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原是衛戍京師洛陽的北軍五校的重要將領,董卓入京後,他帶著北軍投靠了董卓,並作為董卓三大軍團主力:西涼軍、呂布的並州軍、北軍中的一支的首領,受到董卓的親近和重視。

比如他推薦遼東老鄉公孫度擔任遼東太守,便得到了董卓的同意。要知道這是違背本地人不能做當地最高長官的【三互法】的,董卓願意為他打破這個規則。
我們從徐榮打敗曹操、孫堅兩大戰神的經過,公正地看看他是不是傳說中的打仗那麽神。
滎陽汴水之戰VS曹操
190年,盟軍酸棗主力不思進取,曹操與濟北相鮑信,及其弟鮑韜,陳留太守張邈的將領衛茲,共兩萬人馬,計劃攻占成臯縣,說白了就是要搶占虎牢關。
同時,洛陽的徐榮也接到董卓命令,率領大軍往東出發,準備攻打酸棗。
結果兩軍在滎陽縣北邊的汴水入黃河那一帶遭遇了,大概位置就在現在鄭州市北邊的邙山南邊山腳下。

結合【三國誌·武帝紀】和曹魏文學家繆襲歌頌曹操戰績的禮樂【魏鼓吹曲十二曲】之一的【戰滎陽】記載:
而兩軍先列陣準備對戰,結果曹軍陣還沒列好,徐榮軍就撤退了。二萬曹軍被意外的驚喜沖昏了頭腦,全軍追擊,結果進入了徐榮預先設好的伏擊地,曹軍遭到填平溝壑的巨大損失。
鮑韜、衛茲戰死,鮑信受傷,曹操也中箭,曹洪舍馬相救,才得以幸免。
徐榮見曹軍雖然人少,但作戰非常頑強,認為自己打不下酸棗,也就退兵回洛陽了。
這一戰徐榮確實打得非常好,但他占有很大的人數優勢,而且曹軍抵抗頑強就放棄了攻打盟軍大本營,沒有完成此次出兵的任務。要說他因此就打仗「漢末第一」實在有些牽強,滎陽之戰的勝利只是算是漢末三國一場較普通的戰績。
梁東之戰VS孫堅
191年,孫堅從袁術的魯陽進軍洛陽,此時徐榮、李蒙奉董卓之令到豫州潁川一帶擄掠。既然是「擄掠」便不可能是非常大規模的軍隊,要以機動性為主。
結果在司隸河南尹的梁縣與潁川相鄰邊境地帶的梁縣以東,兩軍遭遇。但這一戰沒有那麽簡單,董卓軍真正的主力精銳卻出現在了孫堅身後的潁川郡。

【後漢紀·孝獻皇帝紀】記載,董卓女婿牛輔派出李傕、郭汜、張濟、賈詡出兵關東,繞著嵩山等山脈,經河南尹、兗州陳留郡、豫州潁川郡,繞回到河南尹南部的梁縣以東,與徐榮夾擊了孫堅。祖茂換過他的頭巾吸引走追兵,孫堅方才逃脫。
【三國誌】【後漢書】都稱呼此戰孫堅的對手為「卓軍」,而【資治通鑒】歸功於了徐榮,所以很多人以為是徐榮單獨打敗了孫堅,實際上李傕軍團才是主力。
總結
後來的新豐之戰很正常,李傕大軍到長安時已有十萬大軍,胡軫、徐榮寡不敵眾,沒有創造奇跡,徐榮戰死。
從滎陽之戰徐榮誘伏曹操可以看出,他確實是位成熟優秀的將領,但因為有兵數優勢,取得了一場遭遇戰的勝利,卻沒能達成出兵的戰略目的,實際是因小失大,不宜過分拔高。
梁東之戰孫堅真正的對手是李傕、賈詡的西涼最強大兵團,徐榮只是輔助。
新豐之戰,徐榮雖然戰死,但其以少戰多也是正常。但如果他能在此戰中創造奇跡,說其為「第一戰神」還真不為過。
對待歷史人物,我們應該不偏不倚,不吹不黑,盡量站在公正的立場得出公平的結論。朋友,您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