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歷史

歷史不胡說——楚世家

2022-11-22歷史
歷史不胡說——楚世家

春秋時期,楚國是長江以南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楚國初代國君是熊繹,他被封是因為曾爺爺鬻熊曾經在周文王手下兢兢業業工作過。因為早卒原因,鬻熊在周滅商過程中作用發揮不大,所以武王分封功臣時沒有他。不過幸運的是,成王時周王室又開始統計文王、武王時勤懇能幹的大臣後裔,從他們中選取了一部份封侯。這時,楚被封在丹陽,長江以南。

楚人先祖,出自顓頊帝高陽。先祖中重黎擔任帝嚳高辛的火正,也就是祝融。後來共工氏作亂,帝嚳命令重黎平叛,但因未徹底平復,重黎被帝嚳賜死。弟弟吳回繼承火正職位。吳回後代在夏和商時都曾被封為侯伯,但在商初和商末均被滅國。到周朝時,鬻熊後代熊繹封楚,維持了吳回一脈中有封國的記錄。不過,楚國的地位較低,是子國,距離侯伯還有一定距離。

周夷王時,周王室威望不再,各諸侯國共王的觀念減弱,為了爭奪地盤,大家彼此攻擊。此時,作為南方權力代言的楚國也開始躁動,與中原諸侯不同的是,楚國打算一步到位,直接稱王,與周王室並駕齊驅。國君熊渠,以蠻夷自居,另設朝廷,並將三個兒子全部封為王。不過,沒過幾年,到周厲王時,熊渠因為害怕殘暴的厲王帶兵伐楚,最後將稱號老老實實恢復了原樣。國與國交往這樣,人與人交往相同,勢力強勁才是硬道理,講溫情、禮節有時不值一提。霸者之氣,讓人自然臣服。

有權力就會有爭鬥,爭權奪利不管何時何地都會發生。作為「蠻夷」的楚國,國君後代多,大家都有一定勢力的時候,爭鬥隨時都會發生,更有甚者會演變為殺戮。從熊渠兒子開始,熊延殺熊摯紅。熊嚴四子,長子伯霜繼位早死後,其余三子爭位,最後少子熊徇最終勝出,後面的楚王中這樣的情況也有很多。

蠻夷是楚國發展過程中,始終撕不掉的標簽。剛開始楚國也許有意去去除這個標簽,但後來,索性「破罐子破摔,直接以蠻夷自居了」。這個蠻夷的標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楚國國君謚號與中原諸侯不同,楚國國君直到楚武王時才有王、侯類的謚號(前期熊渠封三子為王,後又取消不計算在內)。國君以熊為始,熊某,更像是王某的稱呼。熊儀繼位後,情況有所改變,幾個國君又有新稱呼,若敖、霄敖、蚡冒,流行幾十年,一直到楚武王期間,不知道這樣命名的原因是什麽。蠻夷標簽表現第二個方面是楚國對外攻擊毫不講禮。楚國在諸侯國中第一個稱王。楚武王向北發展,首先拿隨國開刀,以武力逼迫隨國承認楚國地位。出兵的理由就是蠻夷的表現,「我是流氓,所以我打你不需要理由」。

歷史不胡說——楚世家

「既然中原諸侯都認為我是蠻夷,蠻夷都臣服於我,那我就是這一片的王。周王室既然不加封我,那我只能自封了。隨國要臣服於我。」處於諸侯相傾的時代,共主周王室不會主持正義,沒辦法,隨國只能和楚國結盟。結果不久,弱小的隨國又被周王室教訓了一番。沒有實力,就沒有發言權,在隨國身上一覽無余,這是弱小者的悲哀。但大家當年在同一起跑線上,同樣寸土起封,為什麽經過了多代,自己還是這麽弱小呢?人也應該好好思考一下。發展才是硬道理。

楚成王繼位後,布德施惠,結交諸侯,禮重天子。周天子賜胙,賜予楚國鎮守南方夷越的權力。此時的楚國獲得對外征伐的「王室特許權」,雖然征伐的物件是「南方夷越」,但王室無法限制權力時,「南方夷越」就變成了全部諸侯,甚至是周王室了。

歷史不胡說——楚世家

在楚國的發展史中,楚成王算是有為之君,執政時期取得了周王室賜予的對外征伐特許權,與齊桓公盟,伐許、黃,滅英、夔,囚禁宋襄公,禮遇公子重耳。唯一敗筆,是在繼承人問題上的反復,導致最後自己被兒子殺死。在年富力強的時候,楚成王就做立嗣打算,和令尹子上商議。自己意向是長子商臣,而令尹子上建議先等一等。一個原因是成王年紀還年輕,夫人寵妾很多,而且楚國有一個傳統就是少子繼位,繼位後國家會有大發展。另一個原因是商臣蠭(feng)目豺聲,善於隱忍。以後更換王儲,會造成國家混亂。不過楚成王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沒想到,幾年後,楚成王改變了主意,想立子職做王儲。太子商臣透過激怒成王寵姬江羋進行了確認。十月,帶兵包圍王宮,殺成王,繼位為楚穆王。

