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年間,張居正為內閣首輔,兼小皇帝的老師,萬歷帝對他言聽計從,而且大力支持他改革。不料就因為四個字,張居正剛病逝,萬歷皇帝立馬翻臉:「張居正抄家,沒收全部家產。」張居正是明朝萬歷年間的內閣首輔,權傾朝野,內閣最原先的職位是皇帝的秘書,那為何後來居然有這麽大的權力呢?

這還得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說起,當時是有丞相的,後來在洪武十三年發生了胡惟庸案件,朱元璋把左丞相胡惟庸處死,殺掉了幾萬人,最後取消了丞相這個職務。丞相沒有了,那丞相所在的機構中書省自然也取消了,沒有了高管,朱元璋就直接領導六部,事事都得親力親為,所以他也是明朝最辛苦的一位皇帝。後來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即位,就搞了一個秘書班子,協助自己處理朝政,這個職位叫作內閣。剛開始內閣的權利並不大,就相當於老板的小秘書,後來嘉靖皇帝在位,信奉道教,沒時間管理朝政,大權就一步步落在了內閣手中。

隆慶帝去世時,萬歷帝只有十歲,於是萬歷的生母(慈聖皇太後)就把所有的權力交給了張居正。第一,讓張居正做內閣首輔,第二,做皇帝(萬歷帝)的老師;並且囑咐張居正一定要好好看管、教導萬歷帝。所以,張居正的權利一下子就空前了,按照他自己的話就是,我不是丞相,我是攝政王,我是代皇帝攝政的。萬歷新政的十年間,小皇帝對張居正是言聽計從,從來不直呼其名,一口一個先生的尊稱,並且對張居正改革大力支持。當時從嘉靖年間,國庫一直空虛,入不敷出,張居正上來第一件事,就是改善財政經濟。必須先整頓吏治,因為當時的官員隊伍已經腐朽不堪。他先制定了考成法:比如朝廷下達關文到某個省,計算一下距離有多遠,官員應該在多少天之內辦好,並匯報到中央。公文收到幾天以後處理得如何,要有個考成法來管理,這樣地方官員的壓力就很大。因為之前,交通條件不發達,都是靠騎馬送信,朝廷下達的公文,很多都不了了之了。這樣一層層來追查:中央內閣追查六科,六科追查六部,六部追查地方巡撫,巡撫追查府(就是知府)。一層層追查下來,效率得到大大地提升,每個人都兢兢業業,沒有人敢偷懶、應付,所以,整頓吏治非常的成功。
明朝

仔細一看,這個考成法,跟我們現代公司裏的KPI是不是一樣的道理。幹部隊伍整頓好了,接下來要推行新的政策,也就暢通無阻了。張居正接下來清丈田畝,也就是為了增加稅收,充盈國庫。他派人重新測量全國的耕地面積,因為當時有很多土地被開墾了,但就是不報,還有地方官員和地方的豪強勾結謊報,所以必須重新測量,他先在福建試點,然後推廣到全國。這樣到最後,竟然發現全國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被隱瞞掉了,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一的稅收沒收上來。這樣先清理官員,再清丈田畝,財政危機很快就消失,倉庫有盈余,使得萬歷一朝成為明朝最富庶、最強大的一段時期。

張居正推行改革的中期,他的父親突然去世了,按照古代的禮法,張居正必須要回去丁憂,也就是回去守孝三年。改革到中期,要離開政壇三年,那改革不是要斷掉了嗎?但當時的環境,他又不得不走,不走就意味著不孝,如果你不是一個孝子,你就不可能忠於皇帝,效忠朝廷。所以當時的張居正,不得不向皇帝遞交辭呈回家守孝,但是皇帝就是不同意,說不行,這樣反復了很多次。後來怎麽辦呢?皇帝叫他在北京的家裏守孝,外面穿上孝服,裏面穿著朝服,這樣處理公文的時候,就把外面的孝服一脫,處理完公務又把孝服穿回去。這樣守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後,他就回到內閣上班了。這下就招到很多人的謾罵,說張居正貪戀權貴,不守孝道,根本不想走。一時間很多官員都上奏批評張居正,但皇帝是知道張居正的,就下令在這件事上做文章的人,都處以廷仗。

據說,當時有個禦史肉被活生生地打掉一塊,他含淚對家人說:「趕緊把肉撿起來,回家做成臘肉供在家裏。」這樣做就是代表他們家出過忠臣,雖然挨打了,但卻是一生的光榮,後人也會以此為傲。從以上種種可以看出,萬歷皇帝對張居正是非常認可和支持的,簡直情同父子,可就在張居正死後,因為四個字,皇帝立馬翻臉。先是把張居正家給抄了,當時張家的老人小孩躲在柴房裏不敢出來,結果被活活餓死。然後又把張居正的兒子抓起來,嚴刑拷打,最後逼得上吊自盡。

【拾憶輕塵】張居正作為萬歷皇帝的老師,陪伴了萬歷皇帝十多年,而且推行的改革也非常的成功,不僅充盈了國庫,而且富強了明朝,為何最後卻落下了悲慘的結局?自古以來,伴君如伴虎,君臣的關系、相處之道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張居正的悲劇在於這四個字「功高蓋主」。無論你這個大臣多麽能幹,多麽有辦法,你都不能讓皇帝感覺到你比他還厲害。反之,你事事表現得不如皇帝,暗隱鋒芒,才是臣子生存之道。所以,多讀歷史,看清人性,讀懂人心,以史為鑒!對此你怎麽看,歡迎留言評論!關註我@拾憶輕塵 把舊時光的故事講給你聽!