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味道有點大,是不是出問題了?」「馬桶抽水下得有點慢,是不是堵住了?」……如今,當村民遇到生活汙水方面的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去問小組長,而以往,只能把火發到汙水設施建管單位身上,因為經常見不到面,問題得不到馬上處理,村委會的投訴電話總是響個不停。
2020年的數據顯示,上海近100萬戶農村住戶每天產生農村生活汙水約27萬噸,但仍有一成多的農村存在生活汙水處理設施不健全甚至沒有處理設施的問題,一些未經處理的汙水就近直排河道。
近年來,上海全力推進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提標增效。截至2019年底,全市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84%。到2025年,上海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要達到90%,出水水質達標率不低於90%。
在推進過程中,不少「先天條件」較差的農村地區成為難點。這些地方居民分散居住,排汙口離市政排水管網較遠(一般超過2公裏),這導致無法就近納管排汙,只能采取建設小型汙水處理站就地處理的方式。
截至2019年底,上海建有相關就地處理設施21270座,敷設管道近1萬公裏。


崇明部份農村的汙水處理設施 圖片來源:上海市水務局
「這類設施邁過初期建設成本的門檻後,更大的難點在於後期的執行維護。」崇明區水務局副局長許曉東介紹稱,僅崇明區堡鎮就有1584座凈化槽處理裝置、15座一體化處理設施、160座中途提升泵、1445座尾水提升泵,而對應這些汙水處理設施的專職運維養護人員只有9人,將所有設施巡檢一遍就得花上兩個月的時間;一些偏遠地區突發的設施故障,無法在當天趕到現場。
【上海市排水與汙水處理條例】規定,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竣工驗收合格後,由鎮(鄉)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定,確定符合條件的汙水處理設施執行維護單位。
但實際上,不少執行維護單位面對量大面廣的汙水處理設施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倒逼農村排汙區域探索新的汙水處理設施執行維護模式。
今年,堡鎮花園村九組組長倪發祥有了新頭銜:「農汙監管員」。
「和以前最大的區別就是出了問題不再找不到人。」倪發祥說,以前汙水處理設施有問題,村民先打電話給相關單位的報修平台,再由平台發工單給附近的運維站,可等運維人員姍姍來遲,村民好幾個投訴電話都打完了。現在,村民直接找農汙監管員,由他們直接聯系經過培訓的地區網格長,半小時內響應,兩小時內到場處理;搞不定的大毛病,再由網格長和農汙監管員直接聯系執行維護單位。
由村民參與汙水處理設施的執行維護還有一大好處:彌補常規巡檢人力的不足,更及時地發現問題和隱患,避免小毛病因為「拖延」而釀成大禍。
開啟村委會名為「農汙直通車」的微信群,花園村黨總支書記劉文瑜喜笑顏開:「平台報修量明顯減少,今年6月以來好幾個月報修量為零,多的月份也只不過一兩起,而以前幾乎每周都有報修,而且因為‘拖延’造成的硬傷較多。」
更重要的是,積極參與共治,還讓村民有了同理心,更加理解、配合汙水處理設施的相關工作。「以前有村民不滿,故意在汙水處理設施周邊種菜、澆糞。」劉文瑜說,現在則是完全「倒過來」,村民不僅清理了菜田,還定期打掃汙水處理設施和周邊的環境。
這讓執行維護單位大受感動,逢年過節總會捐贈些生活用品給「積極分子」,感謝他們的辛苦付出。


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及周邊環境幹凈整潔,甚至被打造成了科普示範點 陳璽撼攝
在崇明鄉村,1530座汙水處理設施、1.5萬座泵站、1.3萬余公裏管道持續服務於農村居民生活汙水處理的達標排放。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上海水務部門了解到,崇明堡鎮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執行維護的共治模式將逐步向崇明其他區域乃至全市推廣。
村裏的黨員、「老娘舅」、年輕骨幹、熱心人,都將被吸納為誌願者,用身體力行告訴全村人「自己的家園自己管,自己的家園自己護」,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後期運維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