勵力度、加強人才培育力度、最佳化人才培育力度、做強人才交流平台。

對此【措施】指出,將給予相關便利化政策支持。支持將創新型總部納入非上海生源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進滬就業重點扶持用人單位、人才引進重點機構名單,給予人才落戶支持。對於其符合條件的海內外引進人才,給予申辦永久居留證、出入境便利等相關政策支持。支持其申請納入研發用物品及特殊物品通關便利化重點企業名單,簡化前置審評手續。進一步研究最佳化藥品經營授權證有關申報條件,為集聚銷售功能提供便利。

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新藥研發能力和日本、歐洲比肩,皆處於第二梯隊,但是中國能很快地進入第一梯隊。這也是由於,我們在制度上有優勢,國家投入也大,科學家們也逐漸回歸。

「所以,中國創新一定會實作彎道超車,即使需要花費5-10年,但也是值得投資的領域。這和基金投資有著類似的周期。」王磊說,中國很大,一定要跟全國各地懂生物醫藥行業,又經濟實力雄厚的城市緊密結合,進一步將創新企業引入合適的發展區域,為當地醫療產業註入創新活力,也借力區域產業優勢資源,促進創新成果孵化,推動企業商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