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分享|關羽北伐失敗,劉備為何見死不救?學者:因為劉備要借東吳殺關羽
2020-07-28 19:16:00歷史
讀《通鑑》,思《通鑑》,用《通鑑》,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資治通鑑》裡的歷史。
關羽之死,兩千年來為無數史家和歷史名人考證、評價和分析。究其緣由,主要在於關羽剛猛的性格特質,在人生巔峰時期戲劇化地驟然跌落深淵,同時,關羽之後的武聖封神之路,一路高歌到當代。這種巨大的落差,是無數後人難以釋懷的主要原因。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三萬北伐,他在短短几個月裡,圍樊城,困曹仁,擒于禁,斬龐德,幾乎以一己之力牽動半個魏國的資源,最後逼得曹操打算遷都,還帶著殘軀親自征討。威震華夏四個字,恐怕都不足以展現關羽當年的威猛。但這樣威猛的關羽,卻也在短短半個月之內,被東吳誘降糜芳、士仁,偷襲江陵、公安,自己敗走麥城,最終在臨沮被俘。人言藝術是戲劇化的現實,但關羽上演的這齣戲,恐怕比任何藝術都更加戲劇化。
然而千百年來,人們通常認為關羽之死的主要原因,是他沒有解決好荊州的內部矛盾。中國大陸著名歷史學者呂思勉先生在其著作《三國史話》中,經過詳細考證和周密分析,給出了一個足以讓所有人重塑認知的觀點:劉備因為關羽威猛而不能駕馭,因此借江東之手除之,以絕後患。
這一結論,初看起來十分荒謬。劉備、關羽、張飛,是義薄雲天的兄弟,劉備怎麼可能對自己的兄弟做出這種事?但如果深入正史,而不是受到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這類文學作品的影響,就會發現,歷史上的劉備和關羽,以及他們之間關係的實質和演化,與我們的通常認知大有不同。因此,我們首先分析歷史上劉備和關羽的性格;其次,看看二者關係的實質和演化;最後,再來看看關羽之死。
劉備的性格特徵,概括起來就是六個字:有雄才,得人心。當然,這話不是筆者說的,是三國時期公認的:
程昱:程昱說公(曹操)曰:「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三國志·武帝紀》
郭嘉:郭嘉聞公(曹操)遣備(劉備),言於公(曹操)曰:「劉備不可縱。」——《三國志·武帝紀》
陳壽:折而不撓,終不為下。——《三國志·先主傳》
其餘,諸如劉備好俠、尚武、反覆,又如他不會打仗,不會治國,等等,都不如有雄才,得人心這兩個性格特點那麼重要,那麼對他的人生有決定性作用。這裡,程昱和陳壽都說劉備終不為人下,意思明白:劉備是一定要坐第一把交椅的,這事沒商量。在這方面,唯一想要收服劉備,而且也確實這麼做了的人,只有曹操。曹操是大有雄才之人,這一點大家知道,但他還達不到能把劉備收入麾下那樣的雄霸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