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歷史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2022-11-22歷史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辱我中華,你居心何在?馬上道歉!向全體中國人道歉!不然,就準備好與我霍某人決一雌雄吧!」

一代武術大師霍元甲,在民族榮譽和國家大義面前毫不畏懼,以中國武術給了敢於嘲諷中國人「東亞病夫」的外國人一記迎頭痛擊。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長士氣,揚精神,振國威,在那個年代霍元甲的存在尤其難能可貴,然而隨著霍元甲的離世,霍家武術、霍家拳法好像銷聲匿影一般。

霍家後人今何在?精武精神還能繼承嗎?

一代大師遠去

出生於武術世家的霍元甲,其實一開始並不習武,或者說他的父親根本就沒想教他武術,雖然家族的迷蹤拳十分厲害,但是霍元甲卻沒達到習武的條件。

因為從小就體質差,霍元甲年幼的時候經常生病,哥哥弟弟們從小都在外操練武術,打好基礎的時候,他卻要躺在床上養病。

武術這種東西,需要日復一日的練習,更要從小就要鍛煉,霍元甲盡管後來身體好了,但父親還是沒有再傳授他武藝,主要是怕他學藝不精影響了霍家的名聲。

結果就刺激到了霍元甲,好勝的他瞞著父親偷偷練習,終於在一次上門挑戰中一舉擊倒了對方,父親這才發現,原來霍元甲是個武學巫師。

縱然再有天賦,沒有勤勞的苦練也是不行的,30歲之前的霍元甲,一直在勤奮地練習,苦練武藝,很快就把名聲傳了出去。

1901年,國弱民窮,百姓們面黃肌瘦,經常餓肚子,連飯都吃不飽,就有外國人藉此嘲諷中國人是「東亞病夫」。

霍元甲聽聞後十分生氣,他對外放話,說自己希望和外國麗仕比試一下,看看誰才是真正的病夫,恰好天津戲院來了個表演的俄國人。

看著俄國人口出狂言,滿臉不屑,霍元甲就沖上前去,慷慨地說道:「在下霍元甲,是你口中所說「東亞病夫」之國中的一員,想與你較量一番。」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霍元甲電影形象

結果俄國人一聽霍元甲的名字,就連忙灰溜溜地走了,從此霍元甲就成為了百姓眼中的英雄,受人敬仰,受人愛戴。

霍元甲的功夫有目共睹,不然也不會憑名聲就嚇跑了外國人,可真正讓霍元甲受人尊敬的原因,卻是他打破了家族傳統,將從不外傳的霍家拳法「迷蹤拳」傳給了外人。

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哪還有什麽傳統和規矩可言?霍元甲深諳其中的道理,他將迷蹤拳進行改良,融合了燕青拳的技藝,讓新的迷蹤拳學起來一點也不難。

只要勤加練習,每個人都能掌握迷蹤拳,強身健體不說,在遇到危險時還能自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頑強精神在這裏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可惜好景不長,1910年,日本武士上門挑戰,卻被霍元甲及其徒弟劉振聲兩人打了個落花流水,狼狽而回。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霍元甲

日本人對此懷恨在心,便在霍元甲的咳嗽藥中下毒,一代大師和民族英雄就這樣被毒死了,留下了一座「精武館」和永不磨滅的「精武精神」。

精武精神繼續

「精武精神」,是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精武館成立10周年之際親筆寫下的四個字,立誌救國的孫中山先生對霍元甲這樣一個愛國武術家有著很深的共鳴。

精武精神何去何從?霍元甲的意外離世,給了精武館很大的打擊,最還是後霍元甲的生前好友,也是精武館創始人的農勁蓀先生擔起了傳承的大任。

霍元甲雖死,但霍家拳法仍在,只要有人繼續練下去,精武精神就永不會亡,農勁蓀首先想到的就是霍家後人。

霍元甲有2個兒子和3個女兒,一般習武這種事都是兒子來繼任,可是霍元甲的兩個兒子大兒子霍東章不擅長武術,次子霍東閣雖然天資聰穎,但是沒有習過迷蹤拳。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影視劇形象

