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歷史

一步一景水車村 生態旅遊產業興

2022-11-22歷史
一步一景水車村 生態旅遊產業興
「江南水鄉」水車村全景。本報記者 陳俊 通訊員 李玉峰 化組 攝
一步一景水車村 生態旅遊產業興
漂亮的民居。
一步一景水車村 生態旅遊產業興
綠色水產養殖。
一步一景水車村 生態旅遊產業興
水車村裏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本報記者 陳俊 通訊員 李玉峰 化組
初冬時節,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田地裏、村舍旁、山腳下,綠油油的冬小麥充滿無限生機與希望……
水車村,背靠群山、南擁黃河、西襟公伯峽,豐富的水資源、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鄉村振興最堅實的「本底」。
走進水車村,整齊有序的小瓦房、幹凈寬敞的水泥路、豐富生動的文化墻、碧水映照朦朧的青山,一幅現代水墨山水畫呈現眼前,加之魚翔淺底、鴨浮水面,花草相間、一步一景,讓身處如此「仙境」的群眾樂享其間。
「路好走了,自來水通了,路燈亮起來了,活動場所建起來了,村裏變得幹凈整潔了,而且還種上了桃樹、李子樹,我們村能有現在的變化,以前想都不敢想哩……」水車村群眾在感嘆時說:「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產黨」。
今年已有82歲高齡的老村支書李順林就住在水車村的一處院落裏,在這裏生活了一輩子的他深知交通的重要性,也很欣慰看到現在四通八達的鄉村交通網路。
「以前河邊到處是沙礫,垃圾成堆,車也亂停亂放,就像一片戈壁灘,如今這裏栽上了樹,黃河岸邊綠綠的,風景好了來的人也多了。」看著黃河岸邊發生的變化,李順林感慨道:「現在大家隨時都能出入縣城,盛夏時節會接待很多從外地來的遊客,靠著賣自家種的蔬菜,河裏養的虹鱒魚,吃穿早已不愁了,我們守在村裏不願離開,除了黃河水一樣連綿不絕的鄉愁,就是想親眼看到腳下這片土地借著國家好政策走向振興。」
而今,乘著鄉村振興的「春風」,透過省級鄉村振興旅遊試點村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環境、打造示範點,讓「河區」蝶變成「景區」。依托特色種植、綠色養殖、鄉村農康寶等,集吃、住、遊、娛、樂等功能於一體,深入豐富「景區」內涵。
水車村永福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明德告訴記者,以前只是覺得住在黃河邊很舒坦,現在學會了養殖,水裏的魚就是寶啊。他每天除了餵魚,還會專門觀察水質,因為保護好黃河水資源才是最要緊的事。
甘都鎮鎮長張成福表示:「我們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機遇,發展沿黃文化生態旅遊、冷水魚養殖產業的同時,把生態保護擺在第一位,在黃河上遊高品質發展上打造‘化隆樣本’成為全縣人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離開碧水輕波的黃河,走入溫暖如春的溫室大棚,棚裏生機勃勃、綠意盎然,到處都是綠油油的青菜、品類豐富的西紅柿等時鮮果蔬。
「縣上將溫室大棚與觀光休閑遊結合起來,打造集田園采摘、鄉村體驗於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助推鄉村旅遊發展。」今年40歲的種植大戶郝永平告訴記者,自村集體大棚建立起來後,自己真正在家門口掙到了錢。
水車村黨支部書記趙國智告訴記者:「縣上給我們村投資1000萬元,實施鄉村振興旅遊試點村計畫。目前,根據文化旅遊村地形規劃,由東北向西南軸向分布,打造鄉村文化民俗區、鄉村農康寶區、鄉村民宿區、水上計畫區、濕地農田景觀區,並以村集體經濟發展特色餐飲、民宿接待、庭院經濟,計畫建成後可直接帶動農戶參與景區設施執行和餐飲服務,擴大就業面,增加農民收入。」
水車村,只是化隆縣大力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實作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化隆縣副縣長冶桂蘭表示,化隆縣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為目標,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依托黃河沿岸豐富的旅遊資源,深度挖掘本地獨特自然環境和顯著區位優勢,抓黨建、強產業、興旅遊,全力推進「四地」建設,著力打造生態旅遊目的地,交出有溫度的「民生答卷」。
一步一景水車村 生態旅遊產業興
【青海日報】(2022年11月22日 第6版:綜合新聞)
聲明:以上內容除註明來源稿件外,均為青海日報原創稿件,未經書面授權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