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稱霸天下時,第一戰就是誅殺南宮長萬,平息宋國內亂,因此他也贏得了宋桓公的忠心,讓宋國成為齊國最忠實的盟友,和他戰略同盟三十年,忠實跟隨、共進共退,幾乎參與了齊國的所有會盟和對外戰爭。
公元前651年,宋桓公走到生命的盡頭,臨死前按照周禮的嫡長子繼承制,要讓嫡長子宋茲甫繼承君位。
但是宋茲甫堅持不受,在父親面前真情懇求,要讓賢於庶兄宋目夷,他說:「宋國是商人的後裔,商人的傳統本就是擇賢而立,兄長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誠仁義,請您立目夷為國君。」
公子目夷
於是宋桓公把茲甫的想法講給宋目夷聽,宋目夷聽後不肯接受,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周公定了禮法,這是全天下都要遵從的,我繼位是不合法啊。」
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保證宋國政局穩定,宋目夷逃到了衛國。
宋桓公被兩兄弟的仁義感動,感到商室復興有望,最終含笑離去,宋茲甫即位,是為歷史上有名的宋襄公,他的義氣也最終為他贏得了春秋第二霸的赫赫名聲。

宋襄公(劇照)
宋襄公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修建「望母台」。
原來他的母親正是衛國的公主宋桓夫人,因為當年衛國被狄人覆滅後,宋桓夫人要求丈夫宋桓公出兵幫衛國復國,而宋桓公懼怕狄人的報復,沒有答應。
宋桓夫人和妹妹許穆夫人就獨自北上,踏上了艱辛的復國之路。宋桓公一氣之下就對夫人說:「走了就不要回來了」,宣布結束二人的婚姻關系。
從此宋襄公的母親就留在了衛國,再也沒有回宋。
宋襄公非常想念母親,但他又不能接母親回來,否則違背了父親當年的誓言,是對父親的不孝。左右為難之下,他就想了個辦法,在宋國和衛國交界的黃河邊上修築了一個高台,想念母親時就登上高台向衛國方向眺望。
這座高台就是「望母台」。

望母台
不知道這種方式,算不算是對母親的一種盡孝,後世對他的這一舉動的爭議也很大,對他贊美者有之,認為他仁義有信;對他批評者有之,認為他虛假偽善。
不管虛假也好,真善也好,拋開行為背後的目的,我們可以看到,宋襄公身上還是具備當時社會中那種難能可貴的「仁義」之氣的,或許這一定是從他出生開始,就受母親的影響,將仁義在心中紮了根吧。
而宋桓公更是受齊桓公和管仲的影響,葵丘結盟時,宋襄公剛剛繼位,他看到了那高高在上的人,揚起的驕傲的頭顱,接受人們的歡呼和贊美。
在這裏,齊桓公向諸侯列國正式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並闡述了諸侯國之間的行為規則。
「尊王攘夷」的偉大事業,在宋襄公看來就是扶弱濟貧的仁義壯舉,就是這亂世中的一盞明燈啊。
宋襄公被現場氣氛深深感動,毫不保留地接受這一思想,並暗暗發誓要用一生來遵守並堅定地執行。
這種「仁義」的價值觀影響了他的一生,更是折服於齊桓公的風采,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偶像,並竭力效仿,想讓自己成為受人尊敬的真正的「宋公」。畢竟宋國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最高等的。而齊桓公頂多是「齊侯」罷了,身份比自己還低一等,他能取得那樣輝煌的成就,自己肯定也能。

宋襄公畫像(配圖)
做一切事情宋襄公都盡力效仿齊桓公。
齊國有管仲,讓齊桓公一匡天下,宋桓公就任用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目夷為左師(國相),把他當作了管仲,放心讓他處理朝政大事。又讓弟弟公子蕩為右師,把他當作了的鮑叔。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五公子爭位的慘劇迅速上演。最終,庶長子公子無虧即位齊君,取得暫時的勝利,庶次子公子昭,逃亡到了宋國。
宋襄公就找公子目夷商議:「公子昭是齊桓公最鐘意的接班人,把他立為太子,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但是齊桓公年紀大了,沒來得及安排後事,結果被公子無虧篡位,這不是仁義之事,我們當傾全力相助公子昭。」
公子目夷是個頭腦清醒的人,也了解弟弟的誌向,就勸他說:「君上欲修齊桓之德,臣下當效管仲之謀,但宋是小國,一切還要量力而行啊。」
宋襄公不聽哥哥勸阻,堅持己見,通知各諸侯國派兵,共同護送公子昭回齊國接替君位。

宋襄公和公子目夷
宋國雖是大國,但並不具有一呼百應的實力,加上聽說幹涉齊國內政,相應的諸侯寥寥無幾,只有衛國、曹國派了少量兵馬前來。
雖然相應的人不多,但宋襄公沒有絲毫猶豫,親自率領聯軍來到齊國首都臨淄。
面對真正的太子,齊國的貴族們還是同情的,國氏、高氏也是認可的,於是齊人殺了豎刁和公子無虧,立公子昭為君。

公子昭
宋襄公非常滿意,帶著聯軍凱旋而歸。但是其他四個公子的黨羽們不認可,決定孤註一擲,趁公子昭地位未穩,聚兵襲殺公子昭。
公子昭乘亂又逃回了宋國,宋襄公大怒,再次帶兵回去殲滅作亂的四公子黨羽,這才把公子昭安穩地推上齊君寶座,是為齊孝公。
不畏強權、誓死捍衛齊桓公欽定繼承人復位,這場仁義的壯舉讓宋襄公聲名鵲起。

宋襄公的仁義之師
幫助齊孝公成功復位,宋襄公自信爆棚,塔克辛誓旦旦地哥哥目夷說:「你只看到了表面現象,其實你不知道齊桓公能夠取得霸業的關鍵在人家的仁義和德行,讓諸侯心悅誠服,而不是依靠國家的大小和實力的強弱啊。」
宋襄公將仁義看作一個人、一個國家受人尊敬的真正原因,而且他絕不空談,真真切切地將仁義的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對內政策寬松,仁盡義至,效法齊國稅賦政策,能減免的都減免;對臣下、對兵士愛護有加,從不輕易責罰;他還效法先祖成湯,捕獵時絕對不殺幼獸,一箭沒射死的傷獸也都放生,處處體現出一個任君義主的良好形象。

網開一面
所以,在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認為自己是他衣缽的真正繼承者,他要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完成齊桓公未盡的事業,完成殷商復興的偉大壯舉。
而此時的華夏大地,齊國剛剛經歷內亂,晉國還在酣睡,秦國遠居西北,楚國在江淮逡巡。
這是黎明前最寂靜的時刻,宋國一匡天下的偉大時刻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