因為走訪全國傳播武術太繁忙,霍元甲也就沒有精力照顧,只好將兩個年幼的兒子留在家鄉由叔父照顧,故而沒有親身傳授過兩人武藝。

叔父霍元卿也是習武之人,在他的教導下,次子霍東閣擁有一身好武藝,這個時候也只好帶著霍東閣趕赴上海,希望他可以有能力承擔起精武會的將來。

農勁蓀一見到霍東閣,就覺得霍家未來有望了,霍東閣簡直和霍元甲一模一樣,可當他聽到霍東閣壓根沒學過迷蹤拳後便大失所望。

「俊卿啊(霍元甲字俊卿),看來迷蹤拳的精髓怕是要失傳了啊!」說完農勁蓀便捶胸頓足,本想著讓霍家後人將迷蹤拳傳下去,可惜事與願違。

霍東閣卻不這麽想,雖然沒有父親霍元甲的親身教學,但他有誌氣,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將迷蹤拳發揚光大。

事實上,霍東閣和父親霍元甲一樣,在武學方面是個巫師,在他和農勁蓀,以及叔父霍元卿等人的努力下,精武館發展壯大,十余年間徒弟和分館遍布全國。

沒有被父親親身傳授迷蹤拳的霍東閣,在自己摸索中逐漸掌握了迷蹤拳的精髓,顧名思義,迷蹤拳就是打起來讓敵人摸不著套路。

武術拳法並非千篇一律,只有不斷改進和前進演化才能精益求精,霍東閣無疑是做到了這一點,在這裏就不能不提一個人,那就是霍元甲的親傳弟子劉振聲。

精武館的壯大也離不開劉振聲,有人說霍東閣之所以能打出迷蹤拳的精髓就是在劉振聲的指導下領悟的,然而這其中的答案隨著劉振聲銷聲匿跡後無人再知曉。

精武館和精武精神有了霍家後人傳承,農勁蓀也很高興,遂將武館交給霍東閣管理,卻沒想到在霍東閣這裏,霍家武術就走向了末路。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劉振聲

1919年,霍東閣受邀請到廣州發展精武館,結果廣州的局勢比他想象中的還要混亂,亂世之中,雖然前來習武以求自保的人多了不少,但是館子卻很難在開下去了。

不堪忍受戰亂的霍東閣,帶著積攢的積蓄,在1923年前後遠赴馬來西亞發展,一舉將霍家拳推出了國門。

海外華人對熟悉的中華武術情有獨鐘,馬來西亞的精武館很快就壯大起來,霍東閣就把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大哥霍東章的兒子霍壽嵩給接到馬來西亞幫忙。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霍東章不擅武藝,在父親霍元甲去世後,就一直留在家鄉種地務農,卻也沒忘了每日勤練拳腳,兒子霍壽嵩也有一身武藝。

叔侄二人在馬來西亞大展拳腳之際,國際形式開始風雲變幻,國內抗戰爆發,霍東閣投身到宣傳第一線,號召馬來西亞華人華僑一起站出來抗日。

隨後就被攻入馬來西亞的日軍給抓起來了,在監獄裏,霍東閣不放棄希望,堅持鬥爭,還在監獄裏教導獄友打拳。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霍東閣與霍壽嵩

只是父親霍元甲離去的陰影再一次籠罩在他的心頭,後來日軍被打跑了,出獄的霍東閣就幹脆棄武從醫,開起了醫館。

習武之人有個磕磕碰碰很常見,所以也都懂得行醫治病,開醫館對霍東閣來說並不算什麽難事,放棄家族傳承而改行才令霍東閣十分糾結。

只可惜年代久遠,其中的原因誰也無從得知,只有霍家拳法從此中斷成為事實,馬來西亞的霍家後人,如今早已入籍馬來西亞,在醫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霍東閣

家族傳承中斷

2010年,曾有人想邀請霍壽嵩的兒子霍公正到天津,來參加霍元甲逝世百年的紀念活動,霍公正卻連道了三個「可惜」。

一來可惜正值廣州亞運會期間,飛機機票十分難買,霍公正等人無法踏上行程,最後只好作罷。

二來可惜霍家傳統被他們這些後輩們繼承到的只有醫術;三來可惜霍家迷蹤拳在他們這一輩已經沒有人會了。

「霍家的拳術沒能傳下來,我覺得是非常可惜的」霍公正一邊說一邊嘆息,如今他的兒子在廣州上醫學院,更是沒人去學習武術了。

「也許哪一天,我們這些在海外的霍家傳人不僅連霍家拳法忘記了,連武術也會忘記」習武放到現代,很難成為一種職業或者說是謀生手段,霍公正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霍文亭夫婦