雖然楚穆王得位不正,卻也是有功之王。在位期間開疆擴土滅多國,而且生出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從歷史記載上看,楚莊王是一個天才。這種天才可以隨意切換自己的行為模式,既可以是「敗家」國君,也可以是霸主之一。初登王位的莊王,三年時間尋歡作樂,絲毫沒有有為之君的樣子。大臣伍舉拿鳥隱諫莊王。莊王說出了千年名言「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自律的楚莊王任用賢臣,滅庸、伐宋,問鼎周郊。王孫滿與楚莊王的對話,隱諱的說明「楚國要想得天下,還要在德治上下功夫。周王室雖衰弱,卻也沒到滅亡的時候」。不知道周王室蔔世三十、蔔年七百是後人加的,還是當年確實這麽說的?問鼎周郊後,楚莊王滅陳復陳、圍鄭盟鄭、圍宋釋宋,在位二十三年。楚莊王是一個善於聽「話中話」的人,不管是伍舉、王孫滿還是鄭伯、宋華元,雖然沒有直白表明意思,都達到了應有效果。

歷史不胡說——楚世家
歷史不胡說——楚世家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作為國家來說,也有波峰波谷的發展過程。幾代的大治後,必不可免會經歷短暫的混亂。莊王兒子共王有子五人,自己覺得沒有合適的王位繼承者,就采用「抽簽」的方式確定,在室內埋下玉璧,幾個兒子不同的表現預演了後來楚國國君的更替變換。

在共王長子康王死後,康王的幾個弟弟開始奪取權力。公子圍殺康王子郟敖,郟敖王子等,自立為靈王。靈王後,弟弟子比殺靈王太子自立為王,不久弟弟棄疾營造了「靈王歸來」的恐怖氛圍,子比自殺,棄疾繼承王位,為楚平王。子比的自殺,繼承王位時間不長,在韓宣子與叔向的對話中講的明明白白。「取國有五難,有寵無人、有人無主、有主無謀、有謀無民、有民無德」。五者,子反均難,也就沒有了繼承權。

歷史不胡說——楚世家

楚靈王在位期間,愛好武力,滅多國,開拓疆土有為,卻有些好大喜功,借用先代諸王會盟典故自己有驕色。與析父對話,以能夠得到周王室寶鼎和鄭國良田自滿。楚靈王也是一個信命之人,在幹谿得知太子被殺之後,卻沒有想回國復仇,反而反思自己殺別人子嗣太多。自己流浪在山中,忍饑挨餓,最後餓死在百姓家中。不過靈王流浪山中時楚國百姓的反映看,靈王還是有一定民心的。

楚平王繼位,為楚國短暫被滅國「打下了基礎」。跟魯惠公一樣,楚平王派大臣為兒子娶親,結果自己卻看好了「兒媳」並據為己有。自知理屈的自己,驅逐太子建、殺太子師父伍奢,以及師父兒子伍尚。師父另一個兒子伍子胥跑到吳國避難,在平王死後,帶吳國滅楚,楚平王被鞭屍。楚昭王大臣申鮑胥向秦國借兵復國,想不到的是秦幫楚復國,若幹年後,滅亡楚國的還是秦國。昭王亡國逃跑途中,跑到隨國,借助隨國的庇護,逃過了吳國的追擊。隨國在楚國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楚國有著密切的聯系。

歷史不胡說——楚世家

楚國復國初期,吳國將精力放在了對付與自己有殺君(父)之仇的越國身上,讓楚國得到了重新崛起的喘息時機。昭王死後,先後將王位讓給自己的幾個弟弟,不知道是否是因為懼怕發生父輩一樣的事情,索性提前將王位讓出去。不過幾個弟弟沒有被權欲蒙蔽雙眼,仍然讓昭王兒子章繼位。雖然昭王幾個弟弟沒有作亂,原太子建的兒子白公「為非作歹」了一段時間。其實白公的「作亂」屬於正常現象,畢竟自己的父親曾經離楚國王位一步之遙。當然對昭王一脈來說,不給白公機會,才是確保國家安定的根本。

惠王後幾代,三家分晉、秦國復強。周顯王賜胙肉於秦惠王。秦楚開始走上互相為敵的地步。楚懷王開始不斷被張儀「坑」。這種成功入「坑」應該歸結於那個大家都是朋友,卻又不是朋友;都是敵人,卻又不是敵人的年代。楚懷王繼位之初,討伐齊國。陳軫勸諫領兵將軍柱國昭陽,以討伐齊國「隱患大於所得」為由,勸退楚軍。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方面,個人利益似乎重於國家利益。

歷史不胡說——楚世家

張儀似乎是楚懷王的「天生克星」。他帶著楚懷王一步步由一國之君變為一個囚徒,加速了楚國衰弱的行程。楚懷王敗就敗在「格局低」「貪小利」,卻又自以為是。懷王被軟禁後,頃襄王繼位,想重組合縱隊伍,共同攻擊秦國,卻無法取得應有效果。從頃襄王開始,秦開始鯨吞楚地。到秦始皇時,王翦帶兵滅楚。楚絕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