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歷史

寧古塔披甲人:大清帝國的「東北長城」,鏖戰沙俄200年的勇士

2022-11-24歷史

「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裏皆茫茫白雪」,

熟悉清宮劇的朋友都會或多或少了解到「寧古塔:一詞,特別是有時候大臣犯錯,皇帝陛下一怒之下說:」發配寧古塔,全家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往往聽到這句話,大臣當即就嚇得癱軟跪地。甚至誇張到:「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那麽寧古塔披甲人到底是何方神聖,竟有如此大的威懾力,讓人連死都不怕就怕寧古塔。本期文章就來著重聊一聊寧古塔披甲人的故事。

寧古塔披甲人:大清帝國的「東北長城」,鏖戰沙俄200年的勇士

話說,在1644年,滿清攝政王統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和新歸附的遼東邊軍共10萬余人,突入山海關,占據北京城,取代大明朝,建立大清帝國。此後八旗軍主力又被分駐於南京、武昌、西安等重鎮。因為滿清在入關時帶走了八旗軍所有的精銳主力,使得它的「龍興之地」東北陷入了極度的空虛之中,恰在滿清入關的同時,遠在歐洲的沙俄帝國也開始向東方擴張,並抵達了黑龍江流域,滿清當局意識到了問題的嚴峻性,遂決定留駐一支軍隊駐防到黑龍江地區。因為東北的特殊性,導致駐守此地的軍隊必須保證百分百忠誠,漢人和蒙古人的軍隊自然不被滿清皇帝考慮,但已經入關的滿洲八旗軍,在享受了關內的花花世界後,再也不願意回到東北的冰天雪地戍邊了。

寧古塔披甲人:大清帝國的「東北長城」,鏖戰沙俄200年的勇士

於是,滿清皇帝將目光盯上了披甲人。所謂披甲人是當年努爾哈赤在東北征服的一些其他的遊牧民族部落,比如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等,他們也被編入八旗,只不過與「根正苗紅」的八旗要低一個檔次,他們也隨清軍入關,為大清帝國開疆拓土,他們對大清的忠誠的是毋庸置疑的,最重要的是,他們依舊保留在吃苦耐勞的本色,於是滿清當局就將他們從八旗中剝離,並派駐到寧古塔戍邊。

寧古塔也並不是塔,【絕域紀略】講過它名字的由來:「相傳當年曾有六人坐於阜。滿呼六為寧公,坐為特,故曰寧公特。一訛為寧公台,再訛為寧古塔矣。故無台無塔也。」它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縣一帶,是扼守黑龍江航道的戰略要地,滿清在寧古塔設定寧古塔總管,寧古塔總管是正三品官武官,乾隆年間改稱黑龍江將軍,級別為正一品武官,並一直延續到清末。

寧古塔披甲人:大清帝國的「東北長城」,鏖戰沙俄200年的勇士

鑒於寧古塔的自然條件極為惡劣,滿清皇帝將其作為流放犯人的絕佳場所,另外也為了改善寧古塔披甲人(後來叫黑龍江披甲人)的待遇,還特意規定讓這些囚犯作為披甲人的奴隸,雖然對犯人過於殘忍,但也算是對披甲人的一種變相補償,間接保證了披甲人的忠誠度。

披甲人幾乎參與了東北境內所有的戰爭,因為嚴酷的自然環境,鍛造了披甲人悍不畏死的品質,在1685年到1688年間,由披甲人組成的清軍主力配合南兵代表「藤甲兵」(藤甲兵的故事,在以後的篇幅中再講,今天暫且不表)兩次擊敗沙俄不可一世的哥薩克騎兵,將俄軍驅逐出黑龍江,迫使其結束外東北,使得沙俄侵占外東北的時間向後推遲了170多年(最終外東北還是在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被沙俄侵占)。此後,披甲人一直駐防在寧古塔地區,多次粉碎沙俄對東北的侵略。

寧古塔披甲人:大清帝國的「東北長城」,鏖戰沙俄200年的勇士

康乾盛世時期,大清帝國的國勢如日中天,在強大國力的支撐下,清軍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開疆拓土運動,但此時的八旗軍已經腐化墮落,於是作為八旗軍的「臨時工們」,譬如索倫兵、錫伯部、察哈爾部騎兵被先後征召,並挑起大梁。而作為驍勇善戰的披甲人自然也少不得被征召,於是那支常年奮戰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勇士,又出現在了西北的茫茫戈壁、東南亞的叢林和雪域高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