至於當初留在家鄉的霍家傳人,大兒子霍東章一生務農,他的後代也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霍家拳法早已經在這裏失傳。

霍東閣的兒子霍文亭也是個「異類」,在當初霍東閣遠赴馬來西亞的時候,霍文亭居然不跟著父親走,要留在國內生活,霍東閣怎麽勸都沒用,無奈只好把霍文亭留在了天津。

留在家鄉的霍文亭,靠著自己的努力在「文」上面有了造詣,霍家傳人不習武卻去搞文字,還擔任了天津市某所小學的校長。

有人不願和「武藝」扯上關系,就有人願意接起傳承的任務,霍文亭的兒子霍自正,成為了霍家拳法的宣傳員。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雖然霍自正也是個農民,但他沒事的時候,就會在院子裏打兩拳,「我家裏有一本迷蹤拳的拳譜」霍自正道出了他會迷蹤拳的原因。

只是霍自正自己也很明白,他這種沒事打兩拳的半吊子,是無法承擔起傳承霍家拳法的重任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霍元甲的名聲給好好地宣傳下去。

「霍家現在剩下的,都只會低頭種地,沒出息,就算真想練也沒有孩子們願意吃那個苦了,我學藝不精,未來還要看有哪個小輩肯再拾起霍家拳法吧。」

霍自正的話正好給說中了,霍靜虹,這位霍元甲的玄孫女,機緣巧合之下重新走到了習武的道路上。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因為小時候霍靜虹的哥哥體弱多病,被父親送去武校想要強身健體,霍靜虹在一旁看著看著就來了興趣,連大學都考到了北京體育大學。

冥冥之中的命運好像在牽引著她,她也感覺到了「霍家後人」這個身份帶來的壓力,38歲那年,霍靜虹第一次開始練起了霍家「迷蹤拳」

「盡力而為吧,只要不給霍元甲這個名字抹黑就行」如今她是天津商學院的一名體育老師,在2017年天津全運會的時候,曾奪得過健身氣功團體賽的冠軍。

精武精神仍在

除了這些霍家後人外,因為霍元甲打破傳統教授外人,所以也有很多迷蹤拳外姓傳人,在天津就有邊、馮兩家。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邊壽祺,當初霍元甲開課收徒時,他就是霍元甲的弟子,後來在天津成立了「英武國術社」,一直開到上世紀60年。

曾任天津武術協會秘書長的鄧紅藻、天津體育學院武術教授劉萬福,都是出自邊壽祺的門下,如今「英武國術社」雖已不在,但門徒卻是遍布各地。

馮宗義,是霍元甲的另外一位親傳弟子,他的兒子馮兆祥和馮兆慶,一個被袁世凱拉去當部隊的武術教練,一個則拜入了霍元甲兒子霍東閣的門下。

如今的馮家傳人,則是馮宗義之後的第三代馮玉生,擔任過中國八一武術隊的總教練,近百歲高齡仍堅持每天早上練習迷蹤拳。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迷蹤拳拳譜

「霍氏迷蹤拳丟不了」馮玉生的高徒姜文信如是說道,「雖然現在年輕人沒有幾個人肯靜下心來學習這個東西,但是我會堅持把這件事做下去」

時隔百余年,霍元甲的「精武精神」仍然在影響著不少人,霍元甲陵園和霍元甲紀念館也逐步建立對外開放。

這些事情都令這些霍家傳人和外姓傳人覺得高興,霍自正站在高聳的霍元甲巨型石像面前興奮地說道:

「傳統沒丟掉就好,沒丟掉就好」看到有這麽多人在繼承著霍元甲的意誌和精神,有這麽多人在默默地練習這「迷蹤拳」,霍自正很欣慰。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霍自正

文化也好,武術也好,霍元甲留下的,更像是一種精神,一種精武精神,霍家迷蹤拳中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