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史之亂與其說是被平定了,不如說是由於叛軍內部各部份勾心鬥角,互相陷害,最終導致的內部瓦解。
在這場大劫難的後期,先是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除掉,隨後安慶緒大權還沒等到手幾日,就又被大將史思明發起叛亂殺死,而史思明登基後,他的兒子史朝義看著父親不禁感到眼紅,於是再次叛變,弒殺史思明奪取皇權。
經過這樣一番大亂,等到史朝義登基稱帝的時候,安史叛軍各部早就已經對他們的領導者不再信任了。手下各將領乃至每個士兵都已經人人自危,就算是親戚朋友也在互相提防。
在這種互相猜忌的環境下,大家作戰的時候自然都不想出力,最後史朝義因此打了數次敗仗,而他手下的軍隊見到這種情況,人心更是散了,自此之後,他的手下走的走,叛變的叛變,龐大的安史軍隊很快就開始土崩瓦解。

藩鎮權力過大
在帶兵出走的將領當中,打頭陣的就是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這三人。他們見到史朝義手下人心渙散,便非常識趣地投靠了唐廷。唐朝征服見到叛軍內部出了亂子,自然非常開心,便許諾三人,只要率部來投,就都封給節度使級別的官職。
此三人分別被朝廷封為魏博節度使,盧龍節度使與成德節度使,也正是他們所管轄的範圍,被人們稱為河朔三鎮。
因此安祿山的舊領地,基本都被他們三名節度使平分掉了,也並沒有直接被唐廷重新掌管,把如此龐大的地盤發到軍閥手中,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這三人得到了領地之後,開始逐漸想著擺脫唐朝統治,妄圖建立自己的國家。
唐朝朝廷並非不想把這三塊地方收歸中央,但是只可惜自己實在缺乏兵馬軍備,如果想打下這三塊地盤的話,可能要付出相當大的軍事代價。

再加上彼時唐朝正在喪失河西走廊一帶的控制權,吐蕃大舉進兵,時時刻刻盯著中原的肥美地盤,唐軍為了擴充實力,甚至都對從前不屑一顧的回紇人求援過,到了唐肅宗一代,皇帝為了平叛,已經不惜一切代價,即便如此,他最終也沒能完全收拾好安史之亂帶來的爛攤子。
如果田承嗣等人不先向唐朝投降的話,以唐肅宗的實力來講,不僅沒法鎮壓得住安史叛軍,甚至可能會被再次奪權都說不定說不定,田承嗣眾人的投降對唐朝中央政府來說,本來就是一個天大的好訊息,與這幾大藩鎮共存,是一個最優選擇。
因此唐代宗在上台以後,無論他本人願意與否,都必須要接受唐朝與河朔三鎮共存的穩態局勢,如果有一方先動,吐蕃以及其他勢力隨時可能蜂擁而上,瓜分大唐最後的外圍土地。

代宗時期問題過多
唐代宗剛剛上任的時候,還不明白自己此時面臨的困境,經過大臣們的規勸和輔助,他逐漸認識到只有先把經濟問題解決,國家才能有與鄰國和叛軍們對抗的實力,經濟發展不僅能讓唐朝逐漸恢復元氣,還能獲得更多的盟友支持。
所以唐代宗同意了優先發展經濟和民生,先解決前朝遺留問題,再考慮河朔三鎮的方略。當時只要河朔三鎮勢力不主動招惹是非,那麽中央政府就不會率先采取行動,而正在唐代宗努力地恢復經濟水平的時候。
新的問題又緊接而來,之前占據了西域的吐蕃,在占據了河西走廊之後並沒有停止侵略的意思,而是暗中集結了大量部隊,隱秘地穿過了西域,直奔長安襲來,這一次突然襲擊讓唐軍徹底亂了陣腳。

在沒做好充分迎敵準備的情況下,唐軍接戰不久就潰散了,唐代宗見長安城防告急,連忙率部逃出長安城,此時幸虧郭子儀帶著自己的部隊以命相搏,擊退了吐蕃大軍,不然壯麗雄偉的長安城可能就要毀於一旦了。
李光弼作為鎮住了安史之亂的功臣,不僅沒有受到封賞,反而因為手握重兵被懷疑,他在得知此事之後,面對代宗宣召入朝的命令,他心裏不禁開始擔憂起了現狀。
如果自己應召入宮接受覲見,皇帝以謀反罪名可以輕易地將自己誅殺,就算皇帝明察秋毫,宦官集團也有可能會集結起來陷害功臣們,所以李光弼不打算回朝,而是穩固了自己的勢力,以便於面對危機隨時可以起事。

而同樣作為功臣的仆固懷恩,先是被李光弼的舉動所影響,後來又因為宦官集團誣陷,在重重驚嚇之下他只得起兵反叛,在考慮到自己實力不足之後,他竟然聯合吐蕃回紇軍隊向著長安再次殺來。
面對聯軍的浩大聲勢,唐代宗李豫再一次慌了神,他正欲放棄長安避難的時候,郭子儀再一次站了出來打退了敵人,雖然長安城又一次被救了下來,但是忠臣的流失和接連的戰事,讓大唐已經沒有能力去顧及河朔三鎮了。

數次削藩嘗試
後來唐朝皇帝們也嘗試過對河朔三鎮動手,但是沒有得到太好的結果。首先唐德宗率先嘗試削藩,導致了二帝四王之亂。唐朝又經歷一次大劫難,元氣大傷。
雖說最後叛軍被唐朝軍隊一一掃平,但是唐德宗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他被迫答應恢復藩鎮的統治特權,並且在這之後藩鎮勢力繼續膨脹下去,已經對中央構成了嚴重威脅。
等到唐憲宗李純接管大唐的時候,透過幾代人的努力,和憲宗自己的調理,大唐已經基本恢復了經濟實力,所以也有資本來管理河朔三鎮了。

此時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因病去世,他的兒子吳元濟是一個目中無人的軍閥,還不等朝廷定奪,他就擅自繼承了父親的兵權,由於沒有管理好部下之間的關系,引發了後續的叛亂。
唐憲宗手段則是非常強硬,他派出部隊用了三年之久,也要將吳元濟和他的手下徹底消滅。吳元濟戰敗之後,他的追隨者李師道感覺情況不好,便想向朝廷低頭,他先是把兒子送到唐憲宗手裏當作人質。
可優柔寡斷的他不久之後突然反悔,想要反叛救回自己的兒子。不想李師道的部下再一次發生內亂,唐憲宗幾乎沒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他的人頭。

在幾大藩王紛紛被誅之後,河朔三鎮的軍閥們也算是認清了朝廷的實力,開始向朝廷示好,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率先發聲支持朝廷所作所為,後續也有很多節度使放棄了自己的特權,或是直接前來依附朝廷。
眼看著河朔三鎮就要徹底歸順中央的時候,沒想到唐憲宗出了用人不當的問題,他派去接管河朔三鎮的官員都不堪一用,在唐憲宗去世之後,河朔三鎮缺乏良好的控制,很快就再次反叛。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河朔三鎮與唐朝朝廷的共存現象,其實就是比拼綜合實力的一次較量,如果朝廷力量遠遠大於河朔三鎮的軍事實力的話,那麽他們也是會乖乖歸順的,只可惜此時的唐朝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強弱之間搖擺的,很難穩固自己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